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内卷破局:一份投资人密藏的“机会清单”

关注
寻找硬科技投资的下一个爆发点,关键在于发现并敢于下注于当下的“非共识”。

在当前硬科技投资高度共识化的背景下,如何寻找真正具备超额收益的机遇?当主流视野聚焦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热门赛道时,一批具备产业深度洞察的投资机构,正将目光投向更底层、更未被充分认知的价值地带:从逆全球化带来的工业自动化机遇,到能源供给侧的技术重构;从中国智能制造出海的替代潜力,到卫星互联网和下一代算力架构的颠覆性可能。

image.gif

2025年9月24-25日,创业邦第19届DEMO CHINA在杭州拱墅举行。会上,摩根大通中国科技及创新经济业务执行董事钟音、浙商创投合伙人、副总裁陈伟民、原子创投合伙人冯一名、毅达资本合伙人金异、吉晟资本管理合伙人王君磊、绿动资本管理合伙人余乐、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在题为《硬核时代的智造创业法则》展开焦点对话,现场金句频出:

“避开过热赛道,聚焦逆全球化下‘生产制造端’的被低估机会。”“企业出海面临从6个月到2年的回款周期挑战,需提前规划现金流。”“依托‘产业协同+技术同源’的逻辑,从汽车延伸至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基于第一性原理,看好能源供给侧创新和中国智能制造的出海替代。”“在半导体与航天的上下游布局中,寻求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平衡点。”“投资的真谛在于提前发现非共识,并推动其成为未来共识。”

以下为焦点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后发布。

钟音:上一场对硬科技赛道和投资标准已有深入探讨,本场我们希望挖掘新的角度。我准备了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非共识的赛道判断。当前市场对科技投资已有高度共识,但超额收益往往来源于“非共识”认知。请问您最看好哪两个硬科技细分赛道?以及您对其有怎样的非共识性判断?

第二,非共识的投资决策。请结合具体案例分享,您曾做出哪些“非共识”决策——比如大家看好您未投,或大家谨慎您却重仓。请分享当时的思考逻辑与实践反馈,以此体现您的投资方法论。

请各位嘉宾先花1分钟简要自我介绍,包括基金规模与投资阶段,之后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陈伟民:大家好,我是浙商创投的陈伟民,主要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领域。我们总部位于杭州,目前管理规模已突破620亿元,重点布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和新能源四大方向。

冯一名:大家好,我是原子创投的冯一名。我们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早期天使投资机构,专注创业企业的第一轮投资。自2019年从移动互联网和文娱消费转型硬科技以来,已投资了近30家硬科技公司。

金异:大家好,我是毅达资本的金异。我们总部位于南京,管理规模1109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1000家,其中206家企业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我们的投资以江苏为核心,并覆盖全国沿海区域。

王君磊:大家好,我是吉晟资本的王君磊。我们是一汽富晟集团旗下的产业投资机构,主要围绕汽车生态链进行布局,投资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领域。我们以基金形式开展全国投资,核心目标是实现与主业的产业协同。

余乐:大家好,我是绿动资本的余乐。我们基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推动绿色发展的宏大愿景;二是全面拥抱科技,团队以理工博士为核心,坚信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头;三是风格务实灵活,投资阶段覆盖从孵化到跨境并购,交易结构多元,币种兼备。

章高男:大家好,我是华映资本的章高男。我们成立于2008年,目前管理规模约120亿元,累计投资超290个项目。基金早期以VC投资为主,现已发展为覆盖低空经济、机器人、基础算力、智能制造、卫星互联网等科技全领域的综合性基金。

钟音:今天在座的投资人背景非常多元,涵盖了早期前沿科技、CVC、全阶段投资以及ESG等不同维度。现在进入第一个问题:请在硬科技领域中,分享您最看好的两个细分方向,并阐述您与同行相比的“非共识性”判断与深层认知。

陈伟民:我主要关注半导体与航空航天领域,并在这两个行业的上、中、下游均有代表性布局,例如半导体领域的硅片、设备和封测,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天兵科技等企业。

我持续看好这两个赛道,不仅因其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更在于我们始终致力于在行业上下游客户、终端使用者与投资回报之间,寻求一个可持续的、多方共赢的平衡点。这也是我们长期深耕于此的核心原因。

冯一名:我们近期内部在研究“逆全球化时代最大的受益者”。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欧美正积极自建产能,但这暴露了其工业自动化程度不足、基础制造能力缺失的问题。

因此,我们选择避开过热的人形机器人、低空等赛道,转而聚焦于“生产制造端”的逆全球化机会,挖掘其中被低估的优质项目。

金异:我们同样观察到,中国制造能力强大,但国内市场过于内卷,企业出海意愿强烈。然而,出海是项综合挑战,企业不仅要开拓市场,还需适应国外的客户思维、法务等复杂环境。

一个关键区别在于时间周期:国内从接触到落地可能只需6个月,而在东南亚、中亚等地,从洽谈到回款确认可能长达2年。这6个月到2年的时间差,对创业公司的现金流和融资规划是巨大考验。我们希望通过反馈这些数据,帮助创业者提前做好规划。

王君磊:我们的投资有其连续性与延伸性。2015年左右,我们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到2022年,相关项目陆续实现了IPO。2023年至今,我们转向人形与低空经济,这两个方向虽竞争激烈,但与汽车产业在工艺、技术和团队上同源,使我们具备认知优势。

选择人形机器人,也源于我们作为制造企业的自身需求:它既是我们的潜在供应商,可“以机代人”提效降本,也是我们现有零部件企业的拓展方向。目前,我们正进一步探索海洋经济等早期方向,延续“产业协同+技术同源”的投资逻辑。

余乐:我主要看好两个方向:

第一,在能源与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能源供给侧的机会,包括固态电池、高压电源等新型能源技术。

第二,智能制造的出海。这分为两类:一类是填补欧美无法满足的供给空白;另一类是我们更关注的——在欧美原有供应商占据的领域,中国企业凭借成本、服务和响应速度优势实现替代。我们已在包装机器人等领域看到中国供应商在东南亚、中东取代欧美巨头的趋势。

章高男:我始终专注于投资“非共识”项目,即那些基于独特洞察、具备未来潜力的领域。我的理念是,真正的价值在于提前发现别人尚未察觉的机会,并推动其成为未来的共识。

过去几年,我布局了一系列前沿科技项目。例如,四年前投资了本源量子(量子计算),2020年布局了三家GPU公司,其中一家即将上市。在2017年互联网热潮时,我已推动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布局,至今已投资30余家相关企业。我个人更倾向于攻克技术壁垒高、跨学科难度大的项目,将相对共识较高相对成熟的白马型项目交由团队负责。

关于未来我重点关注的方向:一是卫星互联网整个生态。其增长内核来自卫星上的微波通信和星间激光通信;二是底层算力架构的变革机会。当前以博通为代表的交换机架构仍基于传统数据传输逻辑,难以满足以计算为中心的高速率、低延迟需求,这将带来千亿级别的市场重构,甚至可能颠覆现有巨头。这也是我当前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另外微米,纳米级别的工艺创新,特别是跨平台的工艺创新也是我的底层投资布局思路之一。

钟音:看来这个问题问到章总心坎上了。下一个问题想请教章总:在您过往的投资中,能否分享一个由“非共识”最终变为“共识”的、非常成功的案例?

章高男:我认为做企业不是完成某个单一目标,而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上市也只是阶段性成果,单纯讨论某一点的成功意义不大。

我过去布局的一些方向,已逐渐从“非共识”变为“共识”。比如量子计算,现在已成为相对主流的趋势。再如可控核聚变,目前虽未成为共识,但我看到Q值大于1的技术突破后,已在国外进行布局,我认为它正接近成为下一个共识。

另一个例子是GPU。我们早年投资时,“国产替代”还远非共识,但我们判断这是不可逆的趋势。如今我们投资的3家GPU公司已验证。

余乐:我分享两个亲身经历的“非共识”案例:

一是技术路线的非共识。2020年,当市场主流聚焦于半固态电池时,我们基于第一性原理,判断硫化物全固态路线才是终极方向,并进行了早期布局。

二是投资交易的非共识。这关乎交易结构的选择。在面对一个“老股转让”、且没有回购等保护性条款的“裸奔”项目时,我们顶住非议,基于对项目本质的看好,判断风险与回报可以平衡,并成功完成了多期投资。

王君磊:对我们来说,真正的“非共识”很少出现在行业层面——如果整个行业都不看好,我们基本也不会投。我们的非共识更多体现在两个具体维度:

一是技术路线。比如在投EMB和自动驾驶时,选择哪条技术路径常存在分歧。

二是客户选择。最典型的例子是2020年前后,市场还普遍看重德、美、日系整车厂,而我们当时已开始关注拿到蔚小理订单的供应商。那时就会有人质疑:这些新势力客户是否靠谱?是不是必须绑定BBA才行?但我们判断,自主品牌渗透率会持续提升,因此果断布局了服务于它们的关键零部件企业。现在看来,这些选择确实抓住了快速增长的机会。

钟音:深入到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客户中去做深入判断。

金异: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非共识”案例,是在2018年推动一个智能制造项目。当时公司内部普遍将其视为偏软件的算法优化,认为这类企业难以做大。说服决策层异常艰难,项目历经了三轮投审会,做了大量补充工作才得以通过。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该项目估值从投资至今已增长超过十倍,虽然在2022年ChatGPT引爆AI热潮之前,这类项目长期处于“机器学习”的认知洼地。这也说明,“非共识”因机构偏好和资金属性而异,但提前布局关键技术路线,能带来可观回报。

冯一名:我分享一个“非共识”失败的案例。当年,某大厂创始人曾找我融资300万,出让15%的股权。但当时他和他的app被许多发行商和投资人看衰,我自己也没完全看懂,最终选择了放弃。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对他说:“现在就签字,立即打款。”

钟音:你觉得没有抓住机会,对后续的投资方法论有什么影响吗?

冯一名:过去的遗憾无法改变,我将把这份感触转化为动力,专注于当下,努力寻找并抓住下一个大机会。

陈伟民:讨论共识与非共识,不能脱离当时的基金决策体系和行业背景。以商业火箭为例,我在2019-2021年走访了所有头部公司并做了早期投资。但当时,国内对该领域的政策、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都尚不明确,因此内部产生分歧是正常且合理的。如今,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行业已形成基本共识。但即便如此,一些不同的、非共识的意见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有价值。

钟音:共识与否是其一,关键还需结合产业特性与商业化预期来把握投资节奏。感谢各位的分享,预祝大家在这场科技投资浪潮中,凭借独到洞见,收获超额回报。谢谢!

关于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

9月24-25日,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在杭州拱墅举行。本届大会由创业邦主办,由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指导,拱墅区委人才办、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管委会联合主办。近3年,大会全力以“AI+科技资本”为主线展开,汇聚众多优秀的早期人工智能及硬科技科技公司、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大公司。本届DEMO CHINA以“觉醒·共生·超越”为主题,现场评选《2025值得关注的AI创变者》《2025值得关注的硬科技创变者》两大企业榜单,汇聚机器人*智能硬件、AI创新应用、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等前沿科技赛道126家早期企业同台竞技。大会同期,还发布了《2025最受赞赏的风险投资机构榜》重磅机构榜单,吸引213位投资人齐聚杭州。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早期科技企业展示及链接平台,十余年来,DEMO CHINA吸引47000+创业企业报名,1506家企业登台展示。其中,623家企业成长到A轮以后,327家企业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5家企业成功上市。

瑞兽分析海报.jpg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