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苏阳:人类目前只能认知世界的4%,但也许人工智能会使它拓展到8%

关注
所有味觉、嗅觉、听力等都是电磁波

WechatIMG623.jpeg

97-8日,2018创新中国DEMO CHINA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杭州洲际酒店举行,火山石资本创始合伙人章苏阳发表了《世界是结构化的人工智能的逻辑》的主题演讲。犀利观点如下:

1、我们的人类是被限制的,因为我们现在通过电磁波所能感知的世界,只有4%我们对这个世界上96%左右的东西,是不知道的。

2、将来无处不被数据笼罩着,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希望放到处理器上进行处理,所以有可能在我们这辈子能够看到比原来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上4%的东西要多得多的东西。

正文,未经本人确认:

我今天不讲风险投资了,也不去讲AI的应用。我想试图讲一下AI的投资逻辑,为什么AI在目前这个阶段,能够变成未来七八年在各个行业进行升级或者改变的最基本的方法。

我们知道在宇宙的形成有两种观点:

1.上帝创造了宇宙。当然,莱布尼茨把上帝定义为在多种选择当中,能够作出最好选择的人就是上帝。

2.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是第二种。在这次大爆炸1分钟以内,基本上完成了基本元素的产生,例如氮、氧、碳、氢这些目前最基本的元素。

到了46亿年以前,形成了目前的太阳系,过了差不多90亿年的时间,通过了急速的膨胀,温度的下降,形成了一些固态的东西。在36亿年以前,在地球上形成了第一个原始细胞、原始生命。我们今天在座的所有人,都是原始人生命的后代,我们今天所有地球上的人都是原始细胞的后代。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原始生命的后代。

它怎么产生的呢?它通过10亿年的风吹雨淋,由于火山爆发有高温、高压,当年没有大气层、紫外线等等,使无机物变成了有机物,有机物通过了化学键的作用,通过了外围的高压、高温、紫外等等,变成了一些最早的蛋白。然后由这些蛋白变成了细胞,细胞变成了器官,逐步就演进到现在。

所有味觉、嗅觉、听力等都是电磁波

在这个过程当中,宇宙整个的发展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内在的逻辑来进行的。

我们要做科学计算的时候,都是用1作为对数的底,这个1是一个搞不清楚的数,我用10对数多简单,搞一个1对数,所以有很多的东西我们人类都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人类碰到几个问题,我们是不知道的,比如说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万有引力,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有加速度,牛顿的第几定律,但是目前没有人知道万有引力如何产生

去年,据说美国找到了一个证据,因为他在西海岸和东海岸找到了一个时差,据说是跟万有引力有关。我们这次专门放了一个卫星出去来寻找万有引力的基本证据。

万有引力是什么,或者说引力波是什么东西我们并不知道。因为我们人的感知是很有限的,因为人的感知只能感知到和电磁波有关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人类80%以上是靠眼睛来感知的,其他的通过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来产生。所有的味觉、嗅觉、听力和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电磁波。所以我们现在所能够知道的东西仅仅是跟电磁波有关的。我们眼睛看的是380-780纳米的东西,在这以外就不知道了。有些生物能够看得多一些,比如说狗的听力就比我们强得多,嗅觉多得多。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依据电磁波的理论来进行的,我能看到在场的所有人,你们仅仅是一个光的放射物,仅此而已。你们能看到我,我也是一个光的放射物,仅此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人类是被限制的,因为我们现在通过电磁波所能感知的世界,只有4%还有25%是什么呢?是暗物质,我们感知不到,今天我们在上面这样讲,我们在下面肯定有很多暗物质的交流,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还有70%不知道的是暗能量,我们也不知道。

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世界上96%左右的东西,是不知道的。但是,因为这个世界从一开始爆炸的那一点到现在,它是按照宇宙自然的规律在往前走。而且我们36亿年以前,出现的第一个生命的东西,我们现在都是它的后代。

举几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感觉到很好奇,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它心脏跳动的总数15亿次,而且所有的哺乳动物,每呼吸一次都是4次心跳,大家可以自己测一下,在自然情况下面,你呼吸一次你的心脏跳4次,你呼吸如果快,你的心脏跳的一定也快。

15亿次,如果你跳的快一定寿命是短的,比如说有一种小老鼠只有几克,它的每分钟心跳是2000次,它的寿命就很短;海里面的鲸寿命很长,它的心脏有一吨重,小老鼠心脏只有1克重,但是它们同样是一次呼吸4次心跳,基本上它的寿命都在15亿次的心跳。

所以,这是我们所看见的规律,但是我们有大量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我们现在终于有一个办法可以找到这些规律:通过算法,这个算法是你通过一些最基本的数学、物理的定义,针对某一个应用,推导出来一套东西。

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为此花了极大的努力,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这些努力显得太慢了,搞一个风动的理论要花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

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是搞工程技术的,如果3个参数的实验,你实验8次,差不多就把所有实验的结果拿到了,如果这个参数是5个,10个呢?

后来又人做有关所谓的试验法,人类也一直在努力,在自信度90%的情况下,原来比如要做100次实验,是不是可以在执行度90%的情况下,做40多次就可以了。

我做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桌子是4条腿,相当于4个因素,我假定把其中一条腿先砍短一点,然后再把其他3条腿做得完全一样,可能切来切去,桌子就没腿了,因为你切来切去都切不平。所以因素的调节是最简单的例子,它是个极其复杂的事儿。

将来无处不被数据笼罩着

但是到了现在,随着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东西。

我们的硬件发展是怎样的?我记得1992年的时候,我在邮电部520厂当技术副厂长,当年我们厂买的计算机叫做286,我估计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但当时,如果你有一个286,那是非常牛的。当时我们厂买了3286,还专门搞了一个空调房,因为它需要要恒温环境

而现在英特尔的芯片是当年286的处理能力多少倍呢?2万倍。

再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老鼠和人之间的基因差别是多少吗?1%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都是一个老祖宗出来的。

我们的硬件处理能力提高了很多,我们这里讲的是通用芯片,假定是专用芯片,GPU处理能力会更强。因为像AlphaGoAlphaGo后一代基本上用到100GPU水平,处理能力极强,尤其是第二代的AlphaGo完全是自己学习。软件现在做成型的基本像神经网络学习,30层的叠加,叠加到后来做了几十层,处理能力会极强,包括深度学习模型,在近五年基本上是完善了这一点。

将来所有有规律和会有规律联系的东西,将全部是由人工智能来替代。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投资历史就是追求流量的历史,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在追求流量,能够拿到流量,就能奠定在互联网上的地位。

1998年互联网在我们国家大量的开始应用到现在,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个数据比原来大得多。接下来,会有更大量数据的产生,明年下半年,我们会逐步开始正式布局5G5G是什么概念?5G1000亿的地址,而我们人有多少?70亿人。

如果每个人的标准是个手机,实际上就是有140亿的地址是给人用的,还有860亿是给谁用的呢?给设备用的,人每天产生的数据是间歇状态,1214个小时,不可能永远在发数据,机器一天24小时都可以产生数据连接的。所以5G产生以后:

第一,5G是地址数多;

第二,5G响应时间是多少?1个毫秒,我们现在用的4G要接近30个毫秒一个响应,所以必须要在本地处理,到5G时代,我们就不再需要本地处理,也不需要本地存储,将来的手机可能就没有存储器了,都在云上。

将来无处不被数据笼罩着,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希望放到处理器上进行处理,所以有可能在我们这辈子能够看到比原来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上4%的东西要多得多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8%的东西,当然,除非我们将来能够找到和电磁波以外的一些理论。这样就能够大大的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往前走一步,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个世界是结构化的。

谢谢大家。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