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盈连科技获种子轮融资,为工业机器人安上“自动化打磨触手”

2020-02-18
“半小时出效果”是大部分客户在对比测试后,选择盈连科技的主要原因。

创业邦获悉,机器人力控技术研发商「盈连科技」已获得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Plug and Play中国。创始人张欢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及团队建设等方面。

盈连科技专注于机器触觉感知控制系统及力控解决方案的研发,主要通过对传统打磨机器人柔性改造,赋予工业机器人精细化打磨工艺。

张欢介绍,当前,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可分为机器人本体、视觉、触觉三大研究方向,可以使机器人辅助人工完成搬运、码垛、喷涂、焊接、打磨等几类作业。尽管现有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好用,也具备了相对完善的视觉系统,但就中国机器人现状而言,中低水平产品过多、高端领域竞争力较弱,仍存在诸多智能化升级改造空间和挑战。

在众多机遇中,张欢瞄准了“力控精细化”方向。一方面,打磨在工业领域占刚需地位,整体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中,使用机器人焊接、喷涂、涂胶工作均有打磨、去倒角和去焊缝需求,而传统机器人打磨工艺受限,需要人力配合,良品率低,亟需降本提效方案;另一方面,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从自身行业积累来看,盈连科技创始团队曾参与起草《工业机器人力控制技术》国家标准,能更快将技术落地,形成相对优势。

以往,打磨技术受限于机器人的功能,由于机器人只具备从A到B的位移功能,需要人工控制打磨程度和角度,由于机器人作业精度存在误差,而工件本身也有误差,两种误差叠加后,打磨出的工件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针对以上痛点,盈连科技自主研发了力位柔顺补偿器和其配套的力控打磨设备,该补偿器安装于CNC机床或六轴机械臂等末端,只需十分钟安装,便可让机器人自身具备了误差补偿和打磨功能。随着工件物体表面轮廊变化,补偿器能自适应调整伸缩尺寸,实时反馈、调整并精确控制对表面的接触力,并隔离打磨时产生的接触冲击力,保护机器人本体。

盈连科技.png

文章插图来源于盈连科技,经授权使用。

“半小时出效果”是大部分客户在对比测试后,选择盈连科技的主要原因。以门把手打磨为例,通过盈连科技的技术赋能,产品良品率能从50%提升至70%左右,机器人负载可从50公斤降低至20公斤,并直接增加耗材使用率,降低客户的原料投入成本。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目前,盈连科技直接对标奥地利的Ferrobotics和美国的PushCorp。相比而言,后两者入局时间较早,应用场景也较成熟,但就目前来看,盈连科技已形成明显竞争优势。首先,在性价比方面,国外产品的定价较高,平均每台设备在十几万元以上,而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盈连科技产品定价仅为其1/3左右,大幅降低了客户使用门槛;其次,在后期使用费用方面,国外产品需要至少半年返回原厂维护保养一次,而盈连科技的产品可连续使用五年内,无需维护;同时,在集成度方面,盈连科技的一台机器人可兼具两种打磨工艺,响应速度为毫秒级,精度在1N以内。

谈及其核心难点,张欢告诉创业邦,力控打磨区别于喷涂、焊接、喷涂等非接触或单点接触工艺,需要大面积连续接触工件表面轮廓,实时判断耗材表面变化并平衡误差,因此,补偿器对于冲击力的感知、接触力的控制、加速度与冲击力的耦合,都是其难点所在。

从商业模式来看,盈连科技主要为集成商、经销商提供力控设备,再由集成商服务其他客户。经过一年的市场磨合,盈连科技力控设备已在乐器类(古筝、小提琴和吉他)、民用类(桌、椅、木门)、金属类(门把手、焊缝)和铸造类器件合膜线等十几个场景深度落地,已有客户近40家,其中包括爱仕达、中航工业埃斯顿机器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节卡机器人等,客户均反馈打磨效果优于人工。2019年订单额数百万元,预计2020年将实现规模化营收。

团队方面,盈连科技已有十几人规模,其中技术占比70%。创始人张欢为大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专业硕士,擅长多维度力传感器、机器人智能力控制领域;CTO魏聪为University of Delaware博士,专注于智能控制算法、多体协同控制领域。

本轮投资人表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有着全球最多的工厂和自动化集成商队伍,这是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从细分市场来看,相比焊接、喷涂、搬运码垛等机器人应用而言,力控打磨技术最难规模化落地,而盈连科技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机器人打磨核心技术并已完成技术落地的项目,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本文文章图片来源于盈连科技,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