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上周五披露2020年报,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杨荣发布研报指出,招商银行业绩与资产质量符合预期。杨荣表示,大财富管理业务发力将进一步助推招行穿越周期能力的迸发。预计招行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2%,当前股价对应1.8倍21年PB。维持“买入”评级,重申目标估值3倍21年PB,上行空间67%。(证券时报)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文称,A股市场延续了波动下跌,跌幅有所趋缓。碳中和和海外经济复苏成为市场的焦点。这种情况下,海外经济复苏相关的有色、化工等行业的景气程度持续改善。碳中和主线中,水电等清洁能源直接受益,电解铝、钢铁等行业受益于碳排放的约束,供给下降,龙头公司将表现优异。光伏、新能源车、装配式建筑等在长期成为碳中和的主线。
中信建投公告称,预计2020年全年净利润为95.09亿元,同比增长72.85%。报告期内,公司自营投资业务收入、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及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等主要业务收入相比上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中信建投:中国证监会同意公司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400 亿元次级公司债券的注册申请。本次次级公司债券采用分期发行方式,首期发行自同意注册之日起 12 个月内完成;其余各期债券发行,自同意注册之日起24 个月内完成。
中信建投指出,受疫情及改革双重影响中国平安2020年业绩承压,在改革持续落地、疫情影响缓解、积极备战开门红的综合作用下,展望2021年公司有望迎来业绩向上拐点,获得保费与价值的高增长。公司当前估值1.1倍PEV,目标价97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中信建投发布三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中信建投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净利润74.91亿元,同比增长96.11%。
中信建投张玉龙研究团队研报称,在流动性重新走向边际宽松的情况下,维持9月下旬对市场的积极看法不变:8月中旬以来的市场回调结束,市场将进入震荡之中阶段性回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经济基本面和流动性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支持,这个阶段的上行是具备持续性的。从行业配置来看,将9月下旬的金融周期占优的观点调整为成长科技占优。建议加配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等科技成长板块。
9月21日讯,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光伏产业产业链价格企稳,四季度旺季来临,1)持续看好2020四季度与2021下游需求。目前硅料、光伏玻璃价格持续强势,表明终端需求并未受到明显影响;2)户用项目进展符合预期。8月全国户用装机新增1016MW,1-8月累计3.94GW。按照户用补贴规模5亿元,补贴强度0.08元/度来计算,尚有2.3GW装机空间。考虑到1个月缓冲期,预计今年户用项目可装机至11月底。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今年已有244家公司完成IPO并公开上市,首发募资总额共计2897.48亿元,IPO数量及实际募资规模均已超去年全年。参与承销保荐的证券公司中,中信建投的承销保荐收入最高,为17.45亿元;中金公司则以13.61亿元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中信证券年初至今的承销保荐收入为12.05亿元。
中信建投发布公告回复监管函称,公司注意到有媒体报道称本公司将与中信证券合并的传闻本公司第一时间启动舆情监测,及时掌握媒体报道传播情况及投资者反馈情况。截至目前,我公司不存在涉及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中信建投TMT首席武超则近期表示,对下半年整个科技板块的理解主要是三个点:第一是路径的变化,当下正在迅速地从网络化信息化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第二,在新基建大主题下,底层的创新基础设施、中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最上层的融合基础设施,都是有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尤其在融合基础设施。第三点,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可能还是要坚守龙头。政策方面比较看好的方向包括:企业SaaS化、汽车智能化、工业互联网等。
中信建投TMT首席武超则近期表示,对当下热门的MCN持谨慎态度。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大量的资本已经涌到这个领域里面,现在MCN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分化了,顶级网红和普通网红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得非常大了,成为顶流的可能性已经下降。对一些特别小的、刚开始起步的MCN公司,武超则表示抱比较谨慎的态度。
针对今日“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的市场传闻针对今日的市场传闻,一位相关券商高管回应称,若此事为真,必属高级机密,目前未有耳闻。此前,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在6月23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已发布澄清公告,公司并未听闻相关(与中信建投证券)合并消息。(券商中国)
中信建投证券发布澄清公告称,截至目前,本公司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合并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本公司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此前有消息称中信证券正与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合并。
11月2日必看科创板消息。
中信建投表示,2020年,估计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将进一步退坡。若以退坡50%计算,基本可和整车降本幅度保持一致。30万元及以上的高端市场除Model 3外届时或只有大众ID.3、奥迪e-tron、奔驰EQC及部分互联网车企产品供选择,无论在产品成熟度、性能指标还是智能驾驶等方面综合考虑,大概率只有Model 3可以打开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