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种树、微博“养熊猫”,公益游戏为何叫人上头?

2020-07-04
“今天你偷能量了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youhaoxifilm),作者陈楠楠编辑江宇琦,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每个工作日早上的7点,数千万人从梦中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或许不是上厕所,而是打开支付宝,飞快地穿梭在蚂蚁森林,紧张地收取还热乎着的绿色能量;紧接着再到隔壁蚂蚁庄园里,看看有没有来蹭饭的鸡,或者找一找自己早已饿到离家出走的小鸡。

一番拼手速的操作,是许多人一天忙碌工作的序曲。

“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是支付宝推出的两款公益小游戏,在完成一定数额的收集任务后,用户就可以以种植真树和捐献爱心鸡蛋给贫困特殊人群的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而除了支付宝的这两款“国民”公益小游戏以外,毒眸发现,最近几年里许多互联网巨头都在通过公益小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公益活动的推广和实践——如新浪微博推出的“熊猫守护者”、淘宝APP推出的“守护野生小伙伴”、微信小程序中的多款公益小游戏等等。

这些网络公益游戏大都通过简单轻松的游戏方式,激励用户完成游戏关卡,把虚拟游戏成果兑换为实物捐赠的方式来吸引用户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而用户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之余,也能收获亲自参与公益的自我满足与自我成就感。从结果来看,这些公益游戏在公益事业上颇有成效。

截至7月3日,微博“熊猫守护者”超话的粉丝量已经达38.2万,阅读超60亿次。累计捐赠人数超41.5万人,筹集善款超68.3万。不少微博用户还以加入自己偶像公益林的形式一边“为偶像打call”,一边进行着公益活动。在“熊猫守护者”星光守护年榜中,易烊千玺公益林已经获得11万个公益证书,累计种植竹苗近11万株,位居明星公益林首位……

微博“熊猫守护者”星光守护榜

现如今,公益游戏正以一种“游戏+公益”的传播方式,创造着互联网公益的多种可能。

互联网促进公益游戏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公益也出现了一定的繁荣。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国际公益学院发布的《2017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先后历经了1.0、2.0阶段,并在2017年正式进入3.0阶段。

在1.0与2.0阶段,互联网在公益活动中更多扮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中介角色。但进入3.0阶段后,在多个机构、平台、企业的多项公益合作项目以及创新合作方式的带领下,互联网公益更多呈现出一种“全民参与”与“共同参与”的新特征。并出现了一种“公益+商业”的新型公益宣传方式,公益游戏就是中国互联网进入3.0阶段后,这种新型公益宣传方式的代表。

没有生硬的长篇说教、过多的鸡汤灌输以及强加的道德压力感,公益游戏将公益与游戏、社交、娱乐、文化传播以及商业等多重角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公益传播的最大化,取得了不俗的公益效果。

支付宝官方数据显示,自2017年支付宝推出“蚂蚁森林”起,到2020年5月底,蚂蚁森林的参与者已超5.5亿,累计种植和养护真树超过2亿棵,种植面积超过274万亩;而蚂蚁庄园自2017年上线至2019年11月底也已经捐出150亿颗爱心蛋,用于包括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在内的多项公益项目中。

蚂蚁森林公益林数据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公益游戏开始成为互联网公益的重要方式。

目前市面上的公益游戏,可按其呈现载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由慈善机构、各平台方与专业游戏公司联合开发的公益游戏APP。如2015年脑瘫基金会组织推出的手游《无可阻挡》,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以传承历史文化为游戏内容的《绘真•妙笔千山》(联合网易)与《故宫:口袋工匠》(联合腾讯),2019年腾讯追梦计划联合天美工作室推出的两款针对视障群体的公益游戏《见》和《长空暗影》。

另一类则为依附于多个平台内部的公益小游戏,如:2017年虾米音乐“养虾米做公益”;新浪微博 2017年出的“熊猫守护者”;2018年淘宝 APP 守护野生小伙伴;以及微信小程序中的众多公益小游戏——以2019年腾讯基金会联合微信小游戏“WeCare公益计划”中上线的17款公益小游戏为代表。

这17款公益小游戏几乎包括了市面上公益游戏的全部类型:带有人文关怀色彩、关爱特殊弱势人群的《守护者计划》《默》《老人与山》《旧室白白》;科普知识以及非遗历史传承的《妙趣剪纸》《我的博物馆》《急救超人》;环保、动物保护类《绿色森林》《蓝色海洋计划》《垃圾有钱途》等等。

微信公益小游戏《老人与山》

毒眸记者在亲身体验这些公益游戏后发现,这类游戏的趣味性、可玩性都普遍不是很强。无论是游戏的场景与角色设置,还是具体操作方式,相较于时下热门的手机游戏来说都较为简单,即使是一些“养成升级”类游戏,也很难让人长期沉溺其中。

但实际上,很多公益游戏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并非在于其游戏性,而在游戏本身所传递出的情绪感染力及公益意识。以天美工作室出品、关爱视障人群为主题的公益游戏《见》为例,这款游戏的主角为一位视障人士,玩家可以借由他的视角来体验视障人群生活的不易。

在唯美哀伤的游戏背景音乐下,玩家需要在黑暗的屏幕上反复“摸索”感受物品的轮廓,找到物品,进而帮助游戏主角完成一系列动作指令。因代入感较强的悲伤游戏氛围和较高的游戏难度,使得这款游戏具有较强的沉浸感。

在《见》的游戏体验知乎回答中,不少网友也有相似感触:“游戏体验感并不轻松,游戏过程中一直感到愧疚。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生活中)我们对这个群体的不重视。”

小游戏里的大公益

诚然,公益游戏在游戏体验上不如以娱乐为首要目的传统游戏,但把公益意识融入到游戏中的宣传方式,却实实在在地感染到了许多人,进而影响到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以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公众慈善筹款平台“腾讯公益”为例,目前腾讯公益已有超过3.4亿人次通过其平台进行捐款资助,累计筹款总额超86.8亿元。而公开资料显示,公益游戏是腾讯公益近年来在公益宣传上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早在2018年,由腾讯社交广告与腾讯公益联合推出的,以江西省遂川县乡镇四年纪学生叶振芳凌晨走山路上学为故事背景的公益小游戏《灯山行动》,就取得过不错的成效:这款游戏正式投放仅三天,累计访问次数就达到了128.5万次,留存率9.8%,累计注册玩家超60万人,累计捐款超33万元。截至2019年3月,该游戏已筹到130多万,为山区孩子们捐献了一条条真实存在的“灯山之路”。

而国内知名游戏公司网易游戏,近年来也一直在探索“公益+游戏”的产品设计之路。2017年,网易热门游戏《阴阳师》推出“庭院小动物”玩法:玩家们线上领养流浪动物,《阴阳师》在现世中开展流浪动物救助活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已有超过800万玩家领养了近2000万只动物。

除此以外,一些并非以游戏定位的软件也在产品中加入“公益”设计。如以自律、效率为产品定位的软件“forest”以专心种植虚拟树种获取金币,然后把一定数额的金币兑换为“种植真树”的形式,来激励用户更多的使用软件“保持自律”,同时激发着用户的公益意识。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forest用户已经种植了超81万棵树苗。

各平台采取的“公益+游戏”的组合宣传方式为其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其平台的用户日活率以及用户粘性,使其达到商业与公益的共赢。

而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公益游戏基于手机移动端的便捷操作,使玩家随时都能利用空暇时间参与到公益中。于此时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用户对公益游戏自发的“口碑”宣传作用极大增强,公益游戏的娱乐性与交互性也由此而得到更显著的展现。

蚂蚁森林深度玩家(已经获得了19个环保证书)小凯向毒眸记者分享的“种树经历”中提到:最开始受闺蜜影响开始玩这个游戏,后来自己养成了每日定闹钟收能量的习惯,并带动身边的亲友一起玩。在她看来,能够利用闲暇时间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做公益”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而她的目标是“把所有的树种种完”。

公益游戏通过互联网平台给予普通大众参与到公益中的机会,而大众也能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以“玩上几局游戏”的形式,来亲自践行公益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的公益游戏正创造着多重现实可能。

公益游戏虽小,能量却很大。正如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写道:“我们希望别人不是因为‘我们是什么人’而尊敬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做了某件真正重要的事情而尊敬我们。”

用小游戏做公益的道路,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 毒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