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剁椒Spicy(ID:ylwanjia),作者:祥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场炸山危机,不仅将始祖鸟炸出了双11榜单,也让无数从业者将目光聚焦到了安踏集团收购品牌的高管人事变化上。
“烟花事件”后,上任仅10个月的安踏老将、始祖鸟大中华区总经理佘移峰离职。这一职位,由他的上级——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总裁马磊兼任。
而此时的马磊,也刚刚上任亚玛芬大中华区总裁3个月。
马磊曾是中乔体育CEO,在他成为亚玛芬“救火队长”之前,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的两位核心高管——徐阳、姚剑相继被集团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徐阳被调往安踏主品牌担任CEO,姚剑前往安踏刚刚收购来的狼爪担任全球总裁。
而就在今年初,执掌FILA中国长达15年的姚伟雄也卸任大中华区总裁,标志着FILA进入由江艳主导的战略转型期。
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折射的是安踏多品牌战略急速扩张下,对不同风格“掌舵者”的迫切需求。纵观其多品牌征途,每一个被收购品牌的命运,都与其掌舵的高管能力与风格深度绑定:
“精耕派”如姚伟雄、丁少翔、郑捷,长线布局、精耕细作,擅长品牌根基塑造与长周期价值挖掘,但易面临增长瓶颈与创新不足的挑战。
“改革派”如江艳、姚剑、赵光勋,大刀阔斧、锐意转型,以强执行力精准瞄准目标人群推动品牌重塑,成效显著但风险与争议并存。

从内部看, 安踏正加速全球布局,宣布东南亚三年千店计划,并加码北美、中东市场;从外部看, 其品牌阵营正遭遇北面、哥伦比亚、骆驼、伯希和等国内外品牌的强劲挑战。密集的人事调度,正是安踏在庞大品牌矩阵中寻求精细化管控、激发新增长点的必然反应。
01FIFA时代:两代操盘手的战略分野
“老大们,我需要资金来周转”,有时3000万元,有时5000万元,“确实很没面子,但每次都能顺利通过,起码没有后顾之忧。”
姚伟雄此前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说到,“现在说有点事后诸葛亮了。当时几个亿把FILA买回来,很多人觉得贵,但如果没有投入,后来FILA在中国起死回生的故事都不会有。”
2009年,安踏以3.32亿从百丽手中收购连年亏损的FILA中国业务,开启了多品牌并购之路。消化FILA的重任,落在了被挖来的首位掌舵人——姚伟雄肩上。拥有Lacoste中国区总裁、欧莱雅中国区副总裁等履历的姚伟雄,展现了他基于美妆、高端休闲领域经验的“精耕细作”风格。
在姚伟雄的带领下,FILA明确高端运动时尚定位,避开与耐克、阿迪达斯的专业运动竞争;花费约三年时间,收回经销商渠道,自2012年起逐步转向直营,深耕一二线核心商圈。在集团战略规划与个人战略执行的共同作用下,2014年FILA扭亏为盈。2017年,安踏完成对FILA中国的100%控股,减少与原母公司的决策关联。

在长达15年的执掌期,姚伟雄延续其“长线运营、精耕细作”的相对保守风格,推动建立了品牌矩阵和代言人矩阵的格局。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描述,姚伟雄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他主导推出FILA KIDS、FILA FUSION、FILA ATHLETICS、FILA GOLF等子品牌及新产品线。签约易烊千玺、海莉·比伯、韩素希、杨幂、张艺兴等,建立覆盖不同圈层的代言体系。同时,姚伟雄在营销偏好上更注重通过联名和促销维持品牌热度与增长。
这套打法支撑了FILA营收在2024年达到266.26亿元,成为仅次于主品牌安踏的第二大营收支柱。

然而,随着市场剧变,姚伟雄牵头的FILA模式在2022年后显现疲态: 增长失速、定位尴尬、品牌老化、过度依赖价格与联名策略,同时遭遇Lululemon、Alo Yoga、On昂跑等新兴品牌的强力竞争,2024年增速降至6.1%,低于目标。
2025年1月,姚伟雄卸任FILA时尚运动品牌群CEO,但继续担任集团副总裁,主要负责集团自持物业的管理工作,官方称因其已届退休年龄,标志着FILA进入战略调整期。丁世忠在此时期的讲话也暗示了新的方向:“现在做得好的品牌,比的不是门店开得多、商品SKU铺得多,而是有好商品、好爆品、好店效。”

接棒者江艳,展现出与姚伟雄截然不同的“改革派”风格。这位李奥贝纳出身、曾在阿里巴巴任职的高管曾是一位“广告人”,2016年加入安踏集团后,担任ANTA KIDS高级总监,助力其超越阿迪达斯儿童线,成为行业首个百亿儿童品牌。2022年,江艳担任FILA FUSION总裁,通过提高联名频率、场景化产品开发及社群运营等,实现FILA FUSION的年轻化、潮流化转型。
接手FILA主品牌后,江艳需要应对增长放缓的挑战,她迅速推出“ONE FILA”战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核心措施包括——品牌向上、商品革新、零售升级。

最核心的,是锚定菁英运动。江艳力主将网球与高尔夫提升至核心赛道,尤其重注网球。续约中网并升级为独家赞助,签约布云朝克特为首位网球代言人,赞助沃尔沃中国公开赛,签约殷若宁。

其次,推动V6新形象门店建设,打造儿童美术馆店、GOLF Master Club等专属店型,同步实施放缓上新节奏、深度经营核心品类的策略。同时,重塑品牌精神,主导发布《明天的WOMEN》主题短片,邀请赵露思、殷若宁等呈现多元女性形象,强化女性视角。

在江艳过往操盘ANTA KIDS和FILA FUSION的经历中,她充分展现出出色的品牌年轻化、社群激活与场景化营销能力。这些核心能力正是FILA当前扭转局面所急需迁移过来的。
而唯一显著克制的,是联名频率,相比姚伟雄时期以及她执掌FUSION时期显著下降。
这也显示其策略重心的转移,虽继续宣称“高端运动时尚”,但内涵已深刻变化:姚伟雄时期的“时尚”更依赖艺术联名和泛潮流感,早期FILA FUSION也聚焦棒球、篮球、网球、滑板等街头潮流;而江艳则将“时尚”锚定在网球、高尔夫等菁英运动场景衍生的“老钱风美学”上,瞄准“向往菁英生活方式但不打球”的泛人群。
原有的FILA定位相对尴尬,消费者认知卡在不高端也不低端的位置上,而江艳此举看起来则想把自己变成下一个始祖鸟,重塑FILA的高端品牌心智。
这意味着,FILA正从过去试图满足所有潮流人群的宽泛策略,转向集中火力主攻具有高消费力和社交影响力的特定高端圈层,这不可避免地让FILA部分抛弃原有的基因,而向“高端生活方式”品牌做转型,无疑也对操盘手的战略定力和执行能力提出了远超姚伟雄时代的要求。

江艳的激进改革在2025年上半年显现短期成效:FILA营收141.8亿元,同比增长8.6%,创历史新高;网球/高尔夫系列同比大涨66%/62%;电商首次超越NIKE登顶天猫运动户外榜首,专业运动线成为新增长引擎;V6门店覆盖30%,显著提升店效。
然而,江艳的转型也带来显著隐忧,面对品牌定位调整,消费者心智转化需要时间沉淀和持续投入:FILA经营利润率下滑,毛利率降2.2个百分点至68.0%,经营溢利率降0.9个百分点至27.7%,成为安踏三大业务线唯一下滑者。
剁椒认为,尽管专业线占比提升瞄准了更具价值的人群,但其高昂的研发生产成本、为建立专业认知而加大的营销投入,以及在新价格带上尚未稳固的溢价能力,共同构成了短期的利润压力。同时,FILA KIDS、FILA FUSION等子品牌与FILA主品牌本质上面向不同的细分人群,子品牌定位不清、增长乏力甚至拖累业绩的问题仍未解决。
02可隆迪桑特:丁家二少的差异化布局
FILA的成功为安踏的多品牌并购注入强心剂。在明确通过并购覆盖更广市场的战略下,安踏于2016年和2017年接连以合资方式拿下日本高端专业运动品牌迪桑特和韩国户外品牌可隆的中国业务,标志其大举进军高增长、高利润的户外市场。

肩负迪桑特中国重任的,是创始人丁世忠之子丁少翔。丁少翔的经历独树一帜:初三暑期即开始在安踏基层实习,在店铺、工厂、仓库等各个部门轮岗,对生产运营有深刻理解;前往英国留学但只读了一年便退学、后短暂赴日本学习零售,其管理智慧几乎完全来源于实战积累。
与丁少翔共同推动迪桑特业务增长的,先后为梁夏準与乐俊。梁夏準曾担任FILA中国副总裁,后出任Helly Hansen大中华区CEO,2023后卸任迪桑特中国总裁后担任K·SWISS环球事业群CEO,积极布局中国网球市场,签约张之臻等运动员,卸任后总裁为乐俊。

安踏收购后,集团战略赋予迪桑特明确的使命:聚焦高端专业运动领域,瞄准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意愿人群。在执行中,丁少翔及管理层展现出强烈的“产品力与技术驱动”偏好和“克制务实”的风格:
丁少翔在Vogue Business采访中认为,很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往往延续性不足,根本原因其实是商品力跟不上,迪桑特将专业科技应用于日常服饰,主导建立本土化生产体系,自产比例超80%,不急于年轻化营销,而是通过赞助国家队、顶级运动员,在滑雪、高尔夫、铁人三项等核心领域建立技术权威形象。同时,推动建立相关社群,选择吴彦祖、陈伟霆、彭于晏等契合品牌精神的代言人,传递专业与拼搏内核,而非潮流或泛生活方式。
这些策略使迪桑特显著区别于市场:相比可隆、萨洛蒙等,迪桑特更硬核专业,不追逐大众潮流;相比始祖鸟、Patagonia等,它更少强调山野生活方式,而是直接从竞技赛场出发建立壁垒。其核心逻辑是先以顶尖产品力支撑高溢价,再克制地延伸生活方式。效果上,迪桑特成功树立了高端专业标杆。

然而,丁少翔及管理层的策略仍然相对保守,他认为“时尚潮流是常年会变化的,function这个东西才是固身之本”,迪桑特的品牌叙事和营销资源高度集中于相对小众的精英运动领域。虽然能够触达更精准的人群,但一个品牌若长期局限于专业象限和特定圈层,缺乏与更广泛大众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其品牌活力可能随之降低。
但迪桑特在规模扩张上仍然略显激进,丁少翔提及,“迪桑特作为在安踏集团里面的一个品牌,使命跟愿景不是说要做到多大的规模,而是做到多大才能保持现在的调性,”但另一方面,面对新兴消费群体,如果不能在专业之外讲出更富生活方式的故事,未来确实可能面临类似FILA在增长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的品牌老化问题。

掌舵可隆的,是同样为安踏二代的丁世家之子丁思榕。与丁少翔不同,丁思榕拥有英国考文垂大学广告营销专业背景及创意热店经历,这塑造了他对市场趋势和用户情感的敏锐度。2015年回国后,他从安踏旗舰店基层做起,早期与Molly Gu协同领导品牌。
丁思榕结合集团战略,带领可隆践行“轻户外生活方式”的差异化赛道,主打城市通勤、短途旅行、露营等场景。如果说“轻”是与其他户外品牌的差异,那露营就是“轻”的有效载体。代言策略上,在早期陈坤代言的基础上,延续并深化选择胡歌、刘诗诗等气质温润如玉的精英明星代言,塑造“人淡如菊”的品牌形象,避开潮流化与低龄化。

丁思榕较之丁少翔,展现了较为平衡的领导风格,在体现户外品牌专业根基的同时,广告营销出身给予了他更精准的洞察,深化了“轻”与“生活方式”上的特色。尽管两人风格有差异,但两人都娴熟运用了安踏收购品牌后的成熟赋能体系:深度应用场景化体验、DTC直营和开大店策略,成功完成品牌定位转向。在营销上,两人也均表现出克制性,比之萨洛蒙,更强调专业性或品质感,而非追求短期流量。
更重要的是,在丁少翔和丁思榕的操盘下,迪桑特与可隆成功融入安踏的本土化军团:与FILA一同,成为安踏主品牌“从赛场包围奥运领奖台”国家队赞助战术的核心成员,彰显其集团内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与集团其他品牌形成有效区隔。丁家二少执掌的可隆与迪桑特,已成为驱动安踏增长的坚实第三极。
03亚玛芬体育“郑捷的统领与动荡的始祖鸟
2019年,安踏联合财团以46亿欧元全资收购芬兰体育巨头亚玛芬体育,创下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海外并购纪录,标志着安踏迈向“世界安踏”。此次收购基于安踏通过迪桑特、可隆“投石问路”积累的户外市场经验,目标是整合始祖鸟、萨洛蒙、威尔胜等顶级品牌资产。丁世忠早期说过,“以当今中国公司的品牌运营能力,30年内做出一个始祖鸟或威尔逊,可能性几乎为零。”
与FILA初期类似,亚玛芬彼时面临北美乏力、亏损的困境,需要深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资源和本土化运营经验,而在当时,安踏在这一点上根本没有任何潜在的竞争者。Nike、Adidas两大国际巨头,在2019年前后已经开始聚焦主品牌与核心品牌,主要动作是剥离非核心资产,如Hurley、锐步等。威富集团虽在当时意图切入户外和运动领域,但在2017年收购Dickies后财务状况并不稳健,且也开始剥离包括Lee、Wrangler在内的整个牛仔业务,四年后才收购Supreme,不断对自有品牌体系进行调整维护。安踏则凭借FILA成功经验、稳健财务和中国根基,成为亚玛芬最合适的伙伴。安踏集团联合方源资本、腾讯以及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的投资公司Anamered Investments组成财团,以46亿欧元完成对亚玛芬体育的收购。其中,安踏持股57.95%,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彰显了安踏将其打造为集团全球化而非仅限中国市场的核心平台的野心。

收购前后亚玛芬体育旗下品牌定位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安踏对亚玛芬采取了相对宽松的品牌管控。主导亚玛芬体育深度转型的核心操盘手,是拥有深厚国际背景的CEO郑捷。郑捷复旦管理科学出身,加入安踏之前,他曾在阿迪达斯、锐步、宝洁等知名国际公司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从一名管培生逐步晋升至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副总裁职位。

(图源安踏官方公众号)
郑捷展现了顶级职业经理人的战略视野与强执行力,在收购亚玛芬体育后,带领集团率先剥离非核心资产回笼资金,出售Mavic(骑行)、Precor(健身设备)、Suunto(运动手表)、ENVE Composites(自行车)等非鞋服品牌。亚玛芬还执行了“五个10亿欧元”战略,将始祖鸟、萨洛蒙、Wilson三大品牌分别打造成10亿欧元品牌,确立中国为核心增长引擎和DTC转型两大支柱。
丁世忠曾评价郑捷:“他和我单独都不能成为一个很完美的CEO,但是我们两个人加起来应该是全中国或全世界最好的CEO。”
在郑捷的统帅下,亚玛芬体育实现扭亏为盈,营收从2020年24.46亿美元翻倍至2024年51.83亿美元,并于2024年2月登陆纽交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市场的强力赋能。其背后则是由多位高管接力完成的:

(图源安踏官方公众号)
始祖鸟早期由郑捷、“鸟总”徐阳等人完成奠基。与江艳、丁思榕出身相似,徐阳在1998-2006年期间任职于上海麦肯光明、精信等4A广告公司,2006年正式加入安踏后,他历任品牌总监、篮球事业部总经理等职,行业观察者称其为“体制内的坏小孩”。始祖鸟的多项举措,包括收回线上、奥莱经营权,开设全球最大旗舰店“始祖鸟阿尔法中心”,签约刘雯为首位全球代言人等,均在徐阳任期内完成。徐阳的精耕细作成效显著,门店数量从130多家缩减至102家,但生意翻四倍,成功奠定运奢基础。2023年,徐阳被调回安踏主品牌担任CEO,继续他在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中说的“我就吹个牛,3年之内我们安踏单品牌要在中国超过耐克。”
此前姚剑作为亚玛芬体育CEO主要负责不包括始祖鸟、壁克峰在内的其他品牌,徐阳调任后姚剑接替它的位置,相当于在2023年之后全面负责了亚玛芬体育旗下所有品牌的中国业务,并于2024年晋升为总裁,带着亚玛芬体育一路高歌猛进。一位与其打过交道的业内人士对《财经天下》表示,姚剑对行业、体育和鞋服的理解,都很专业。他此前强调,“亚玛芬中国团队要能打胜仗,并聚焦三个核心问题:品牌边界感,高品质的产品和体验,坚持DTC。”在其任内,亚玛芬大中华区业务占比从8.3%飙升至25%,连续三年复合增长率超50%,2024年营收同比增53.7%至13亿美元。2025年6月,凭借这份耀眼的中国战绩,姚剑被调任狼爪全球CEO,肩负复制成功经验、开拓欧洲市场的重任。

佘移峰这位安踏系高管于2019年加入始祖鸟中国团队,担任始祖鸟中国市场首任总经理徐阳的副手,主要负责零售板块。2025年初升任始祖鸟大中华区总经理,延续了相对激进的渠道策略,推动门店在重点商圈渗透和线上线下联动,将原有的开大店、DTC模式、向上致美发挥更甚。虽然Q2营收仍保持增长,但很显然这种策略并不能完全拯救增速日益放缓的始祖鸟业务,且很快就发生了炸山事件,佘移峰或因此离职。2025年7月,原中乔体育CEO马磊接任姚剑职位,成为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新任总裁,并临时兼任始祖鸟大中华区总经理作为过渡。
马磊先后担任阿迪达斯中国、百丽及分拆后的滔搏体育高管。滔搏体育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体育用品零售商之一,代理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在中国的零售业务。马磊自2018年起担任中乔体育总经理,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中乔体育最早名为乔丹体育,QIAODAN目前是该公司旗下的核心品牌。在中乔体育任职期间,马磊推动该品牌从传统批发模式向"品牌+零售"双轮驱动转型,将中乔体育从泛运动生活品牌逐渐转型为专业运动品牌,发力跑步、篮球两项国民运动。
马磊上任面临团队动荡和信任重建,管理层首先宣布2025年在华“净关店”计划,关闭遗留合作店和工厂奥莱店,对前任佘移峰激进扩张路线的调整甚至清算,初步决策彰显了其较为务实的风格。

而对于另一核心品牌,萨洛蒙早期在全球CEO Guillaume Meyzenq、大中华区CEO殷一以及时任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总裁姚剑的带领下,完成从专业户外品牌向现代户外运动生活方式定位的转型,着力发展女性市场和潮流市场。
姚剑在任期间对萨洛蒙进行激进转型——将服装产品占比从50%骤降至5%,彻底转向鞋类品牌。该决策得到丁世忠支持,但也付出了处理上亿服装库存的代价。
姚剑虽然转型迅猛,但当前也被指过度依赖潮流及电商。马磊在接任后,主要推动的是萨洛蒙的门店升级和品牌体验深化。例如,2025年8月,马磊出席了萨洛蒙上海徐汇滨江小白楼「福郡」的开幕。继姚剑后,马磊也相当于再度接手亚玛芬体育旗下所有品牌的工作,无论对于始祖鸟还是萨洛蒙来说,马磊都要处理不少事情。
04玛尹娅狼爪:赵光勋的水土不服与狼爪的厚望
在完成亚玛芬体育的整合后,安踏的多品牌战略转向了更精细的布局,其近期完成了对本土新锐MAIA ACTIVE、欧洲中端户外狼爪及韩国潮流平台Musinsa的收购。其中,两位关键高管——赵光勋与姚剑的表现,或将成为观察安踏现阶段消化能力的新窗口。
2023年11月,安踏收购本土女性瑜伽服品牌MAIA ACTIVE 75.13%控股权,意在补足女性细分市场,剑指lululemon、Alo Yoga等。这是安踏首次收购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新锐品牌,安踏对其的目标,是帮助其实现到2030年在中国开设超100家门店的雄心。

(图源安踏官方公众号)
王佳音是MAIA ACTIVE的联合创始人,曾担任维多利亚的秘密纽约总部的首位亚裔买手,也曾是小红书电商部门的核心成员。作为联合创始人,她主要负责品牌的市场营销、销售和运营工作。她带领MAIA ACTIVE从线上渠道起家,2019年开始布局线下门店,目前担任加拿大奢侈羽绒品牌Moose Knuckles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欧逸柔作为创始人、董事长和设计总监,收购仅74天后正式卸任实际工作。安踏指派集团零售副总裁赵光勋出任MAIA ACTIVE总裁,直接向安踏品牌CEO徐阳汇报。
深谙安踏传统零售体系的赵光勋上任后,迅速推行了一套强硬的整合策略,展现出鲜明的集团化管控风格:
赵光勋强调MAIA ACTIVE在管理上要与安踏其他品牌有清晰区隔。首先,聚焦中高端市场,坚持不下沉,仅布局一二线高端商圈;果断砍掉约10%-15%的非核心SKU,包括表现尚可的户外和网球线,推行“瑜伽第一”战略,意图极度聚焦。同时,主导关闭小店,开设大型体验店,推动MAIA FUN CLUB社群活动。此外,主导品牌形象重新定位为高能量、高情绪价值、高配得感的女孩,并官宣代言人为虞书欣。

第一财经曾报道,lululemon创始人对赵光勋的专注策略表示认可,直言:“专注、聚焦,永远是品牌最核心的策略。”但赵光勋的这套源自安踏主品牌的标准化打法,在MAIA ACTIVE也遭遇了显著的水土不服:
从倡导“多元、独立、姐妹感”转向“三高女孩”定位及签约虞书欣,引发了核心用户不满。而 “Yoga 360”产品线,如防晒服、羽绒服,与“只做瑜伽”承诺自相矛盾。核心单品价格下探明显,降至200-400元区间,模糊了原有高端形象。活动规模化后,牺牲了原有小型社群的独特性与亲密感。
创始人欧逸柔与王佳音阶段,凭借精准定位和产品创新抓住了“她经济”与瑜伽红利,但后期也暴露了新消费品牌在线下扩张、供应链管理及危机公关的短板,增速放缓或为出售动因。设计总监欧逸柔和联合创始人王佳音的完全退出,加剧了外界对产品调性与品牌精神能否延续的担忧。且当前,瑜伽服饰市场竞争激烈,赵光勋虽然制定了超越lululemon的目标,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一目标实现难度较大。MAIA ACTIVE被收购后,品牌一度陷入近一年的运营停滞期,收购后财务数据不再公开。

紧随MAIA ACTIVE之后,安踏全资收购德国户外品牌狼爪。此次是安踏继Sprandi之后再度瞄向欧洲,在Sprandi被收购时,俄罗斯作为Sprandi的主要市场,是安踏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Sprandi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安踏主品牌产品出海的现成通路。而狼爪的收购意味着安踏已经开始收缩在技术、场景向的收购考量,也实际上一定程度上不再需要狼爪原有的专业基因,或将更多是为其全球化布局努力。

更关键的人事任命在2025年7月,安踏任命原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总裁姚剑出任狼爪全球CEO。这传递出一个关于“出海”的全新的信号:
姚剑接手狼爪后直接向丁世忠汇报,彰显安踏对狼爪的厚望远超中国市场。获得欧洲市场的战略支点,这是狼爪区别于可隆、迪桑特的核心价值,而意大利品牌FILA显然业务重心和增长引擎都已不在欧洲,且在欧洲市场地位不高。狼爪在德国户外市场拥有约12%的份额,拥有226家欧洲专卖店和超过4000个零售点。且狼爪此前多次易主,收购价从黑石集团2011年约7亿欧元的估值,降至安踏此次的约2.67亿美元,实属划算。狼爪的全资收购,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安踏已经走出了早期因现金流与经验不足而略显保守的策略。

同时,丁世忠在收购公告中明确表示狼爪品牌定位在大众户外运动。此前剁椒曾提到,可隆能够衔接起始祖鸟与大众户外运动品牌之间的距离。但从此次安踏的考量中可以看出,狼爪的定位是低于可隆的,无形之中又给可隆、迪桑特抬了咖。当然,狼爪的对标对手并不是骆驼、伯希和这类基础入门市场,安踏所强调的是北面、哥伦比亚这种在大众市场更为火热的品牌。亚玛芬体育在欧洲市场一直表现不错,收购狼爪意味着在欧洲市场也形成了高端与大众市场的协同。而姚剑作为改革派代表,显然集团想将运营始祖鸟等品牌的成功经验快速复制到狼爪。在亚玛芬体育的招股书中,姚剑被形容为具备“密切协调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全球团队成功”的重要能力。

而韩国MUSINSA平台的收购,又给了人一个措手不及。沉寂已久的时尚运动事业群也开始发力。MUSINSA并不是一个运动品牌,而是一个聚合了超过8000个韩国时尚品牌的平台,类似于中国的得物。对安踏而言,这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强大的韩国潮流品牌孵化器,填补时尚与服饰层面的现有空白。在当下运动品牌拥抱时尚联名、拥抱韩流的趋势中,安踏此举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布局,未来可想而知一定会有脱颖而出的时尚品牌继续被安踏收购。

至此,安踏已构建起一个覆盖专业运动、时尚运动、户外运动、儿童、女性细分及全球潮流平台,横跨北美、欧洲、亚洲三大核心市场的庞大品牌体系。从早期FILA的艰难扭亏,到亚玛芬体育的整合,再到如今精准布局MAIA、狼爪、Musinsa等差异化品牌,“大安踏”的战略图谱日益清晰,自2024年开始,“大安踏”年营收正式突破千亿。
但这庞大而复杂的品牌矩阵,对安踏的高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需要郑捷式的战略统帅统筹全局,也需要姚剑、江艳式的品牌操盘手在关键战场破局或转型,更需要深谙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精准匹配不同品牌的需求。安踏现有的顶级管理人才似乎已显露出捉襟见肘的迹象。无论是马磊身兼数职的压力,还是赵光勋整合新锐品牌时的水土不服,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安踏能否培养或吸引到足够多、足够优秀的“掌舵者”,来驾驭这艘日益庞大的多品牌巨轮,将是比任何一笔收购都更为关键的课题。
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品牌与市场的竞争,更是顶尖管理人才的竞争。丁世忠所强调的“好商品、好爆品、好店效”,最终都依赖于背后的“好舵手”去实现。
参考资料:
棱镜,《福建千亿豪门家族,承包霸道总裁们的衣柜》,2025.5.2
中国企业家杂志,《FILA总裁:我是这样打造爆款斐乐的》,2023.11.23
财经天下WEEKLY,《始祖鸟高管被调来管狼爪了》,2025.6.20
Vogue Business,《迪桑特:在垂类运动赛道上冲击百亿目标》,2024.8.12
复旦管院校友中心,《郑捷:秉持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永不止步》,2022.3.7
新京报,《探悉亚玛芬体育:风口、增长与加码中国背后》,2025.1.13
中国企业家杂志,《安踏CEO徐阳:我的角色就是来搅局的》,2025.2.25
懒熊体育,《对话MAIA ACTIVE总裁赵光勋:安踏接手600天,只攻瑜伽》,2025.6.16
第一财经,《lululemon 创始人Chip Wilson亲临 MAIA ACTIVE:“聚焦”才能赢得市场先机》,2024.8.19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