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电商之争,“百亿补贴”还能补贴多久?

2020-01-03
未来,“百亿补贴”或将是今年拼多多和阿里在下沉市场胜负的最大变数。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新电商观察。

2019年的电商圈震荡不断。

以拼多多为首的社交电商强势入场,凭借“团购”、“砍一刀”玩法定义了电商新零售格局。

淘宝、京东等老牌电商一面固守阵地,一面不断进攻下沉市场。

在这个胶着的局势中,下沉市场成了所有电商平台的必争之地,一时间,巨头们纷纷下沉,中小部玩家也群涌而上,五环外的下沉市场成了2019年竞争最激烈的战场。

对于京东来说,如果拼多多上位,自己电商第二的位置将不保,深感危机的京东立马筹备兵力,在线上线下全力下沉,拉开自己在下沉市场的布局。

4月19日,以12.7亿收购五星电商,杀入线下家电市场;7月底,再以2.14亿收购迪信通9%股份; 8月8日,京东投资家居连锁企业生活无忧,将家居家装业务推向下沉市场。

随后推出京东云小店,加持社交电商;并将京东拼购升级为“京喜”,全面下沉。

京东严格实施着坚壁清野的政策,在敌人最擅长的领域,用敌人最擅长的方式来反击对方,效果也颇有成效。

最忌惮还属阿里,拼多多能屡屡绕开阿里的防线,出其不意地杀出一条新路,阿里也对此头疼不已,也正因如此,阿里今年对下沉市场的渗透采取了不计成本的打法。

今年“618”,阿里把以聚划算为主体的11个淘系营销平台通通对准下沉市场,打造专门服务于下沉市场的购物狂欢节。

随后将聚划算从淘宝天猫中独立出来,建立大聚划算事业群,对标拼多多。

数据显示,阿里“划算节”开场两天成交额即达到585亿元,其中来自下沉市场的订单量达到了53%。在新增用户方面有超过70%来自下沉市场,淘系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0%。

在阿里庞大的生态体系中,即便是开创了下沉市场的拼多多,也难相抗衡。

在巨头们猛攻下沉市场时,拼多多却逆势向一二线发起进攻。

拼多多的这把利刃就是“百亿补贴”。借助社交裂变,用户拉新,拼多多直接联合品牌商,在手机数码、美妆、母婴等多个品类进行优惠补贴,吸引用户。

目前拼多多年GMV已超过7000亿人民币,势头力压京东。在双十一前夕,拼多多股价创新高,市值一度突破5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2019年的下沉市场就像一战中的凡尔登绞肉机。几方在资金、人力投入都十分巨大,但势头是此消彼长,谁也没打败谁。

如今,三家从下沉市场的用户之争,转向“百亿补贴”的补贴战。

阿里、拼多多虽然都打着“百亿补贴”的旗号,但受众却截然不同。拼多多目标受众是一二线城市,以补贴换取用户;淘宝则是继续猛攻下沉市场;京东则完全是一副“打不过就加入” 的心态。

凭借着“百亿补贴”,拼多多在一二线迅速打开局面,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过去一年,拼多多1亿多的新增用户主要来自于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全网用户则已达4.3亿,直逼巨头阿里巴巴。

另一方面这对拼多多的口碑也起到了助长性作用,用户以往对拼多多假冒伪劣产品也变成了“真香”、“安全,已下车”,调侃之余也提高了用户的信任度。

虽然第三季度拼多多加大补贴力度,导致净亏损23.35亿元,但是拼多多CEO黄铮在财报发布之后的电话会上依然坚持"百亿补贴"策略。

黄铮称,花钱是一种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机遇,"百亿补贴"不是口号,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下一季度会继续"百亿补贴"。

今年以来,阿里把重振聚划算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目标就是强化淘系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优势,其百亿补贴也打着“官方正品”的旗号。

19.9元一斤的大别山土猪肉、799的AirPods、高让利的iphone11、以及SK2、戴森吹风机,但这些号称全网最低价的商品,往往只有下沉市场才能买得到,并且也是限量限时销售。

聚划算方面称,优惠活动将成为常态。此前数据显示,不到两周时间内,聚划算累计访问已经突破5000万人次。

今日有媒体爆料,春节前,手机淘宝将上线新版本,改版后,“百亿补贴”会成为手机淘宝的一级入口,不放在聚划算内,聚划算“百亿补贴”所占的入口面积或将超过现有聚划算。

阿里官方表示:淘宝的确会加大对聚划算百亿补贴的资源倾斜,但具体的方式还在研究中。

相比之下,由于京东的百亿补贴仅在部分时间进行促销,并无长期持续性计划,所以,这场价格战似乎将在阿里和拼多多之间决一胜负。

2020年已经到来,阿里继续下沉,拼多多更多目光关注“五环内”,京东京喜仍是小众未出圈。

虽然拼多多、阿里都称未来“百亿补贴”将常态化,但亏损是肉眼可见的,2019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净亏损23亿,阿里虽然财大气粗,但从补贴战略上看,更多是与拼多多针锋相对。

在高亏损的态势下,未来补贴常态化显然不成立,但“百亿补贴”最终如何收尾?是随着一方退出另一方胜利,还是双方默契和解,这一切,还犹未可知。

未来,“百亿补贴”或将是今年拼多多和阿里在下沉市场胜负的最大变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新电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