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股价暴涨20%,扭亏为盈后资本市场疯狂反弹?

2019-10-24
10月23日,特斯拉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引发股价暴涨

摄图网_501376340_banner.jpg

10月23日,特斯拉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营收为63亿美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是1.43亿美元,同比下降54%,但对比近年来的亏损特斯拉实现扭亏为盈。我们看到特斯拉的财务状况似乎正在好转,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拓,交付车量的提升,特斯拉未来的财务状况将持续改善。受财报发布影响,截止到发稿为止,特斯拉盘后股价上涨20.15%。

虽然这一季度上海工厂还未开工,但中国市场对于特斯拉的影响已经十分深远。目前中国已经是特斯拉第二大销售市场,未来随着上海工厂的开工,其影响还将扩大。不过,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或许也将对特斯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例如蔚来等企业虽然在技术上有所落后,但在服务上却更有优势。

另外,在自动驾驶和芯片上的投入还将进一步影响特斯拉的财务表现。我们注意到特斯拉近年来一直在加强投资自动驾驶和芯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短期内这两个项目都难以给特斯拉带来正面的现金流,这或许将会加剧目前特斯拉的盈利难题。美股研究社将持续关注特斯拉的后续表现。

地方好风光你.png

特斯拉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交付车量持续上升

从营收的角度看,特斯拉2019年第三季度营收为63亿美元,而分析师普遍预期为63.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8亿美元相比下降了8%。营收下滑可能与汽车业务营收下降有关。

具体来看,特斯拉第三季度来自于汽车业务的营收为53.5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0.99亿美元相比下滑12%。特斯拉第三季度来自于发电和储能业务的营收为4.0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99亿美元。特斯拉第三季度来自于服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为5.48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27亿美元。

从盈利的角度看,特斯拉第三季度实现盈利1.43亿美元,同比下降54%。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80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收益为1.82美元。

从成本上看,特斯拉第三季度运营支出为9.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1.08亿美元减少16%。其中,研发支出为3.34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51亿美元;销售、总务和行政支出为5.9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7.30亿美元;重组和其他支出为零,去年同期为2700万美元。

特斯拉这次盈利出乎整个市场意料之外。主要原因是成本的下降,特斯拉自己也表示:“运营费用处于Model 3投产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我们在第三季度恢复了盈利能力,同时促使自由现金流转正,这是通过从我们的业务中削减大量成本实现的。”自去年以来,特斯拉至少宣布了三轮裁员,并重组了业务部门,以应对利润率更高的车型销售放缓的局面。

从交付车量的角度看。特斯拉2019年第三季度汽车产量达9.6万辆,共交付9.7万辆。其中,Model S和Model X的产量为16318辆,与去年同期的26903辆相比减少了39%。Model 3产量为79837辆,与去年同期的53239辆相比增加50%。

特斯拉2019年第三季度共交付了17483辆Model S和Model X,与去年同期交付27710辆相比减少37%。Model 3交付量为79703辆,与去年同期56065辆相比增长42%;

综上所述,特斯拉的财务表现尚可,营收虽然下降,但实现扭亏为盈,比各位分析师预期的要早了半年左右。我们看到其财务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其中影响最大的依然是汽车交付量,随着中国上海工厂的投产,未来中国市场可能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市场。但不可忽视的是,特斯拉想要开辟中国市场也不容易,诸多基础设施等还需完善。

凡被处罚云.png

特斯拉开始发掘中国市场,竞争加剧腹背受敌

从目前特斯拉的动作来看,中国市场将对其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影响。毕竟国内汽车市场庞大,这对特斯拉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机会。借助中国,其营收或许将会高速增长。不过,特斯拉近年来面临的竞争也在加剧,这对其销量和营收也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1)中国汽车市场广阔,特斯拉在华造车成本或将下降

中国市场对于特斯拉财务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巨大的市场将为特斯拉提供巨额的销量,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年在全世界居首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前9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7.2万辆,已达到美国去年全年销量的2.4倍。

另一方面,来自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国内的环境将会降低特斯拉的造车成本。相关数据表明,造车的一大成本是劳工,占据成本的20%。而国内的人工成本显然低于美国。并且在8月,有关部门宣布特斯拉全线车型进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得以豁免10%的汽车购置税。因此特斯拉造车的成本或许将大幅度降低。特斯拉因此预计2019财年全年的资本支出预计将达15亿至20亿美元左右,低于之前的预计。

财报显示,特斯拉的成本已经在逐步下降。其中营业费用为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1.08亿美元下降16%。随着中国上海超级工厂建设,特斯拉的造车成本还将继续下降。

另外,来自国内银行的支持还将为特斯拉增添现金流。10月3日,特斯拉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披露消息,特斯拉中国向招商银行申请50亿元的无担保12个月循环贷款,用于建设上海超级工厂。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对于特斯拉财务状况影响较大,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投产,未来影响还将扩大。

财报显示,到第三季度结束,特斯拉拥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增加了3.83亿美元,达到53亿美元,环比增加8%,同比增加80%。其中,自由现金流(即运营现金流减去资本支出)为3.71亿美元。这与特斯拉在国内的贷款是分不开的。

(2)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竞争压力增长,毛利率或将进一步下降

入华之后,特斯拉面临的竞争将会加剧。而这一方面将会影响他的销量,另一方面则会影响他的毛利率,而毛利率的影响最终将会体现在盈利上。

目前特斯拉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国内和国外。在国外,竞争来自传统汽车品牌,就全球汽车市场而言,特斯拉并不占优势,相关数据表明,丰田,福特等汽车公司依然位居汽车销量首位。国内则是来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小鹏汽车,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商虽然在功能上难以比肩特斯拉,但在民族情绪,售后服务的加持下,仍有一战之力。

而竞争加剧或许将会进一步影响到特斯拉的毛利率。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为22.8%,与去年同期的25.8%相比减少了297个基点。随着未来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面对各方竞争,或许将会进一步降低价格,这将对毛利率产生更大的影响。未来特斯拉毛利率可能还将呈下降趋势。

打副本发的你.png

自动驾驶成本颇大,特斯拉研发芯片影响现金流

除了中国市场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特斯拉在自动驾驶和芯片上的研发。这两者或许将对其财务表现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来看,自动驾驶对于资金的要求颇高,这将为特斯拉带来大量的投资成本,芯片也是如此,两者将会影响特斯拉不多的现金流。值得我们注意。

(1)自动驾驶市场广阔,高额投入或将影响特斯拉发展

自动驾驶对于特斯拉有利有弊。一方面自动驾驶确实市场广阔,这或许将为其带来巨额的营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Future Industry Insight的最新分析,2020年全球自动驾驶卡车的市场价值为10.04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16.69亿美元,2020-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4%。而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30年特斯拉能拿下26%的自动驾驶市场份额居龙头地位。由此可见,自动驾驶前景确实不错。

但是自动驾驶投入高,短期难以推广变现。这将影响特斯拉的投资成本和现金流,据媒体报道,自动驾驶技术领先的Waymo和Cruise两家公司仍未实现商业化应用。据通用汽车2018年财报,Cruise3年内亏损15亿美元,2019年还需投入10亿美元。自动驾驶从来都是烧钱的行业。

财报显示到第三季度结束,特斯拉拥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增加了3.83亿美元,达到53亿美元。其中,自由现金流为3.71亿美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特斯拉与国内招商银行签订了50亿元的融资协议。如果特斯拉持续投入自动驾驶,未来的现金流可能将受到影响。

而且,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还存在诸多问题。研发尚早,想要投产盈利就更加遥远了。据36氪报道,美国汽车协会(AAA)近期曾在有假人的封闭道路进行行人检测及自动紧急制动测试,特斯拉Model 3的自动驾驶系统在5次测试中均发现了道路上的假人并提前提醒了司机,但最终都因没能及时自动刹车而撞上了假人。

(2)特斯拉芯片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问题或将持续加重

为了完善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开始自行研发芯片。众所周知,芯片技术难度大,门槛高。不过特斯拉在芯片上已经取得突出贡献,据媒体报道,10月20日,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芯片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被评为15项代表性领先科技成果之一。

但采用新的芯片也会造成一定问题。主要是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将会上涨,财报显示研发支出为3.34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51亿美元。成本的下降是第三季度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芯片研发加速,未来研发成本势必将会上涨,这或许将会影响未来的盈利表现。而且我们注意到芯片的正式使用也将是漫长的过程,而这将会影响目前特斯拉的现金流。

综上所述,特斯拉这次财务表现尚可。营收虽然下降,但实现扭亏为盈,整体上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为了全面细致的观察特斯拉以后的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对于自动驾驶和芯片等项目的投入。现金流将是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重点。美股研究社将持续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

本文作者:美股研究社(公众号:meigushe)http://www.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