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战疫的中期|你既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幸存者

2020-02-25
从眼下开始的改变,或许不会是最早的,但也一定不会太晚。

图虫创意-464164546075689029.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东南亚创投速递,作者Marin Ding。

相信从上周开始,不少公司都开始纷纷进入了集中办公的复工状态,同时,尽管因为一例确诊而整栋办公楼全体人员被排查隔离的例子不绝于耳,看着每天媒体公布的逐渐下降的新增疑似与确诊病人数量,很多人都笃信这场战“疫”已接近尾声。以至于,当我将这篇文章发给同事预览时,也有人困惑地表示,你确定没有写错,是“中期”?不是快结束了吗?

没错。

美团王兴曾表达过,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投资人跟他说,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是错的,战争不是由拼搏和牺牲组成的,而是由忍耐和煎熬组成的。Cannot agree any more.

如果说去年,很多人还会因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散,公司增长放缓而大喊“太难了”,那么今年如此这般的一个开年,就是在实力演示什么叫做真正的“难”。

如果说眼前我们对这场战“疫”结束的定义,还停留在“不求烟花三月下扬州,但求烟花三月能下楼”和“再不去上班,老板就会发现没有我公司照样在运转。不,可能运转得更好”的戏谑与自嘲中,那么待到摘下口罩后,还有多少创业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还有多少能重新回归成长的曲线上来,又有多少能再次精准把握住经此一疫后用户心里的微妙变化,找到新的增长通道,究竟有多少创业者和创业公司能够迈过这一道道商业世界的“鬼门关”又未曾可知。

因此,从西贝、海底捞痛苦地喊出最多只能活两个月,到众多小微企业苦求政策扶持,再到各家VC、投资机构逐一确认自己的Portfolio们账上的现金还够活几个月,能赶紧出去融资的就加快脚步,大多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最本能地反应就是与时间赛跑,并多少心存些许侥幸地笃信自己能成为那跑赢时间的0.01%。

但更多时候,我们必须得承认,最现实的情形却极有可能是“你既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幸存者”。

最近在和一位女朋友讨论起这一话题时,不能免俗地问了她一句,你算过你还能活多久吗?她算了一小会儿,答道,因为一直在赚钱,如果从现在起不吃不喝,账上的现金大概够团队活40个月,你呢?

是啊,你呢?

或许十年二十年后回看2020年Q1所发生的这一切,不过是由此之后而开始的这一场时代巨变的一个小小序曲,但它却为我们向着未来十年二十年所可能存在和出现的机遇去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与视角。那么,对创业、投资以及个体而言,这样的机遇又究竟会有哪些呢?

创业:再度回归商业的本质,全球化视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对许多线下商业体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开年。

从生产制造业、旅游酒店业,到线下零售消费、餐饮娱乐,乃至线下教育,以及与前述相关的文娱制作产业等遭受重创的行业,不仅很可能面临着一季度收入趋零的现状,还同时要应对“人吃马喂”的情况。乐观些看,这些企业账面现金能够维持2-4个月的几乎已能排到行业中位数之前,换句话说,到了二三季度,这些行业里很有可能至少“消失”一半左右的企业。

但同时,也正是由于大多数人被动“居家隔离”,无所事事或不得不远程工作,一系列新的需求、变化与机会也随之浮现。

我们曾在2019年集体高喊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已消失殆尽”的口号,到了2020年却因为一个意外的原因迎来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二次人口红利”的显现。2.0的人口红利集中体现在,由全国“健康码”普及、远程工作、休闲娱乐所驱动的场景化渗透率再一次提升,以及单个用户在线时长也得以增长。

在此前提下,不仅企业的线上广告投放效率将得以进一步提升,同时,用科技的手段为人力密集型产业提供“降本增效”解决方案的需求也会更为明确而旺盛。

毋宁说眼下大热的智能化办公、医疗保险等,尽管在疫情平稳后,他们将不再是唯一选择,但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所改变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仍为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用户接受度和更长期的新发展空间。

而诸如游戏、电商、在线教育、轻型企业服务等行业,一方面遭受打击的时长与程度远小于线下企业,另一方面也因为用户诉求激增,而或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成长期。

光大证券研报称《王者荣耀》1月流水或超92亿人民币,source: 光大证券

由此而引发的行业格局性变化,或是整合机会的出现,极有可能在2020年下半年-2021年发生。

可以说,我们几乎是用一种相当惨烈而突然地方式被推动着从高速发展的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过渡。

此外,疫情爆发后“全国看武汉,全球看中国”的现象,也推动了另一个概念——资产全球化配置,愈发深入人心。对创业者而言,比资产全球化配置更重要的,是实现业务与收入地区来源的全球化配置,以对抗单个市场单一业务的不稳定性。

在《写在鼠年春节里|出海一年多,我们放弃了使用“降维打击”这个词》一文中,我们曾提到过,全球化的视野与格局,对于新一代出海创业者来说,尤为关键。现在,这已不仅仅是对“出海”创业者的建议,更是对更广泛的创业者群体的要求,才可能从各个维度上增强企业和创业者的抗风险能力,学会真正跨越完整经济周期的能力。

投资:新一轮投资红利再次浮现,但话语权中心正在逐渐转移

当然,前述这些对创业者的新机会,无论对风险投资机构和私募机构,还是现金充足的本土上市企业而言,也是新一轮的投资红利期。

一方面,相当一批创业企业的“阵亡”,将更多有经验的创业者释放到市场上,供早期投资机构来重新选择。

另一方面,行业性的洗牌与重整,也让新的商业模式与新的创业企业有了再次崭露头角的机会。

但早在今年春节前,在与朋友讨论中,我曾提出过一个残酷的观点,即在未来十年里,中国投资人的日子,可能比中国的创业者更为艰难。

如果我们回顾2003年非典时期全球资金的流动趋势就会发现,在非典时期,全球资本快速地从新兴市场流出,而在非典之后,又加速向新兴市场流入。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全球资本在新兴市场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那么,在这一次的重新分配中,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投资人又有多大的胜算呢?

在最近《长江校友大讲堂第一期》的交流里,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梁信军曾表达过,南亚和东南亚是中美贸易战中的最大赢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印度、新加坡和越南,分别受益于外资投资、金融产业与制造产业的重心转移;其次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与缅甸。

source: 梁信军

这也就意味着,2019年中国本土投资机构“募资难”的问题在2020-2021年仍将持续。

同时,中国的大部分投资人在过去10-20年间深扎本土投资机会的另一个代价,则是错失了培养在其他新兴市场复制自身投资能力的机会和例证。越来越多的美元基金,选择在新加坡、印度设立本土团队,甚至组建本土货币的基金,来辐射东南亚及南亚的投资机会,而将中国的投资团队留在了中国市场之内。

但不可否认,甚至更应当被看好的是,在未来中国资本出海的道路上,拥有更多行业运作与整合经验、同时又手握真金白银的中国本土产业基金将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将在向其他新兴市场输出资本的同时,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从而与本土团队结合,以期实现更高速的增长。

个人:个体物质与精神的独立性再次被强调,优胜略汰的自然选择加剧

最后,回归到每一个个体。

在这一场战“疫”中,不少声音表达出,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在其他国家,说不定远远无法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控制,甚至还会停水停电断网,乃至发生极端暴力冲突事件。

但再往深处思考,如果真的停水停电断网甚至发生极端冲突事件,在最基础的物质生存层面上,我们每一个个体又是否有能力实现自我保存呢?

同样,在精神层面,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小心求证的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终日被各种信息所牵动的情绪所主宰,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严肃命题。

相较之于企业和机构的抗极端风险能力,我们这些在过去20余年“黄金岁月”里成长起来的个体,是否还能找回过去被忽视的在物质和精神上保持相对独立的能力呢?

也许你会说,嘿,下次再遇到这样的全球性危机,不知道会在何年何月了。

没错,但一旦遇到,就是一场零和游戏。

也正因此,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里,无论是迫于经营压力,还是越来越多远程协同方式参与到工作中来,我们都将面临越来越残酷的优胜劣汰和自然选择。

从眼下开始的改变,或许不会是最早的,但也一定不会太晚。

期望在往后的人生游戏中,各位经验渐长,棋逢对手,大吉大利。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