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东方美国纽交所上市。
2012年新东方取代Apollo全球霸主地位,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教育上市公司。
2013年一部《中国合伙人》讲述了新东方从创立到上市之路,“36块的土鳖到63亿教父”。
2020年3月13日,中公教育市值超过新东方跻身国内行业第二,而新东方位列第三,目前市值仅为好未来的一半。
短短8年时间,从全球第一的教育公司跌到中国第三。
新东方为GMAT作文总结了经典的逻辑错误“七宗罪”,伴着一代代中国学生迈出国门,叩开了国际顶级商学院的大门。
今天,我列了新东方陨落的“七宗罪”。
第一宗罪:不尊重未来,价值观迷失
如果只让我总结一条罪,我认为新东方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未来的敬畏。
一个把新和未来刻在名字里的公司,一个面向未来,培养未来的公司,忘了尊重未来。
未来是变化。
新东方在确定性的事情上动摇,在变化的事上固守。这就是它最大的问题。
确定性是什么?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变化。
5年前你问100个从业十年以上的教育人,90个都会告诉你教育怎么怎么难以线上化。
2020疫情一来,OMO成了热词,人人都开始讲融合,但是人人都讲不明白怎么融合。像极了14年的O2O。
但是令人惊诧的是,传统教育的从业者纷纷表示原来线上化也没那么难。今天传统教育从业者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各大教育录播直播平台中。
纵观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一直都在扭扭捏捏地接受改变。
2005年就成立的新东方在线是典型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2016年在线教育最艰难的一年,俞敏洪公开演讲中提到
“过去有很多人骂我,说新东方很落后,因为新东方用互联网改造教育太慢了,我忍气吞声到今天,终于看到一批批在线教育死掉了。”
当时我就觉得哪里不对。我不禁疑问:这是该得意的事吗?
一个中国教育行业的标杆,说出这样的话不该羞愧吗?
一家走到顶峰的企业肩负的是中国教育变革的责任,你口袋里的现金就是这个社会交给你的期待。
不去将这些社会期待用于做洞察行业的创新,难道还让那些个创业企业去扛旗?
那些死掉的初创企业之中纵有一些炒概念的,缺乏深思的,但这些倒下的躯体也必然有为后人铺路,让后来者踏着登高的。
2015年在线教育死亡名单 (图片来源:品途网)
最不计代价去尝试一个个教育领域里创新的不就该是行业的领头羊吗?
最该挑战和打败新东方的不就应该是新东方自己吗?
慢不是罪,你为慢找到了个理所应当的借口才是。
再看看这标题是不是如出一辙:
新东方在线 CEO 孙畅:在教育这个特殊的慢行业,虽千万人吾往矣
难以想象一个互联网人会轻易说慢。
回望过去的慢能否总结出未来的慢?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Daniel Gilbert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找来了两组测试人员,一组18岁,一组28岁。他让18岁的一组预测十年后的变化,再让28岁一组回忆十年前和现在的价值观等内容是否有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各年龄段的人报告过去变化的内容都要远多于未来的内容。
这种心理被称为历史终结错觉。
即我们往往会高估过去的变化,低估了未来的变化。
沉醉于过去艰辛的新东方似乎总在用行动忽略未来的艰辛。
如果说未来过于飘渺不好预测,那么对于拿到未来一年剧本的新东方为变化做了什么?
如果说18年教育培训机构的大动荡是政策导致的,那么新东方应该是第一个被剧透的人。
2018年4月郑州民办教育大会,俞敏洪亲自出席。会上发布了《校外培训教育机构自律公约》,几十条教育培训行业规范,条条扣着后来针对培训机构的最严监管条例。
然而,我们看看2018年政策重拳出击时:
新东方表现得和行业内其他机构一样毫无准备。
我们也无从得知陪着俞老师参加会议的新东方的高层们在想什么。
我们更不知道2017年学而思成都校区、上海校区被教育部门叫停的时候,新东方的高层们在想什么。
剧本拿在手里,连个吹哨人都没有吗?
行业监管确实能带来头部企业的利好,但是新东方的利好并不是一场提前拿到剧本的有准备之战。不过又是一场浩劫后白捡了个机会的自我安慰。
啊!教育这个特殊的“慢行业”啊。
一个不敬畏未来的组织就会缺乏前瞻思维的人,一个缺乏前瞻性的人就会缺乏让子弹飞一会的耐心。所以他在确定性的事情上动摇,在变化的事上固守。
新东方,你的新去了哪里?
新东方的第一宗罪就是不尊重未来。
此文三年前我就想写了,我也曾经想给俞敏洪老师发个微信提点小想法。我这种腼腆的人想想也就算了。上一篇用新东方做标题分析字节跳动也不是为了抓眼球,实际上我是先写了新东方才开始动笔分析字节跳动想做什么。结果发现字节好写而新东方不好写,因为对新东方爱得似乎更深沉,才先完成了那两篇《这一代沉迷于抖音,下一代将会沉迷于学习无法自拔》和《5倍新东方巨头入场教育,数据收割刀刀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