当AI技术从“概念热炒”走向“落地攻坚”,商业化成为检验赛道价值与项目成色的关键标尺。百模大战、AI Agent崛起、AI应用元年……近几年,市场对AI的期待逐渐从“技术奇观”转向“价值创造”。能否赚钱、多久能赚钱、能赚多大规模的钱,成为创投圈聚焦的核心问题。
名川资本合伙人傅磊,策源资本数字经济投资负责人傅成宇,高榕创投合伙人胡朔,创世伙伴创投合伙人聂冬辰,BAI资本合伙人汪天凡,金沙江创投合伙人周雨桐,与嘉宾主持复星锐正董事总经理高俊巍,围绕的AI商业化,展开了深度对话。
以下是各位嘉宾在创业邦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大会上的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高俊巍:2022年我们见证了AI技术的爆发,2023年经历 “百模大战” 后的收敛,2025年被不少人视为AI应用元年。想问各位,AI商业化的元年是否同步到来?现在是否是商业化落地的最佳时机?观察项目时,“明确的商业化效果” 是否已成为必备条件?
周雨桐:从数据看,今年AI领域的token消耗量、B端与C端应用收入均呈陡峭增长,增速超移动互联网早期,商业化价值非常清晰。对我们而言,商业化潜力是观察项目的核心维度。无论是工具类应用还是行业解决方案,必须说清“用户为何付费、如何持续付费”,否则再炫的技术也难以落地。
汪天凡:对AI创业公司来说,“创业即商业化” 是基本逻辑。国内主流流量平台多由大厂把控,且多为免费模式,而排名靠前的AI创业公司产品几乎全收费。C端按订阅费、B端按项目单,没有 “先做用户再谈商业化” 的空间。投资人更保守,to B项目若没有明确的订单意向,to C项目若没有付费测试数据,很难获得投资,商业化从一开始就是必答题。
聂冬辰:中国AI的商业化一直都在,关键是价值能否触达付费阈值。过去很多to B SaaS公司难盈利,核心是没真正创造可量化的价值,但AI能帮客户降本增效,甚至直接带来新收入。比如帮销售团队提升成单率、帮工厂减少能耗,这种价值更易让客户愿意付费。我们投项目时,不看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只看投后能否快速触达商业化拐点,清晰的商业化路径是必备条件。
胡朔:商业化是AI应用的 “北极星指标”。头部AI公司如Open AI、Anthropic,市值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支撑。从高榕过去两年投资的AI项目,我们看到许多公司都表现出亮眼的业绩,这也促使我们的投资目前更加活跃。
傅成宇:从技术演进来看,AI离解决实际问题越来越近。从大模型的问答交互,到Copilot 的辅助协作,再到Agent的任务闭环,每一步都在降低技术到价值的转化门槛。投资人关注商业化,本质是关注技术能否真解决痛点。若能帮用户省时间、降成本,付费模式自然成立;若只是炫技,再热的概念也难持续。
傅磊:现在是AI应用商业化的黄金窗口。一方面,基础模型迭代快、成本下降快,大模型公司为抢占下游市场,愿意降低授权费用,给应用层留出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用户付费意愿在提升。我们投的B端AI公司反馈,客户2023-2024年已采购大量硬件,现在正迫切寻找优质应用,需求端已准备就绪。而且AI创业试错成本低,创始人可快速调整方向验证PMF,商业化验证效率比过去的软件、硬件项目高得多。
C端3个月见分晓,B端最多容忍18个月
高俊巍:不同类型的AI项目,商业化节奏差异很大。to C工具和to B解决方案,从产品上线到看到商业化结果,你们认为合理的周期是多久?又该关注哪些核心指标?
傅磊:我们重点看to B项目,天使轮投后要求一年之内启动商业化。核心关注两个指标:一是 “真实使用率”。 客户付了10万、50万年费,不能只看合同金额,还要看token消耗量、功能调用频率,避免 “为完成 KPI而采购”;二是 “续费意愿”。到期后客户是否愿意续约,这是验证价值的最直接标准。
傅成宇:to C和to B要区别对待。to C项目周期要短,6-12个月内必须验证需求真实性和货币化能力。用户对AI工具很敏感,若6个月还没人愿意付费,大概率是伪需求。to B项目可放宽到12-18个月,因为涉及定制化开发、生态适配,需要时间跑通标杆项目,但也要看 “标杆项目的复制性” 和 “金额增长趋势”。指标上,前期看MRR月经常收入,反映短期健康度;后期看ARR年经常收入,体现业务规模和稳定性,同时还要结合毛利率、留存率综合判断。
胡朔:我们把商业化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 “规模化获客”,看获客成本是否可控;第二阶段是 “规模化付费转化”,看付费率和客单价;第三阶段是 “收入留存”,看复购率和LTV客户终身价值。无论ToC还是ToB,如果AI产品能自主交付复杂场景的结果,就会具备商业化能力。团队背景是我们考虑商业化节奏的主要因素。若创始人有过大规模商业化经验,可适当放宽预期;若偏技术团队,会更关注其 “补全商业化能力” 的学习曲线。
聂冬辰:在AI创业的浪潮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的可能性,也要保持对商业化落地的清醒认知。对于to C项目,我们建议产品正式上线后3个月内通过数据验证用户付费意愿。成熟的团队通常会在上线前通过内测打磨产品,上线后快速聚焦付费验证。如果3个月内没有明确的付费信号,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方向。对于to B项目,我们分为两类:大企业采购需要快速拿下标杆客户,而中小客户场景可以给予2-3个月的免费试用期,但总周期建议控制在6个月内完成付费转化。在指标上,我们更关注MRR、ARR的健康度,尤其是续费率和毛利,而非单纯的收入数字。比如,100万ARR但续费率只有50%,可能不如50万ARR但续费率100%的项目更有长期价值。
汪天凡:to C项目的商业化甚至可以前置。比如通过Kickstarter众筹、预约付费等方式,产品没上线就验证付费意愿。我们有一个3D模型的portfolio,没上线时先做waitlist,上线后直接收费,每月收入增长30%,核心就是 “先收钱再打磨产品”。现在AI to C产品很少有网络效应,没资格 “先做用户再变现”,商业化滞后只会导致现金流压力。指标上,除了付费率,更看 “留存付费用户占比”。
周雨桐:要结合产品形态和收费模式看。AI写作、设计to C工具类看MRR,且要区分 “月费” 和 “年费” 的现金差异。年费会让单月现金收入虚高,需跟踪真实的月度付费用户增长。AI陪伴、虚拟互动等to C社交、游戏类看 “氪金收入占比”,这类项目往往靠少数重度用户贡献大部分收入,要关注头部用户留存和付费天花板。to B项目,定制化部署看项目利润率,按用量付费看单位成本回收率。比如某AI coding工具,虽然收入增长快,但token成本太高,毛利为负,这种增长不可持续。
不纠结短期规模,看稀缺性与扩展潜力
高俊巍:商业化的天花板取决于市场规模,你们认为多大体量的市场值得布局?早期项目该如何判断市场的长期潜力?
聂冬辰:现在很难精准计算AI项目的市场规模,因为技术会重构需求。比如消费品领域,做吹风机的公司可延伸到剃须刀、电动牙刷;AI领域,一款大模型产品可叠加AIGC、coding、培训等多个功能,跨场景扩展能力远超传统产品。我们更关注两点,to C项目看 “核心人群的需求演进”。比如中老年AI平台,先满足线上学习需求,再延伸到旅游、健康,核心人群的信任度能支撑业务扩展;to B项目看 “单一场景的产品矩阵扩展”。 比如仓储机器人,从搬货架到搬单品,再到跨场景搬运,单一场景的深度挖掘比初期市场规模更重要。
汪天凡:市场规模不重要,创始人的野心和稀缺性才重要。没有野心的创始人,再大的市场也做不大;但有野心的同时,要解决AI供给过剩的问题。现在每个赛道都有大量 Agent 产品,军工、卫星、医疗都能贴AI标签,供给极度分散,投资要找有壁垒的稀缺性,比如独家数据、核心算法、强品牌认知。另外,用户数据的归属是关键挑战。若用户只愿意把数据交给大厂,创业公司再大的市场规模也拿不到核心资产,最终还是会被头部挤压。
周雨桐:C端机会要看 “流量入口潜力”,就像微信、抖音从细分场景成长为超级平台,AI领域也可能出现从 “工具” 到 “生态” 的跨越,初期市场规模不用太大,关键看用户粘性和场景延伸能力。而且AI会重构社会价值分配,未来AI创造90%价值、人创造10%价值时,会催生新需求,如AI陪伴、个性化教育,这些增量市场现在无法量化,但潜力巨大。
胡朔:小赛道也能出大公司,不少在低TAM的细分龙头做到百亿甚至千亿市值,原因是 “垄断”。通过观察高榕被投的AI Agent项目,我们已切实看到Agent有机会取代许多垂直行业中的人。对比人类,Agent具备可规模化和自我进化的能力,因此在很多细分将跑出one-person unicorns,他们通过驱动大量Agents,形成该行业的垄断,最终出现一批大市值的新公司。
傅成宇:不用执着于百亿还是千亿市场,要动态评估。传统行业,如制造、金融,基础盘大,易出平台型公司,但竞争激烈;垂直领域,如专精特新检测、小众医疗,虽初期规模小,但价值密度高、技术替代门槛低,若团队能跨领域扩展,长期潜力不逊于大赛道。关键看团队的综合能力。能否快速验证需求、能否控制成本、能否抓住政策红利,这些比静态的市场规模更重要。
傅磊:分存量和增量市场看。存量市场,如AI替代传统客服、AIcoding,要算清楚规模,至少百亿级才有重构价值,比如客服市场千亿规模,AI能替代30%份额,就是300亿机会;增量市场,如个人AI助理、AI生成式社交,不用纠结初期规模,因为需求是全新的。比如过去没人会每天和AI聊天,但现在Deep Seek这类产品已培养出用户习惯,增量市场会随用户需求增长而快速扩大,关键看用户增长速度和使用频次。
全球化可行,但别为出海而出海
高俊巍:最后一个问题,AI创业公司是否需要从Day One就规划出海?最佳出海时机是什么时候?
傅磊:我们投的 to B AI开发平台,国内需求已很旺盛,但也在布局出海。海外企业对 SaaS 付费意愿更强,客单价更高。建议 “国内验证 + 海外拓展”:先在国内跑通商业化模式,再基于海外市场调整产品,降低出海风险。
傅成宇: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出海。to C应用出海优势明显,海外付费环境更成熟,创意类产品也更易获得用户;to B项目若绑定国内制造、供应链等产业资源,可优先深耕国内,再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出海。出海前要做好合规准备,比如数据隐私、行业监管,避免踩政策红线。
胡朔:我们现在比较少谈出海,更多看好华人团队的国际化。这一批AI应用的公司,Day one就会是国际化公司。
聂冬辰:别为了出海而出海,要基于两个动机:一是 “被动出海”。国内政策限制某类AI应用,如AI陪伴,只能出海;二是 “主动出海”。团队懂海外市场,产品能解决当地痛点。若只是跟风出海,没有本地化能力,大概率会失败。我们投的出海项目,创始人多有海外工作或创业经验,能快速适配当地市场。
汪天凡:出海能提升存活概率。创业公司多一个市场选择,就多一份现金流保障,尤其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出海是不错的补充。建议创始人先走出去看看,了解当地用户习惯、付费能力,再决定是否出海,避免闭门造车。
周雨桐:看团队资源禀赋。有海外资源、语言能力的团队,可Day One出海;若团队深耕国内,可先做好国内市场,再通过美元基金资源对接海外渠道。国内AI应用的优势是成本控制,但付费环境不如海外,长期来看,全球化是必选项,但要循序渐进,先从东南亚、欧美等单一海外市场突破,再逐步扩张。
高俊巍:今天的对话让我们清晰看到,AI商业化已告别 “滤镜时代”,进入 “价值为王” 的新阶段。无论是3个月验证的C端项目,还是18个月攻坚的B端方案,核心都是 “创造可量化的价值、找到可持续的付费模式”。期待未来有更多AI创业公司跨越商业化鸿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
关于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9月24-25日,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在杭州拱墅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由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指导,拱墅区委人才办、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联合主办。近3年,大会全力以 “AI + 科技资本” 为主线展开,汇聚众多优秀的早期人工智能及硬科技科技公司、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大公司。本届DEMO CHINA以“觉醒·共生·超越”为主题,现场揭晓了《2025值得关注的AI创变者》《2025值得关注的硬科技创变者》两大企业榜单,汇聚机器人*智能硬件、AI创新应用、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等前沿科技赛道126家早期企业同台竞技。同期还发布了《2025最受赞赏的风险投资机构榜》,吸引213家投资机构齐聚杭州。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早期科技企业展示及链接平台,十余年来,DEMO CHINA吸引47000 +创业企业报名,1506家企业登台展示。其中,623家企业成长到 A 轮以后,327家企业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5家企业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