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8日,2018创新中国DEMO CHINA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杭州洲际酒店举行, 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发表了《硬创新时代来临》的主题演讲。 犀利观点如下:
1、回归到商业本质来看,中国创业历经了三个时代:第一,1978~1998年我们称之为启蒙时代;第二,1998~2018年称之为网络时代;第三,硬创新时代。 所以我们觉得现在进入到第三个时代,所谓的硬创新时代。
2、在中国,有四种力量塑造中国的创新:除了技术之外,还有新模式、产业维度、社会维度。
3、从价值创造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我们认为价值创造一横一竖中,一竖的竞争已经非常之激烈,我们希望在一横中能掘取更多的价值。在一横中有大家都知道的技术、硬科技。同时,还有这些技术跟巨型产业的集合,也有公司做了基础设施,把价值链条串起来,当基础设施发生变化之后,甚至会带来产业的巨变。
正文:
前一段我们看到的项目中,有很多竞争非常之激烈,包括团购、专车,也包括我们投资的摩拜这样的公司,以及二手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把它描述成魔鬼通道,魔鬼通道核心的要点是竞争迅速升级。
这说明你简单做一个产品还不够,马上就是融资,又是PR、又是政府关系,竞争变得异常之惨烈。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例如摩拜,从第一天创办到有了1000万辆车,只花了短短3年时间;也包括抖音,不到一年就能迅速成长。
如今已进入硬创新时代
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进入“硬创新”时代?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商业本质来看,,中国公司的创业历经了三个时代,我们来看看每个阶段分别有什么样的价值:
第一,1978~1998年我们称之为启蒙时代;
第二,1998~2018年称之为网络时代;
第三,硬创新时代。
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个时代主要还是管理思想的普及,在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不太懂创业,甚至不懂企业是怎么回事。
我记得当年学习《新概念英语》的时候,有一个故事是年轻人找他爷爷学开车,可是咱们中国人知道,80年代的时候如果找爷爷学开车肯定是不行的,爷爷绝对不会开车,整个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几乎为零。像汽车从零到一的发展一样,也是在那个时候有了管理三要素,有了华为基本法,也有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涌现出像华为、联想这些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企业,整个阶段的资本比较匮乏。
到了第二个阶段,1998年特别重要的事情是网络的崛起,VC的崛起,资本的供给变得更多起来,烧钱成为一个重要的模式,也出现了平台型的企业,BAT也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资本的涌入、创业者的增加,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魔鬼通道”,竞争如此之激烈,动辄一个项目融资额是多少呢?10亿美金、20亿美金,更有的公司融到了100亿美金,大量的资本杀进来。
假如说你这个创业需要更少的资本,同样获得这么大的成功,资本效率不就更高吗?为什么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这么多钱呢?当然还是因为你在其他方面很难找得到优势,只能透过资本,以及运营来获得优势。
所以我们认为现在进入到第三个时代,所谓的硬创新时代。
人工智能、机器人、IOT等领域都比较典型,我们也投资了像蔚来汽车这样的企业,这辆车里面有很多技术,蔚来汽车将于9月12日在美国挂牌IPO,它是跑出了德国赛道最快的电动车,也是在美洲赛道跑出了最快的自动驾驶电动车。我至少看到好几个朋友开了蔚来汽车之后,不想再开回宝马、 奔驰了,我也有这种体会——因为蔚来提供的驾乘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硬创新时代如何塑造自身优势?
咱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我们说到了硬创新时代,回到商业的本质,价值创造、价值分享,价值创造里面有一横一竖,一横指在价值链条中能创造价值;一竖讲的是说在竞争中创造价值。这张图是黄石公园里的狼群分布图,每年都会动态变化,每个狼群都要努力让自己的领地更大些、更好些。那么,你凭什么占这么多地盘呢?当然要竞争。
我们讲,在价值链条中,是异类的竞争,你跟别人不一样,有区隔就可以形成优势。当然,厉害的人马上就可以获得无与伦比的优势。
如果说一横中没有价值,就要在一竖中创造价值,像美团请了合适的人在千团大战中获得了优势,美团当然还有其他优势。我想说的是,除了团队和技术这两个竞争力之外,你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如果没有,那只搞技术就好了。
我们觉得,在中国四种力量塑造中国的创新:
除了技术之外,还有新模式、产业维度、社会维度。
为什么讲产业维度?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上不了市,很多游戏公司在国内上不了市,其实都和产业政策有关,游戏甚至要限制总量供给。这对创业者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VC领域过去不大提产业这个维度C,反倒是PE们经常谈的话题,但现在,VC必须关注产业。
另一个社会维度,中国的千禧一代,消费升级或者消费降级也罢,都作为一个新维度。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有更多的维度。多出来的这一个维度往往会是你的制胜法宝,会非常不一样。乔布斯穷其一生也只增加了一个维度——科技维度之外是艺术的维度,是人文的维度。
所以增加一个维度不是一件小事,可以使你获得无与伦比的优势。当然,你考虑不周也可能会获得无与伦比的劣势。
我们也投资了很多完全技术驱动的公司,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件事情是,技术可以塑造巨型的产业,硬创新有技术,并具有跟巨型的产业相集合的机会。原来我们花几千万美元,投资了硅谷的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只有200多号人,就将估值从当年的两三亿美金变成了将近90亿美金。这其中,如果没有技术,没有大数据的驱动不可能的,这个是技术和巨型产业相结合。
我们投资的另外一家公司途虎养车今年也能做到五六十亿的收入,途虎可以从当年的O2O大战里活下来、发展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在创业之初年就加入了供应链,因此途虎创造价值的点不只是流量,而是通过物流把信息流联系了起来,在价值链条上切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部分,从而和其他公司作出差别。
此外,很多基础设施级别的公司,它的基础设施未必是一个技术,或者也未必是一个不得了的技术,这里面还有别的机会,包括中国制造,我们认为也是一种基础设施,有很多公司利用了中国制造的基础设施,卖到国外去。
还有一些基础设施本身的变革引发的产业巨变,比如我们投资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短短几个月,就将店面数从零开到了1000家,年底可能是2000~3000家,如果没有配送、支付等基础设施,以及手机的普及,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我们核心讲的是,从价值创造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我们认为价值创造一横一竖中,一竖的竞争已经非常之激烈,我们希望在一横中能掘取更多的价值。在一横中有大家都知道的技术、硬科技。同时,还有这些技术跟巨型产业的集合,像京东早年的物流和阿里早年的支付宝。
也有公司做了基础设施,把价值链条串起来,当基础设施发生变化之后,甚至会带来产业的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