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要的,可能真不是一万亿美元

关注
拆解“超级对赌”:双方的赌注是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海盐 ,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上周,特斯拉股东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批准了CEO马斯克一份10年期的薪酬计划。多少钱呢?一万亿美元。

我帮你数过了,有12个0。这远比很多CEO的“工资”高太多,约等于1350个库克、2000个黄仁勋、3700个扎克伯格。

如果把这一万亿给你,你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花,平均每天花121万美元,到今天才可能花完。

放在全球商业史上,这都是前所未有的。马斯克很可能成为史上第一位薪资过万亿的人。

消息一出,我看到网上反响巨大。马斯克凭什么拿这么多钱?这都能通过,特斯拉股东是不是疯了?

大家讨论最多的,是这个天文数字。但站在商业角度,就要试着去看到背后真正的原因。

本质上,这不是一份“工资”,而是一笔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对赌”。如果赌赢了,马斯克将得到特斯拉的控制权,而特斯拉市值将至少增长7万亿美元。

不废话,先来看看他们“赌注”都是什么。

01拆解“超级对赌”:双方的赌注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既然是“对赌”,马斯克就不能立马领走“一万亿美元”。他必须要在未来十年内,完成一系列目标,才能拿到钱。

在这个方案里,未来十年被分成了12个阶段。这就像12个游戏关卡,马斯克每闯过一关,就会解锁一部分奖励。如果全部完成,就会拿到共计12%的股权,4.25亿特斯拉股票,总价值约1万亿美元。

但,每一关的“通关条件”都极其苛刻。

第一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要把特斯拉的市值,做到8.5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今天的特斯拉,市值不到1.4万亿美元,苹果市值4万亿,谷歌市值3.5万亿。也就是说,特斯拉要在10年内,市值翻6倍,多出一个“苹果+谷歌”的结合体。

按照12个阶段来划分,是这样的:

第一期,是2万亿;第2-10期,每期增加5000亿;第11、12期,各增加1万亿。

另外,还有一个条件:

每个目标都必须在六个月和30天的平均水平上保持稳定。

用大白话来说,不能靠突然的暴涨或者“炒作”达标,而要创造长期稳定的业绩。

这还不够。除了市值,还有一系列运营目标。我找了几条,你感受一下。

比如,累计车辆交付2000万辆。

根据9月份的报道,特斯拉2024年销量是178万辆,平均每季度交付超过40万辆车。累计交付2000万辆也就意味着,未来10年,每年销量至少200万,这还是在销量逐年增长的前提下。

比如,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FSD),连续三个月活跃订阅用户1000万。

曾有第三方做过估算,当前活跃用户数大约在300万左右。也就是说,10年至少要翻3倍。

比如,交付人形机器人(包括Optimus或后续机型),100万台。

这台名为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被马斯克看作比造车还重要的新项目。目前正在特斯拉德州超级工厂建设专用产线。也就是说,还没达到交付阶段。

图片

比如,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部署100万辆投入运营。

目前这个项目只在美国奥斯汀部分地区,进行极小规模的测试。有媒体做过估计,可能只有10到20辆车在试运行。换句话说,距离全面商用还很远。

图片

还有,利润。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要达到每年4000亿美元。

简单来说,就是不算利息、税、折旧等,公司能赚多少钱。在这个计划里,起点是500亿美元,之后800亿、1300亿,不断提高,最终达到4000亿美元。

图片

根据macrotrends,2024年,特斯拉的EBITDA是124.4亿美元。这只不过是起点的四分之一,光是到第一个门槛500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同样,对利润目标也要求“稳定增长”。尤其是最后3个阶段,标注了“要在四个连续季度内实现目标”。

你看,这些目标,单拎一个出来,都不会觉得很容易。更何况,还都放在一起。

而且,还有一条关键规则:0薪水。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里,马斯克在特斯拉“免费打工”,拿不到一分钱固定工资和现金奖励。除非他完成这些目标,否则那一万亿美元股票期权,一分钱也拿不到。

看到这,你或许会疑惑。为什么是一万亿美元?这难道不是董事会拍脑袋想出来的数字吗?还真不是,我们来算一笔账。

假设,现在是2035年,马斯克已经完成了全部12个目标,特斯拉的市值也高达8.5万亿美元,那么马斯克也新获得了12%的股权。这时候,换算成对应的市场价值,大约是1.02万亿美元。注意,这里还只是税前,当他卖出股票时才会变成实际收入,理论上交完税(加州+联邦最高边际税率45%左右),大概到手5600亿美元。

总的来说,马斯克要在十年内先创造超过7万亿美元的增量价值,才能新获得12%的股权,从而拿到约1.02万亿美元的“薪酬”。

现在,你应该能理解,牌桌上的两方到底在赌什么。马斯克赌自己能把特斯拉做成“AI和机器人”的超级公司,特斯拉赌马斯克真能实现8.5万亿美元的市值。十年时间,赢了双赢,输了马斯克就是白干。

可能,这时候你马上有了第二个问题:特斯拉为什么不给别人,偏偏是马斯克?

02这份“超级对赌”,为什么偏偏是马斯克?

在2024年年初,马斯克曾发过一条推文。他说,在没有得到公司约25%控制权的情况下,他不愿意把特斯拉发展成AI和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更宁愿在特斯拉之外开发AI产品”。

这段话,就是揭开谜题的钥匙。

马斯克真正想要的,是特斯拉的“控制权”。所以董事会把“控制权”当作“诱饵”,押注马斯克赌上特斯拉的未来。

图片

可能,你会觉得,单凭这几句话,就能说服董事会开出一万亿?太离谱了吧。实际上,这种特斯拉和马斯克之间的“豪赌”模式,并不是第一次。

2018年,那时的特斯拉还不是今天的万亿巨头,而是处在破产边缘。当时特斯拉发布了Model3,承诺2017年底每周生产5000辆。但在发布几个月后,实际产能只有10%。马斯克后来回忆说,当时特斯拉“像疯了一样烧钱”,距离破产只有几周。

生死存亡之际,董事会拿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也是天价的方案:一份560亿美元薪酬方案。整个的要求,跟今天这份一万亿美元的方案,非常像。也是0薪酬,12期,奖励10年股票期权等等。后来马斯克说他当时睡工厂地板、每周工作120小时等等,用拓展产品线、推进自动驾驶等措施,逐渐把特斯拉拉出泥潭。

所以你看,2018年,特斯拉把“生存权”赌在了马斯克身上。结果赌赢了。

相比之下,今天的特斯拉,没有生存的困扰,而是“如何让估值更高”。它面对的环境,跟7年前完全不同,比如电动车市场从之前一枝独秀,变成强手如林,而且全球增速放缓。拿交付量来说,从去年开始,特斯拉的交付量就一直在下滑,2024年比2023年下降1.1%,今年第二季度的交付量同比下降了14%。

图片

再加上AI的发展,像OpenAI、谷歌等巨头都走到AI发展的前列,倒逼着特斯拉做出改变。

马斯克就曾说,特斯拉的未来,建立在“AI和机器人”的新基础上。

那既然之前就在马斯克身上赌赢过,显然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押注他。

所以,这次的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核心目的是让马斯克,把特斯拉从一家“电动汽车企业”转型成一家“AI智能企业”。

董事会给马斯克的,正是他最想要的“控制权”。一旦实现目标,他就能获得12%新增股权,最终拥有25%股权。用马斯克自己的话来说,“这个比例足以产生影响力,但又不会高到无法被推翻”。

马斯克为什么想要25%的控制权?这或许就是原因。既能让他排除那些内部外部的反对声音,更能让他更专心实现他的AI愿景。而那份“万亿美元薪酬方案”里各种高难度任务,更像是董事会做出的“妥协”。

用一副严苛的“业绩枷锁”,把马斯克的个人意志,和特斯拉的未来牢牢绑定。给他控制权,但要用业绩来换。

所以说,在特斯拉董事会眼里,马斯克就是决定特斯拉未来的最佳人选。哪怕,付出的代价是极其离谱的“一万亿美元薪酬方案”。

03这么离谱的“对赌”,怎么就变成真的了?

现在,我们再梳理一下整件事的逻辑:特斯拉承诺给马斯克“25%控制权”,作为交换,马斯克要“帮股东赚超过7万亿美元”,而那一万亿美元,是这场“对赌”的彩头。

好,现在你可能已经理解了这里面的逻辑。但是,这一万亿美元,想想还是很离谱啊。这么不合常规的事,怎么就真的变成现实了呢?其实,我们只要去看,这件事对双方都意味着什么。

从马斯克角度看,是特斯拉离不开他。

我看到半佛仙人写了这么一句话:“没了马斯克的特斯拉就没了特斯,只剩拉”。这其实就对应了,在大众眼里,马斯克个人品牌,早就跟特斯拉融为一体。再有,马斯克明确说过,不给他25%,他就自己玩AI。你可以把这看作一种“威胁”,但偏偏,马斯克有这个实力,比如他在特斯拉外做的xAI,做出了Grok这个生成式AI聊天模型。

图片

所以你看,如果没了马斯克,特斯拉的市值很可能暴跌。那么,特斯拉想再转型做AI之类的,很可能更难。

从特斯拉角度看,是一次利益权衡的结果。

在商业角度上,给他多少钱,要看他值不值。有过之前的“起死回生”,在董事会眼里,显然马斯克会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他们也有担忧。那就是马斯克可能会把精力分给其他公司,比如xAI、SpaceX等。那留住马斯克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想要的“控制权”,也就是说“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在“公司控制权”和“未来增长”之间,特斯拉董事会用超75%的投票,选择了后者。

说白了,权衡利弊后,特斯拉董事会觉得,公司的增长更重要。那么,把离谱的事变成现实,也就顺理成章。

最后的话

这场看似离谱,还有些疯狂的“超级对赌”,未来会怎样呢?

特斯拉能不能冲上8.5万亿美元?马斯克能不能成为万亿富豪?现在,恐怕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却格外清晰:未来10年,我们可能将见证人类商业史上最罕见、最昂贵的一次极限操作。

一家万亿公司,把未来压在了一个人身上。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把他的10年,压在了未来的AI和机器人产业上。

这就是这场“豪赌”的真实一面。

至于最终会是史诗级胜利,还是最昂贵的误判。未来十年,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Tesla Sales, Revenue & Production Statistics

2、Tesla, Inc. – Definitive Additional Materials (Schedule 14A filing)

3、What the Coming Rise of Trillionaires Could Mean for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4、How Tesla Navigated The Model 3’s Production Bottleneck in 2017 & 2018

5、What's in Elon Musk's Multi-Billion Dollar Pay Package and Why Did a Judge Reject It?

6、Tesla Announces New Long-Term Performance Award for Elon Musk

7、Tesla Reports Largest-Ever Y-o-Y Drop in Deliveries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