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突破点在哪里

2019-10-26
在当前经济和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困境与机遇,中小企业亟需寻找到未来发展的突破点。

f633a514b9fba6e4c990a40686e02990.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宋清辉,作者宋清辉。

近期,全国各地发力加码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其中创新融资渠道、提升其专业化能力正成为新一轮施策重点。如广东日前发布新修订的《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突出强化了“融资促进”“权益保护”等内容。湖南日前提出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励。山西明确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方式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我认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稳增长、稳就业乃至稳定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在当前经济和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困境与机遇,中小企业亟需寻找到未来发展的突破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8%,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PMI为48.6%和48.8%,分别回升0.4和0.2个百分点,仍处于荣枯线以下,预示着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境。

当前,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继续增加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困境似乎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浪潮,把很多中小企业推到了发展的风口。总体而言,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一批具有相当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一直活跃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受到外贸环境变化的影响。

对一部分中国中小企业而言,未来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专注于前沿技术的研发与量产,才能够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时才能够游刃有余。我建议中国中小企业未来朝着两个方向去努力: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多元化发展等寻找新的机遇,另外一方面,深耕“一带一路”市场,在国际上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

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支持政策,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不够通畅。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推出的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难题。我认为,最大的难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缺失度较高,无形中造成银行风控难度大、成本高,从而导致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慎之又慎,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效率不够高,亦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国中小企业对流动性贷款需求迫在眉睫,亟须融资解渴。

未来,建议政府各部门企业政务数据应尽快打通,并借助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的记录和传递,以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使普惠金融成为一种可能。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核放款速度应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流动性贷款需求。除此之外,我还观察到,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通过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全面扶持当地中小企业。例如日前完成修订的《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

我认为,推动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升级的关键点,除了对“专精特新”中小型制造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之外,还非常有必要设立一定规模的“专精特新”发展基金,重点投向“专精特新”中小型制造企业。同时下大力气,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打通更多的融资渠道,并支持部分优质中小型制造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以资本的力量推动其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对政府而言,除了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之外,尽量管住自己的“无形之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还应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兴科技的浪潮,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什么有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能够傲视国际市场?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其自主研发的产品性能已经达到或超越国外进口产品性能,形成了完全的自主品牌体系。相反,国内那些以来料加工、组装和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低附加值中小企业,由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在外贸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可避免面临较大的挑战。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强国提速:一本书读懂中国经济热点》等书)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宋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