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身边经济”

2020-07-14
中国经济看上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水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人间烟火气,美好生活圈,就在你身边

图源:IC photo

身在上海,总会自问或者被问的问题是:浦东浦西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十几年前大学的一个暑假,我曾在静安区石门一路街道实习,跟着后来变得很有名的人民调解员曹老师去社区调研考察。他几乎了解每一个角落的故事,是活地图和活文化。我至今仍然记得他指给我看阮玲玉家的阳台,告诉我里面发生过什么故事;也带着我实地旁观学习居民矛盾是如何调解的。

那时候便有一种感受,在浦西,你的身边被生活所包围——别人曾经有过的生活和正在经历的生活。虽说浦西有些老城区显得很旧,地方逼仄,人头涌涌,给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感觉,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吃喝玩乐、百业便利的生活气息,比浦东浓郁的多。浦西也非常多元化,有很多能讲出故事的洋房,有弄堂,有石库门,有工人新村,也有改革开放后建设的一代代小区。

我后来生活工作都在浦东,切身感受过早些年浦东的生活的确没有浦西方便。在浦东,你要自己去寻找生活,不像浦西,生活就在那里。这几年,浦东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人间烟火气,觉得活在浦东也很幸福和方便。但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变化,虽然便利店、小吃店的确增多了,但增加的比例远远赶不上便利性和幸福感的提升。在疫情中,这样的感受特别明显,周围有些店铺都关闭了,但生活仍在继续,几乎不受影响。生活便利度的提升和饿了么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是紧密相关的。

今年2月份,我曾经写过《阿里新生活时代》,那时候还是国内疫情相对严重的时期,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的本地生活平台就像是水电煤、wifi那样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样。在特殊居家抗疫期,因为有线上线下联动的商业基础设施,得以实现“美好生活,万物即配”。尽管线下各店铺依然高度分散,但线上已经搭建好了协同的生活方式框架。这种协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特殊时期,反向推动线下店铺发生转型和变革。

新生活方式、新生活时代,就这样拉开序幕,并且肯定会持续迭代、进化,优化和升级是互联网经济的本能和日常,革新和变革是它阶段性和长期的自我预期。新生活不仅仅是基础的、生活必需的物资配送,生活服务平台也不会困囿于外卖、生鲜领域等实物领域,新服务必将会被不断强调、不断改善、不断发展。

疫情某种程度上导致的是连锁的思维变革和服务创新。它使人更加关注健康及身体本身,没有了身体,何来经济呢?由于全球的疫情发展,自由流动并没有完全恢复,所以人们也就更关注本地及身边的发展。

“身边经济”便应运而生。

人间烟火气,美好生活圈,就在你身边。当我们借助技术手段的赋能,被好生活包围,我们发现,哪里都有人间烟火气,都有好生活。这也赋予了无数普通人更加普惠、平等的生活选择。


上海就是“身边经济”的摇篮

商业领域新概念的诞生有时候也颇有意思,特别是当有数据做燃料的时候,人们总能发现新规律、总结新特点,随时能画像、能提炼,并带来更多的思索、启示和理解,也有永远在场的驱动力和不眠的创新意识,让我们心智的速度、深度和延伸的广度都随之生长。

而纵览当下专注“身边经济”公司的特点,一些“小数据”也在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它们大多是在上海诞生并持续在上海深耕的互联网公司。牢牢地扎根在上海,就是扎根在精致生活、精细管理和现代性传承和发展里。

上海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之一。所谓精致,大抵就是细腻、周全、精到、雅致。读王安忆的小说,比如《天香》,最能品味上海的精致。这种精神气质,不仅来自开埠之后西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传承自传统江南文化的滋养,它是东西方式精致历经两百年的深度融合,也是上海自信的源泉。

不仅是小说里的天香园里的人物,出身贵族世家,各个都有锦绣之心,从小接受文化和艺术洗礼,精致如玉;就是九曲十八弯的上海弄堂里繁杂拥挤的普通人家,祖孙三代共居在三四十平的房子里,也是有厅有室,有花有草,有狗有猫,错落有致,把日子仔细地过着,把身边的一切妥帖地打理着。在上海,追求生活的精致和美好,是内核、骨血和基因。

不仅上海人精致,上海这座城的精细化管理也令人叹服。精细到什么程度呢?摩天大楼的每一块玻璃都有人工智能监测着。

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Mercer)每年会公布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美世的生活质量报告评价的依据是这些因素——娱乐、住房、经济环境、消费品可得性、公共服务和交通、政治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校教育、医疗健康。

美世的标准,说明生活是多元化的、全面的,易得性很重要。在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中,上海一直是大陆所有城市中的第一名。

7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重磅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上海、长沙、长春、北京、青岛、昆明、济南、海口、深圳、厦门十个城市上榜(按笔画排名),上海又榜上有名。

或许,正是上海的精致,让从这里走出的互联网公司更容易在与生活相关的领域中拔得头筹,同时逼得这里凝聚的互联网文化和精神更加贴近用户价值,并可大体总结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包罗万象,前卫向上,热爱生活。

从最早的易趣、盛大,到后来的携程、土豆,到新一代的饿了么、B站、小红书、盒马等等,无不如此。即使是第一代上海互联网公司中探索失败的亿唐,在新世纪之初喊出的“今天你是否有亿唐”和缔造“明黄一代”的时尚生活畅想,也有着这座海派城市的鲜明特色,即对未来充满乐观,要为每天的生活增添无限色彩。而一代传奇的盛大,创业之初就放飞“网上迪士尼”的梦想,其不凡的追求至今仍让人怀想。

虽然身处赛道不同,但他们的共性是都在围绕生活,将服务做精做透。以饿了么为例,近日这家以送盒饭著称的公司,更是一改十余年 “饿了别叫妈”的印象,喊出了“爱什么来什么”的新口号,并要通过送万物和万般服务,塑造出应有尽有的生活圈。种种转变的背后,无外乎看到了当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改变。而坚持以用户价值为核心,正是这些上海互联网公司立足行业的根本。

至于想象中的应有尽有生活圈距离我们有多远?或许已经近在咫尺,特别是在上海。这里足够包容,极富创新的弹性,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这几年,阿里巴巴的创新业务几乎都诞生在上海:第一家盒马鲜生开在上海,第一家星巴克智慧门店开在上海,盒马、饿了么等阿里巴巴旗下业务的总部位于上海,支付宝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在上海最先落地发芽。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跃升至31位,较上一年提升15位。而上海就是全国的优等生。今年4月10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它还率先推出并实施了《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上海之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就像互联网平台对于自身产品的优化一样,是有惯性的、有自驱力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上海会成为“身边经济”的始发站。

期待“身边经济”爆

当然,从更高维度来看,当下的上海乃至全国也亟需“身边经济”的爆发。众所周知,中国消费看上海。在2019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今年1-5月份,上海仍然以5499亿元总额领先其他城市,位居首位。

上海还首创了大规模综合性消费节庆活动——“五五购物节”,自5月初启动至今,全市线下实物消费总额2846亿元,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同时,第三方大数据显示,全市网络零售额达2551亿元,同比增长23.5%。

但另一层面,上海发展的压力同样不小。特别是在疫情下,许多行业的发展受到了猛烈冲击,上海需要找到拉动消费马车的新动能,而“身边经济”的出现恰逢其时。

本质上看,“身边经济”的发展,就是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商家们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以真正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即时需求。它是实物和服务在一定区域内的有效整合,强调业态更科学地布局、配置。

换言之,这种新经济形态,就是消费者和商家端的两头升级,是电子商务和电子服务的二重奏。

而供需两侧的同步升级,也意味着更多且丰富的新需求会得到满足,进而做大消费的蛋糕。这一点,从“身边经济”的典型分支夜间经济就能看到。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6月份以来,上海夜间消费力恢复至去年同期,环比5月份增长超过10%。毫无疑问,这种新经济形态已经证明了其拉动消费的巨大潜力。

总而言之,上海本身是个非常重视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的城市,它的大城精细化管理的内在气质,需要新鲜生活概念的层出不穷,也能促成新概念的诞生与孵化。不仅如此,消费者生活在这里,生活品质始终是个绕不开的大话题、大范畴,美好生活更是其中每个个体不断孜孜以求的理想和梦想。

以饿了么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具有24小时不眠不休的自驱力、自我完善、升级、优化的原始动力。对生活便利度提升的追求、对生活滋味的体察,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饿了么们的特点,也是上海互联网公司的特点。

欲求上上,海纳百川。在今天,以人为本的技术已经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超级杠杆。这一切发生在上海,也会随着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和“5G+AI+IoT”的新基建,在全国开花结果。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