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天眺望春天:CES漫游未来

2020-01-20
从2016年起,我每年1月都去拉斯维加斯参加消费电子展(CES),今年是第五次。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秦朔,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从2016年起,我每年1月都去拉斯维加斯参加消费电子展(CES),今年是第五次。

CES是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消费电子展。现在,我觉得它更是包罗万象的数字生态展。一方面,汽车、农业、医疗、健康、城市等等都纳入其中,另一方面,主要科技产业巨头不断跨界、跨业,且软件、硬件、操作系统、云服务一起吃,平台化、生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CES既是创新产品的展览,更是人类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的展览,在这里可以提前体验到,未来人类会怎样生活。

如果让我概括2020年CES之行的体会,我会说这样两句话:

1、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没有什么不可以数字化的世界。今年CES我觉得最酷的产品是美国农机公司迪尔(John Deer)生产的拖拉机、收割机、搂草机,是这些“大家伙”。为什么?因为它们被传感器、高清摄像头、GPS、无线连接武装后,能够非常精益和高效地“服务与土地相关的人们”。

2、数字化会让明天的生活更好。我在松下展台,跟着屏幕上的指引做了几个动作,它就通过摄像头图像推断出我身体左右两侧的同步性、稳定性,以及身体负荷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这个技术叫Human Insight Technology(人类洞察技术)。当数字化技术能够实时、定量地把自己“映射”到眼前,我们就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才可能有更好的自己。

本文根据CES的见闻,和大家分享,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将有怎样的技术未来。

中国力量

消费电子是最具全球化特征的产业。

苹果的“加州设计+日韩德关键零部件+中国的一般零部件+富士康生产”,是前一个十年的基本模式。CES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模式的放大。

美国高通、英特尔、谷歌、IBM、英伟达等主导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德国博世、日本索尼、韩国三星等主导某些核心零部件标准,美中日韩的品牌企业竞逐C端市场,中国主导代工生产。

这是一个基本结构,但在边际上会不断改变。比如无人机,中国的大疆就一枝独秀,走在创新最前面,拥有话语权。

消费电子产业也受全球变化的影响。2017年,来CES的观众最多,有18.4万人,此后略有下降,今年下降更明显,跌到17万人,来自中国的观众减少了17%。

华为的展位面积大大压缩,只有一些手机展示,没有办任何活动,2019年来参展、展示AI技术的阿里巴巴、百度、科大讯飞缺席。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抑制已经显现,限制签证,加强审查,万一出现孟晚舟那样的事,就更麻烦了。

另一个观众减少的原因是经济不景气,企业压缩开支,原来是几十个人来,现在只来几个人。前两年中国造车新势力在CES很活跃,这次只有拜腾汽车有发布,何时量产面世还是未知。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遇到了资金压力,不能很好地支付供应商账款,就算有订单,没有零部件也生产不出来,市场也没有预期的兴旺。

从这些角度,的确感到了一些冬日的寒意。就像世界银行刚刚发布的2020年1月期《全球经济展望》,题图是“一艘空载的货船在海上独自航行”。空载代表了总需求不旺盛。好在世界银行认为,在经历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疲软的表现之后,世界经济有望今年出现温和回弹(从2019年的2.4%到今年有望升至2.5%),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不过从参展商数量看,CES官方数据说,今年创下历史新高,达5187家,同比增加12%。有2万个新产品参展。中国参展商不到1200家,历史上最多时有1800家。

但在CES还是能清晰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存在感。在白电(海尔)、笔记本电脑(联想)、电视机(创维、TCL、海信、康佳、长虹)等方面,中国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中国大量代工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构成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基础。在中短期内,这种优势无法取代,从而赢得创新升级的时间。

巨头生态化

这几年CES的主题基本上类似,就是AI,5G,IoT(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出行/自动驾驶,智能城市,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助理;在显示方面,就是AR/VR,8K,柔性显示,竖屏电视(向手机格式靠拢),等等。还有就是基于更好的无线连接手段和算力的提高,各个行业越来越数据驱动,如数字医疗、远程患者监护等。

五年看下来,我觉得从公司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巨头生态化。

全球互联网巨头、产业巨头(如消费电子、通信、汽车、媒体与内容)、传统科技巨头(如IBM)、乃至零部件巨头(如博世),自身都在不停创新、变脸,同时也都在搭建开放生态,试图接入更多合作伙伴。

苹果: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已有20%,用户从圣诞夜到新年夜在苹果应用商店消费了14.2亿美元,其中2020年元旦一天就达3.86亿美元,比2019年元旦增长20%。未来苹果会推出更多可穿戴设备,苹果2014年也已发布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

微软:不仅在“云化”,也推出了Surface、Xbox、HoloLens等智能硬件。

谷歌:发布了手机和大量智能硬件,不久前收购了智能手表厂商Fitbit。智能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接入了1000多款智能设备,市占率30%。

亚马逊:智能语音助手Alexa市占率31%以上,推出的Kindle和智能音箱Echo都非常成功。

Faceook:收购了VR头戴设备制造商Oculus。

特斯拉:汽车本身就是未来最重要的生态之一。过去十年是移动电话的时代,未来是移动工具的时代。电动汽车就是移动的消费电子产品。

三星:推出了AI驱动“数字人类伙伴”NEON,喜怒哀乐如同真人,可与人交流,讲多国外语,可以扮演演员、网红、瑜伽教练等多种角色。NEON的最终的目标是“拥有和真人一致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拥有表达情感和智慧的能力”。

丰田:发布了“互联城市”项目。丰田将于2020年底关闭面积70多万平方米的日本东富士工厂,2021年初开始建设互联城市,城市将有专门道路只给全自动和零排放车辆通行;有专门人行道;建筑主要由碳中性木材制成,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居民可以通过AI技术检查健康状况,并用传感器将数据实施传递。

索尼:展示了概念电动车Vision-S。

现代:发布了天地合一的出行方案,包括S-A1飞行汽车、PBV无人车、S-Hub交通枢纽。

博世: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企业,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互联交通和互联工业提供整合式、跨领域的互联解决方案。目前每年软件开发投入超过37亿欧元,有3万员工从事软件开发,计划未来2年培养2万名人工智能专家。

巨头为什么纷纷跨界?经典管理理论推崇专业化胜于多元化,为什么巨头们的扩张越来越没有边界?

原因是,数据已经成为今天的第一生产资料,要源源不断地获得数据,就要把控更多的入口,进入更多的场景。大概率来说,数字化巨头们会越来越强,因为数据只存在使用问题,不存在折旧和消耗问题,巨头们的数据存款只会越来越多。

这里特别说一下亚马逊。它在CES上展出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我感到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截。Alexa可以集成在自行车和摩托车头盔上,在风噪、路噪环境中用语音应对大部分移动互联应用场景。用Alexa,只要说一声我要登Facebook,报一串账号和密码,就直接登录进去了,以后无需再重复账号和密码。用Alexa,可以在骑车开车的时候说,打开亚马逊,买某某产品,几点给我送到哪里,系统会问需要支付多少钱,需要现在支付吗?你说一声就好了。

在中国,巨头生态化的趋势也很明显,如阿里、腾讯、华为、平安、字节跳动、美团、海尔等等。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从数字化(Being digital),到数据驱动(data driven),再到无时不在的人工智能(All in AI),这是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一个基本逻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芯片、算法、传输能力等方面的不断突破,这一逻辑变得更加明显。

一切行业都可以数字化、数据化,然后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

农机公司迪尔(John Deer)展示了依靠AI和英伟达芯片运行的智能除草机,它可以代替8到10名在杂草上喷洒除草剂的工人,也可喷洒肥料和杀真菌剂。有了它,农作物里的杂草目前最多可以减少50%,未来有可能减少90%。

迪尔还展示了如何使用近红外技术作为光谱仪来观察谷物,有了这些实时数据,农民可以根据谷物的质量决定出售的价格。此外,联合收割机上的摄像机可以实时显示,在脱粒操作中谷物是否已经从谷壳中充分分离出来。

由于数字化和连接,各种场景中的设备本身都在扮演“信息采集者”的角色,然后通过AI分析,在显示屏上输出分析结果。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Michael Bolle说,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工业人工智能”。例如,博世开发的新兴传感器SoundSee搭载AI技术,用于制造业可以精准预估机器的潜在故障,用在汽车里可以根据轻微的异响判断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用在太空的国际空间站,通过内置麦克风获取系统和环境噪音,可以为空间站“听诊”,判断是否需要维修或者是替换。

生活智能化比产业智能化走得更快。从可穿戴设备(如博世基于传感器的智能眼镜解决方案Light Driv,能使普通眼镜智能化),到全屋设备(三星、松下、海尔等都展示了全屋智能生活场景),智能化已无处不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不同标准下的碎片化的智能化商品,整合成安全、可靠、流畅、无缝的智能化生活,让数据流和生命一样不停。

2019年全球的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有8亿多台,2023年将增至接近14亿台。但各企业产品的互不兼容成为一个消费者痛点,厂商也不得不按照多个标准生产。比如购买一把智能锁,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与亚马逊的Echo(使用Zigbee标准)兼容,还是与谷歌Home或苹果HomeKit相兼容。

标准与开放

一大希望是在2019年,苹果、谷歌、亚马逊,以及ZigBee联盟公司(包括三星SmartThings、施耐德电气、Signify飞利浦照明、宜家、恩智浦半导体、Resideo等)一起发布了“基于IP的互联家庭项目”(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该项目以互联网协议(IP)为基础,旨在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移动应用程序和云服务之间的通信,并为设备认证定义一套特定的基于IP的网络技术。

如能如此,智能家居就会有一个比较通用的新标准,人们购买产品时就能知道是否可以与家里的智能系统相兼容。将来,智能家居产品的包装盒上会印有一个Logo,以便让消费者知道它是否由该项目构建和支持。(注:ZigBee是一种应用于短距离和低速率下的无线通信技术;Resideo是从霍尼韦尔拆分上市的,能够长期使用霍尼韦尔家居产品品牌Honeywell Home)。

苹果、谷歌、亚马逊发起的这个联盟,最初将专注于物理安全智能家居设备,如烟雾报警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智能门锁、安全系统、电插头、窗帘和HVAC(供热、通风与空调)控件,然后再扩展到其他类型的设备和商业解决方案。但首批产品何时上市,目前还没有消息。

在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开放,就变得非常重要。

博世的智能家居平台Home Connect,正从厨房、洗衣房场景向更多生活场景扩展,2020年年中,该平台将为不同厂商生产的照明、采暖、安保和娱乐等联网设备提供大量额外的互联服务,并支持苹果HomeKit。未来用苹果APP和SIRI语音助手即可控制博世智能家居系统。博世还将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让合作伙伴在自有产品中自主地兼容博世智能家居设备及服务。

博世展台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演绎一个人的智能生活。“智能秘书”掌控所有智能家居,而且和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关联起来,你忘带什么东西了,冰箱里缺什么东西了,它会直接提醒你。你上班时呼唤一下它,它会控制机器人打扫卫生。快递员到家里,家里没人,不要紧,通过门禁智能识别,快递员可以直接把产品放到你指定的地方。

三星把智能助手和机器人结合在一起,发布了球状小形滚动机器人Ballie,它能与主人交流,打招呼就从地上滚过来。早上它会唤醒主人,主人在家里健身,它帮忙拍摄以纠正动作;主人离家,它可以照顾宠物。三星还发布了厨房食品准备助理机器人,它能切菜、炒菜、冲咖啡。

无论是产业智能化还是生活智能化,背后的核心都是数据、算法、算力。我在CES的一个感受是,机器智能比我们预计的发展要快,要好。当然,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进步比预计的慢,因为数据来源太多,变量太多,计算的难度超乎原来的想象。

中国信心

CES之行,让我对中国的产业前景,有了新的信心。

首先,在和消费电子、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相关的产业中,中国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地方,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产品的组织和生产的能力非常强大。消费电子的原型,从设计方案到试验产品,在深圳、东莞、惠州、佛山这些地方,在全世界可以最快完成。

其次,中国已经进入了技术创新阶段,很多产业和产品的全球创新中心在中国(如相对传统一点的家电,新兴的无人机)。2015年亚洲开发银行的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在亚洲的产品出口中,高技术产品、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品均位列第一。中国有不少地方还很落后,但也有很多地方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都很强的,适合高技术发展的地方。

第三,数字化、数据驱动、物联网、5G,等等,中国有全世界最多人口、最丰富的场景和数据,因此有巨大提升空间。阿里、腾讯可以和亚马逊、Facebook一较高下了,但中国的农业和美国农业差距就不是一点半点。通过数字技术,中国传统的一二三产业都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释放。

接下来的二三十年,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中国创造不是对中国制造的取缔或放弃,而是基于中国制造的改进与升级。这里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天助中国,唯有开放、创新、人才与信息的自由流动才能让我们续写活力,共赴繁荣,吾辈不可不倍加珍惜。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