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探花”的第7次蝶变

2019-08-02
平安成为了一个难得的科技转型样本。

1d6748f54d7cb42d809b5558420b3691.jpg

编者按:本文转自周天财经,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平安再次「刷榜」。

近日,瑞银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平安以独特的代理能力,以及健康生态系统的连通性难以被竞品复制,仍然为保险行业首选。

瑞银的判断从 2018 年四大上市保险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得到了支持。2018 年,中国平安保费收入 4469 亿元,净利润 732 亿元,超过了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这三家上市险企净利润总和的 2.2 倍。

平安年报中提及了平安所有保险产品中,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其中有四款是分红型保险,这并不令人意外,带有投资属性的分红、万能等险种一向更受中国老百姓青睐。

但还有一支终身寿险,以 169 亿元保费收入位居第三,这支产品的名字叫做平安福。一款综合保障型产品能够摘下「探花」,在其背后,是中国人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及越来越多的投保人认可平安福强大的的综合保障能力。

寿险常青树

按保险标的分,保险大致可以分为财险和寿险两种。财险主要以财产或利益为保险标的,最常见的就是车险。而寿险主要是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对很多投保人而言,买保险就等于为自己的健康投保,所指的就是寿险、健康险。

平安福是平安人寿的保障型旗舰产品,于 2013 年上线,以每年迭代的速度不断升级。今年 7 月 1 日,中国平安正式推出平安福(2019)Ⅱ(以下简称:平安福),是这款产品的第 7 次升级。升级后的平安福延续全面保障的产品定位,涵盖疾病、身故等多种责任,其中疾病责任拓展至 150 种,包含 100 种重疾和 50 种轻症。

当前,寿险市场竞争白热化,想要在竞争中保持基业长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银保监会统计,目前,中国共有 84 家寿险公司,如果不考虑品牌因素、保险公司服务能力等因素,各家险企的寿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想要在激烈的市场肉搏中持续胜出,就需要对产品不断进行更新迭代。

就平安福而言,经过本轮升级,保障范围更广了,轻症责任由 30 种升级为 50 种,既筛选了原位癌、早期肝硬化、较小面积烧伤、心脏瓣膜介入手术等较高发且会对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轻症病种,也纳入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轻微脑中风等客户高度关注的轻症病症。这在同类竞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平安福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例如,对轻症的保障更加全面。除了保障重疾外,平安福还对 50 种轻症提供重疾险基本保额 20% 的保障,最多可赔付三次,累计额度可高达 60%,且不影响 100 种重疾的赔付。且 70 周岁前,每发生一次轻症赔付,身故和重疾保障额度可分别增加主险和重疾基本保额的 20%,帮助客户有效应对「轻症易治,保障难再有」的困境,对客户进行真正的雪中送炭。

销售数据也可以验证平安福强大的产品力。自 2013 年 10 月上市到 2019 年 5 月,平安福累计销售近 2000 万件,保费年均复合增长率 55.3%,这也推动了平安长期保障性险种收入的不断提升。

2019 年 1-5 月,平安主力长期保障储蓄型产品在个险新单保费中占比达 39.3%,较 2018 年同期提升 5.9 个百分点,体现了平安「保险姓保」、「保险回归本质」的稳健经营风格。

保险黄金发展期

众所周知,保险是一种「中产需求」,当一个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前,不太容易考虑保险,遇到风险大多听天由命。而到了相对富裕阶段的时候,保险需求就会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达到 2000 美金以上时,保险业开始快速发展。

2011 年到 2017 年,中国保险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期,保费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 16.9%,2018 年全年保费收入超过 3.8 万亿元,跻身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中国目前的保险深度约为 5% 左右,与保险业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并且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了中国虽已是保险大国却仍不是保险强国,保险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保险深度:指保费收入占 GDP 的比例,用于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成熟程度)

经历了 2018 年的减速调整,保险行业又进入平稳发展期,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行业发展需要,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科技赋能保险体验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何为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对很多人来说,投保是为了对冲风险带来的损失,但从根本上来说,理性人都不希望风险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最佳的结果是投保的风险事件不发生,这并不意味着保费打了水漂,因为健康的价值远远高于保费。

平安为了帮助客户做好健康管理,创新推出了很多定制化的健康激励服务,比如,早在 2016 年就推出了「平安 RUN 健康管理计划」,将保险保障与健康管理紧密结合,对传统保险保障服务进行了拓展。平安 RUN 健康管理计划改变了传统保险只为客户提供经济补偿的后端保障机制,把对客户的健康管理前置,是平安人寿践行「产品+」战略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就是投保人参加指定的运动记录平台活动,且在前两个保单年度内累计 18 个月或 24 个月每月至少有 25 天每天运动步数不少于 10000 步,从第三个保单年度开始,身故及重疾保险金分别可增加主险及重疾险基本保额的 5% 或 10%,且终身有效。

行为心理学有研究表明,21 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在平安 RUN 健康管理计划的引导下,不少用户表示,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状态都明显改善。

截至 2019 年 6 月,已经有累计超过 500 万客户参与了平安 RUN 健康管理计划,超过 30 万人达成年运动目标,保障额度获得提升。而对平安来说,用户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出险率,对双方都是一种双赢。

除了加强前端的健康引导,平安还通过科技赋能,解决传统理赔服务「速度慢、手续繁杂、时间长」的问题,用户体验改善了,反过来推动形成好的用户口碑,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平安集团拥有 2.9 万名研发人员,每年都拿出营收的 1% 投入科技研发。依靠以 AI 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平安在 2016 年推出了「闪赔」理赔服务,从提交申请——理赔审核——理赔款到账,整个理赔流程都可以在指尖完成,极致的「快」和「易」,让客户体验足不出户,就可快速获得理赔结论,60% 的寿险理赔能够在 30 分钟内完成,最快 26 秒内赔付就能划转到账。目前,「闪赔」已办结超 200 万件理赔案件,累计为客户送出逾 40 亿理赔款。

结语

「如果我办得到,我一定要把保险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说出这句话的不是哪一位保险销售员,而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我一直都认为保险是相当伟大的金融创新,基于大数法则和保障杠杆,保险不仅鼓励了商业创新,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体面地抵御风险。

中国保险业发展至今的四十年时间,不仅是以平安为代表的保险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四十年,还是国民群众保险意识不断觉醒的四十年。

进入到 2010 年后,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在改造衣食住行的同时,把很多传统业态推到了对立面,一时间,很多传统产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被扣上了「傲慢、转型缓慢、科技属性薄弱」的帽子。但是,平安却成为了一个难得的科技转型样本。

每年不断迭代的平安福,实际上给出了平安为什么成功转型的原因——回归保险本质、不断扩大的保障范围,符合用户需求的灵活定制,基于科技实力的「闪赔」服务,平安立足于金融,又将科技和生态的能力注入其中。或许,这正是瑞银把平安列为保险「第一股」的原因。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 周天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