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胜利
如果在这个时代,你还没有打过几乎免费的车,叫过几乎免费的外卖,看过几乎免费的电影,我只能说你一定不是一位重度移动互联网用户。伴随着懒人经济,各种O2O项目层出不穷,对于当下推广的各种生活类APP,首单免费几乎是不变的定律。倒也不是人家特别不差钱,因为想要盘活消费者和服务者,O2O项目的利器貌似就剩下烧钱补贴,各种讨好搞得用户们受宠若惊:从来没有想过做个用户可以这么拽!
对于烧钱补贴,O2O创业者向投资人讲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是一致的:“我们要通过补贴培养用户习惯,成为入口,让用户离不开我们,我们要成为某某行业的阿里巴巴之类。”烧钱补贴看似是跑马圈地,抢占用户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所有的公司不得不面临的事实是:一旦停止补贴或补贴力度下降,用户就会流失,市场就会缩水。这种恶性循环往往导致企业不敢停止补贴,想要保持现有规模就要不断烧钱,不断融资,融不到钱就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最近网络上流传的一份《O2O项目死亡名单》上显示,近年来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融过钱的上百家O2O项目关门大吉,仅外卖餐饮O2O项目倒闭的就有十几个,号称美国O2O家政鼻祖的Homejoy近日也正式关闭。
与死亡名单同时出现的还有巨头们的不断的涌入:阿里重启口碑网继而入股苏宁;百度持重资推动百度糯米O2O发展;58、美团、大众点评先后推出了上门服务功能。甚至可以夸张的说:在O2O市场上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与BAT战略挂钩。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O2O领域的火热程度,不惜领BAT调用精兵强将和优质资源攻打这块阵地。
而对于初创业者,是不能被这些个繁荣迷惑了眼睛的,一定要善于发现这些现象背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与“真实需求”相对的是“烧钱烧出来的伪需求”。由于O2O领域的烧钱补贴,将一些不适合此种业务形态的垂直领域烧成了有需求的,作为初创公司如果深耕于此,只会越陷越深。所以,拨开烧钱补贴虚幻出来的繁华迷雾看到真实本质,才是存活下来的第一步。
O2O项目的死亡原因,除去烧钱补贴,巨头冲击的影响之外,自身的运营管理往往是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概念、一个创业者的个人品牌有可能让PE、VC们一掷千金,可以让早期用户趋之若鹜,但是作为一个项目、一家公司想要持久的运营,光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餐饮外卖,更重要的是口味、便捷度和食品安全;对于上门美容之类,更重要的是技师的专业度、个人卫生和素质修养;对于打车更重要的是快速反应、范围广泛、价格低等等。
2015年是O2O项目洗牌的一年,在这期间“死亡名单”一定会越来越多,但是同时在一年三年之后我们也一定会看到一些新的平台杀出重围、执掌一片新的市场。所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玩法、创新的模式永远是O2O创业者必须谨记的三大铁律,不管在巨头的夹缝中求生存也好,独创一块差异化的蓝海领域也行,切记在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地方精耕细作。用户们纯粹的因利而来最后一定会因为利尽而散,流量对于O2O或许会是个伪命题,而有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真需求才是硬道理。
(本文系创业邦专栏作者时胜利独家首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