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四方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又一座城市拿出“真金白银”抢人了!
近日,据浙江经视报道,绍兴积极引进毕业生“零门槛”落户,并享受房票、安家等政策——普通本科生落户绍兴即可享受10万元房票补贴、3万元安家补贴;如果是“双一流”本科,则可享受15万元房票补贴;硕士研究生或拥有副高职称,可享受25万元房票补贴;对于博士,则可拥有最高50万元房票补贴。如果是一对博士生夫妻来绍,则补贴力度更大——足足150万元。
提起绍兴,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鲁迅、是黄酒、是师爷。虽然绍兴的常住人口、经济体量和厦门差不多,都是500多万人、8000多亿元,但两者的外界认知和外在名气差别挺大。
说实话,我之前对绍兴也不了解,对浙江的关注局限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直到2023年,绍兴的GDP增速跃居全省第二,这个表现让我开始注意到它。
没想到的是,这两三年里,绍兴的经济表现一次次给我惊喜。
2023年,绍兴GDP7791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居浙江第二;
2024年,绍兴GDP8369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继续稳居全省亚军;
2025年前三季度,绍兴全市生产总值6416亿元,同比增长6.7%。这个增速,不仅在浙江位列全省第二,在长三角41城、在全国GDP五十强城市中,同样高居第二。
众所周知,这几年各地经济普遍承压、挑战重重,绍兴却逆势跑出了加速度,它究竟做对了什么?
01看似“小透明”,实则“实力派”
在不少外地人眼中,绍兴常被视作杭州与宁波之间的“夹心层”,存在感并不强。但真正走近它,你会发现:绍兴不是没有光芒,只是习惯低调。
城市强不强,看看人均收入就知道。
2024年,绍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579元,力压杭州(83356元)与宁波(83110元),位列浙江第一。农村居民收入,绍兴仅次于嘉兴,位居全省第二。
对内藏富于民,对外则扬名资本市场。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10月1日,绍兴拥有上市公司80家,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4位,和合肥(88家)、长沙(86家)、武汉(81家)、重庆(78家)位列同一个区间段。
而这四座城市,要么是省会城市,要么是直辖市,都是人口超千万、GDP过万亿的“双万城市”。绍兴竟然与之比肩。如果加上境外上市企业,绍兴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已超过100家,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头部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领头羊”,其数量和质量反映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和活力。
202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中,绍兴入选10家,数量排名全国第10,稍逊于苏州的11家,高于福州、济南和天津的9家。
在全球化企业培育上,绍兴涌现出海亮、三花、万丰、龙盛、卧龙等178家具有行业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的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其中12家上榜全省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名单,数量仅次于杭州。
今年8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绍兴排名较去年提升一位,列全国第28位。自2021年成功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后,绍兴已连续五年进入30强榜单。
02如何推动产业升级?
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根基,产业升级是城市进阶的引擎。如何谋划产业跃升路径,绍兴给出的答案是,传统产业“逐新”、新兴产业“育新”、未来产业“储新”。
纺织印染、化工、金属加工是绍兴的重点传统产业,尤其是纺织行业,更是支柱中的支柱。截至2024年,绍兴有规上纺织企业19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36%,是全市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
绍兴规上纺织从业人员22万人,占全市规上从业人员的33%,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纺织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的1/4左右,纺织品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44.4%,是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绍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上下游产业链体系。柯桥的面料、上虞的染料、诸暨的袜子、嵊州的领带、新昌的纺机等,都分别在全国乃至全球细分领域独占鳌头。
但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绍兴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提前一年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同时,针对传统工业园区布局分散、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绍兴市推进印染、化工两大传统产业跨区域搬迁,将47家印染企业整合为5大印染组团,集中迁入柯桥滨海工业区;将21家化工企业重组为18个项目,集中迁入上虞区。通过跨域整合,累计腾退用地1万余亩,产业集中度由65%提升至80%,产值和税收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2024年,绍兴市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产值2598.9亿元,同比增长9.5%,其牵头申报的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成功入选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育新方面,绍兴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入选浙江首批7家“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之一,目前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近100家,产业人才超3万人,碳化硅MOS芯片产能、MEMS晶圆代工规模、先进封装量产技术均居全国第一。
2024年,绍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实现产值809.5亿元,同比增长16.8%,距“千亿级”目标更近一步。与此同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43%,撑起工业经济“半边天”。
在未来产业储新方面,绍兴围绕“5+2”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各地抢位发展、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开辟“新质”赛道,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氢能储能、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产业加速形成“新质”梯队效应。其中,低空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2024年全市低空经济总产值达150亿元。
为支撑“三新”战略,绍兴把创新摆在C位,迭代“315”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先后斩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突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83.2%,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绍兴从2019年的第41名跃升至第26名。正如当地所言,昔日的“酒缸、酱缸、染缸”,正转向今天的“芯片、药片、刀片电池”。
03如何拉动投资引擎?
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招商引资越来越“卷”,也越来越难。如何破解难题,绍兴给出的答案是,“内生项目”——就是由本地企业再投资的项目。
绍兴认为,留住本地优质项目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
2023年起,绍兴积极摸排当地优质中小企业项目投资意愿,全方位、多角度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分情况予以排序,推动有限土地资源向“发展前景好、产销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企业优先配置。
2024年,绍兴全市409个重点内生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26.5%;2025年,全市亿元以上内生项目投资额占全市亿元以上项目盘子比重已超过七成。
内生项目投资活跃,折射出绍兴营商环境的“吸附力”——企业不仅愿意留下,更敢于投入。2023年,绍兴跻身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全国地级市前十;2024年,在浙江省新型政商关系“亲清指数”评价中,绍兴居第2位。
如今,“内生挖潜力”模式已在全省范围推广,并被国务院列为典型案例。
04如何繁荣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但也面临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等挑战。如何破解困局?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绍兴直面痛点,于2023年发布《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若干措施》,7方面33条举措,句句干货。
比如,推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进一步发挥企业家经济活动主体作用,将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作为涉企政策制定出台的必要环节。
比如,将用地、用能、资金支持民营经济比例由“3个70%”提高到“3个80%”。
又比如,将全面推行“5个越”系列:“越省心”宽容式市场管理、“越快办”便捷式极简审批、“越快兑”集成式政策直达、“越满意”增值式政务服务、“越智慧”无感式监测评价,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打好助企惠企组合拳。
2024年,绍兴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83.6%的税收、75.6%的GDP、89%的省级技术创新成果、88.8%的就业、96.8%的市场主体,各项指标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新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绍兴共有11家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省第三。上榜企业营收均在300亿元以上,其中4家超500亿元,体现了绍兴民营经济的成色与竞争力。
今年前三季度,绍兴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6.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6.9个百分点,韧性凸显。
05如何融入区域发展?
夹在浙江最强的两座城市——杭州和宁波之间,是“左右为难”还是“左右逢源”?绍兴给出的答案是,构建“融杭联甬接沪”发展格局,成为区域发展的“金扁担”。
2018年,绍兴提出“融杭联甬接沪”战略;2020年,浙江省级层面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绍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跳出绍兴发展绍兴”,持续深化融杭联甬接沪,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好汇聚高端要素资源。
据绍兴当地研究发现,2018年以后,杭州、宁波对绍兴的新增投资超过绍兴对杭州、宁波的投资,绍兴已度过被杭州和宁波“虹吸”资源的阶段,进入了协同共进的新周期。
今年8月14日,杭州、宁波、绍兴三市首次共同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市级联席会议,翻开了杭绍甬一体同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此次联席会上,杭州、绍兴签署了《深化同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共同打造湾区同城新典范、未来城市新样板”为目标,突出“同向、同频、同标”,共建杭州湾南翼都市连绵带、智造创新带、文旅精品带。
而5个月前,绍兴、宁波已签署《共促创新合作新高地 共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以“共创世界级湾区创新合作新高地”为目标,深化产业联动、创新联盟、设施联通、平台联建、文旅联线、服务联享。
从“左右为难”到“左右逢源”,绍兴正以更主动的姿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找准自己的战略支点。
06 2026:冲刺万亿之城
2022年初,绍兴首次立下“万亿GDP”的目标:未来5年内要跻身“万亿之城”,突破城市能级的“天花板”。
也就是说,2026年底,绍兴要实现万亿突破。
今年前三季度,绍兴GDP增量是525.39亿元,名义增速是8.92%,照此势头,2025年绍兴GDP大约会达到9100亿元。
从9100亿到1万亿,摆在绍兴2026年面前的是一道“千亿大关”,难度确实不小,但并非不可逾越。
长坡已成,厚雪已积。我们期待这座不事张扬、却始终向前的城市,将“滚雪球”般的势能化为加速奔涌的动能,早日叩开“万亿”大门,续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