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法复工到坚持留守,就地过年经济影响几何

2021-02-01
“就地过年”对生产影响偏利好,提升开年工业增加值4个点,对消费短期产生小幅拖累。考虑供需两端,总体净影响偏正面。关注扰动可能带来的涨价与制造景气上行。

1. 疫情重燃,就地过年提倡省份超过29个,就地过年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1) 春运和劳动力:预计春运需求大幅减少,较2019年下降逾四成,推算四成多劳动力就地过年,推算劳动流入地经济活动强于往年,劳动流出地弱于往年。

(2) 城市特征:从结构看“滞留”比例一线城市或显著大于二三线。

(3) “返乡潮”和“返工潮”:错峰出行,节前早返乡,节后早返工,腊月廿七(2月8日)和大年初三(2月14日)两高峰比往年来的早一点。

2. 生产端拉动一季度GDP约0.72个百分点,消费端拖累约0.59个百分点,最终对GDP的拉动约为0.13个百分点。

(1) 生产端影响偏正面,节前赶工减弱,节后开工提速,主要影响在2月。预计将提高2月工增4个百分点, 对一季度GDP拉动在0.7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旺盛或带动上游原材料用途更广泛品种的价格上涨。

(2) 消费端影响偏负面,预计将拖累2021年1-2月社零约0.72个百分点,拖累一季度GDP约0.59个百分点。就地过年的主要影响在1-2月,将促使消费从农村流向城市,限额以上消费或相对受益。疫情反复抑制交运、旅游等线下服务业,但利好线上实物或娱乐消费。

3. 哪些行业受益?那些行业受损?

(1)工业生产从劳动力供给来看是普遍受益的:

特别受益行业:采掘服务和其他采掘。

一般受益行业:可分为公用事业相关(电力、燃气、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和煤炭开采)和需求拉动为主行业(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光学光电子、电子制造业和半导体等)。

(2)从消费端看,行业影响分化:

特别受益行业:医药生物(核酸检测和疫苗)、传媒(在线视频、游戏)。

一般受益行业:食品饮料(中高端品牌餐饮)、休闲服务(城市周边游)、商业贸易(线上零售)。

受影响行业:交通运输(高铁、民航)。

1、疫情重燃,从无法复工到就地过年

疫情重燃,就地过年政策逐步推广、疫情管控措施逐渐趋严,相对于2020年的无法复工,当前疫情来袭带来的是逆过程——无法返乡。我们认为这将对开工节奏、消费复苏、价格运行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当前提倡“就地过年”的省份已有至少29个,其中基本涵盖了劳动输入与输出的大省,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贵州等。

1.1就地过年即将开启:人员“滞留”比例,一线城市或显著大于二三线

疫情仍在发酵中。全国新增确诊人数在1月初再度攀升,截至23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1800例,共有6个高风险地区,66个中风险地区。

图片

河北、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出现不同程度反弹,并且大多属于本土新增。河北的新增病例增速较高,在1月14号达到阶段性峰值,随着国家出台较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疫情得以缓解,而吉林和黑龙江则在近期也出现多起新增病例,于1月19号左右阶段性达峰并开始回落。

图片

但当前疫情复燃恶化程度远远不及2020年初次爆发。我们前期利用SEIR模型预测了2020年疫情的发展轨迹,成功预测了全国疫情的拐点出现在2020年2月13日。此次疫情复燃的速度在100-140例/天,但2020年疫情在最初的几日迅速翻倍,从77例/天到1771例/天,经历不过一周。即便是在武汉和多地封城之后,新增确诊病例仍然按照我们预测的SEIR模型快速攀升。而对比2021年,新增病例增幅并没有再次重新进入第二波“SEIR曲线”,我们认为疫情远没有到“二次爆发”的严峻程度,仍属于第一波曲线右侧可控的尾部震荡区域(参见报告“利用SEIR模型推演湖北、非湖北和全国疫情拐点 ——2020年突发风险系列(六)”)。

图片

在过年新政的引导下,我们认为一线城市“就地过年”比重可能较二三线城市更高。首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来务工人口居多,大量跨省人口流动会加剧疫情形势,尤其北京周边的河北疫情也会对北京春运形势造成影响,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出行管控。其次,一线城市薪资水平更高,“就地过年”的薪资补贴更具有吸引力,就地过年比重可能较二三线城市更高。

各地“就地过年”大礼包主力来自“一线城市”,且对于消费补助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对于消费的冲击:

北京市:家政春保,每人奖励上限400元;

天津市:7条举措稳定留津过年;

上海市:留沪大礼包+生活困难补助对象一次性700元;

江苏省:多地现金补贴留苏员工,最高1000元/人;

浙江省:消费券、免门票、租房补贴齐上阵;

安徽省:在岗补贴、大礼包、最高2000元津贴;

福建省:平台补贴+工会补贴,优待困难和工地员工;

广东省:消费券、口罩、免洗洗手液,保障过年生活。

1.2、春运需求:大幅减少,是2020年的“逆过程”

就地过年新政,将大幅压制2021年春运需求 。2021年春运将于1月28日开始,3月8日结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春运。1月21日(农历腊月初九)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885.9万人次,环比下降2.3%,比2019年同期(农历腊月初九,下同)下降58.8%,比2020年同期下降54.8%。

1) 2021年1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介绍到:“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4成多,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

2) 根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预测,在疫情防控的情势下,牛年春运规模显著低于常年,较2020年略有反弹。2021年全国春运旅客到发总量预计为16.28亿人次,相较2020年增长10%(1.52亿人次),但相较2019年春运总量减少约13.5亿人次。

3) 根据1月19日同程旅行发布《2021年春节出行出游趋势报告》预测,将有超一亿人次的铁路出行计划受到疫情影响。2021年铁路春运节前车票的预售较往年同期下降近6成,春运客流量将相比一个月前预测的4.07亿人次下降超过25%,预计全国铁路春运客流下调至2.96亿人次。

1.3、关于春运力度的判断:两大“返乡”高峰

时点提前,仍值得关注——腊月廿七

(2月8日)和大年初三(2月14日)

时间上,腊月廿七(2月8日)和大年初三(2月14日)两大高峰比往年来的早一点。受疫情影响,更多人将选择提前回家,错峰出行将更明显。除夕前的返乡高点比2019年提早到来,低点推迟到大年初一,会出现两大高峰时点:腊月廿七和大年初三。目前,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外出务工型城市已出现“小水慢流”的提前返乡现象。

区域上,从总量来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仍将是强流出城市,净流入的主要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城市,例如重庆、阜阳、周口等城市。根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团队估算,春运期间,两类城市人口流出/入规模均为500万人次以上。

图片

图片

但在边际上,近两年“反向春运”的热度持续提升。更多的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来自同程交通出行数据预测,2021年十大热门“反向春运”目的地:广州、重庆、上海、北京、西安、南宁、深圳、成都、长沙、哈尔滨。

2、对生产端的影响:开工节奏提速,推升量价

2.1、往年春节效应:1-2月无规律,3月规律

更显著

传统春节效应一般区分是1月过年还是2月过年,对生产来说,划分节点应是2月10日,。从工增环比看,除夕在2月10日之前还是之后影响巨大。2月中旬之前过年的年份:14年(1月31日)、16年(2月7日)、17年(1月27日)、19年(2月4日),3月工增环比远高于2月。2月中旬以后过年的年份:13 年(2月9日)、15 年(2月18日)与18年(2月15日),3月工增环比低于2月。

这与农民工返工时间有关,从历史规律来看,春节对生产影响至少持续整个正月(30天)。2月中旬之前放假,节后停工影响主要集中在2月,对3月影响较小,因此3月工增环比是阶段性高点。2月中旬之后放假,节后停工影响主要集中到3月份,2月更多体现为赶工效应,3月工增环比是阶段性低点。21年除夕为2月11日,应归为后者,若不发生就地过年,21年3月工增环比例理应低于2月。

工增环比在春节期间无明显规律。1月与2月工增环比缺乏规律,不论按1月和2月春节划分,还是按照2月10日前后划分,2月工增环比较1月既有上升,也有下降,随机性较大。

就地过年带来效应有三:节前赶工减弱,节后开工节奏加快。相应的,1月工增环比季节性仍然走弱,2月工增环比强于往年,或与1月比持平,3月环比应高于2月,Q1整体生产节奏较往年平滑。

2.2、“就地过年”增加有效工作日,平滑春运生产节奏

“就地过年”一是增加有效工作日,二是企业平衡春运生产节奏,但难以全部消除气温和民俗等影响,预计生产端强于往年同期,叠加低基数,预计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或超40%:

一是增加有效工作日。就地过年直接增加了有效工作日,另外农民工春节修整时间远长于国家法定假期,很多农民工是要过了正月十五以后才返工,这也是我国春运持续40天的原因之一,而就地过年会减少部分农民工的返乡;

二是预计企业平滑春运生产节奏。各地为落实就地过年,倡导用薪留人和错峰休假,政策引导下预计企业平滑生产节奏,小部分农民工提前错峰回家,节前赶工效应减弱,大部分工业就地过年带动节后复工效率提升,21年春运从1月28日持续到3月8日,预计21年Q1生产较往年同期平稳。

就地过年难以全部抵消春节效应,一是冷冬仍在,建筑业等室外活动受到限制,受就地过年利好较小,二是企业开工也要依据需求变动进行安排。

2.3、“就地过年”提高工增4个百分点,2月工增或达45%

基准情形假设21年未发生就地过年,2月工增同比接近40%。19年与21年春节都在2月,工作日天数一致,可作为参考基准,估算21年2月工增同比。20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7.3%,高于19年同期值6.9%,显示生产端超越疫情前水平,若不发生就地过年,21年2月工增同比应与19年同期相当(3.36%),叠加20年2月超低基数(-25.87%),推算21年2月工业增加值接近40%。

图片

就地过年概率较大,为估算就地过年对生产的提升作用,我们做出如下假定:

假设一:通过工作日增加比例估算工增,增长比例23.8%。

就地过年难以全部消除春节效应,上限是将2月工作日增加至正常月份,春节期间7天长假2天调休,最高也增加5个有效工作日,与基准情形相比工作日增加23.8%;

假设二:生产增加需要同比例劳动力,估算就地过年劳动力比例在24%左右。

为估算就地过年劳动人群比例,我们采取两种方法。

交通运输部估计,预计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19年为29.8亿人次,下降4成多,简单估算有43%人就地过年。但没有高校4000万在读学生和19年2亿人次的中长线旅游人群,调整完之后就地过年比例为34.8%。

根据流动人口数量和外出农民工中出省的比例,可以推测跨省的流动人口约有1亿人。而根据目前的防疫规定,人员流动限制主要针对跨省人员,可以基本认为跨省流动人员即就地过年人员。我们估计各种形式的春节返乡人员约有8亿人,那么就地过年人员占比约为13%左右。

两种方法我们取均值,大概在24%适龄劳动力就地过年。

假设三:就地过年场景下,企业会在春运期间平滑生产节奏,30%生产会被平滑到1月和3月。

企业预计春节期间会延续生产以及早开工,将重新考虑安排春运期间生产节奏,将增加的产能平均至整个春运时期,春运持续40天,2月占比在70%左右。

根据以上假设:

4%(拉动)=23.8%(工作日增加比例)*23.9%(就地过年劳动力比例)*70%(平滑生产节奏)

预计就地过年会提升21年2月工业增加值4百分点左右,21年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或达45%。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比38%左右,那生产端对当月GDP拉动在1.5个百分点左右,对Q1的GDP拉动应该在0.72个百分点左右。

消费萎靡最终会拖累生产?短期难以显现。一是“消费弱生产强”格局持续半年之久,当前产能利用率处于17年同期以来高位,国内消费弱不代表整体需求弱,生产端较强部分原因在于地产和基建拉动中上游行业,21年中上游行业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部分原因在于海外出口超预期,而未来出口强势在1季度预计持续,二是当前库存水平不高,预计整体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就地过年导致企业平滑生产节奏,或许会加快补库存节奏。

2.4、生产节奏提前,对于价格的拉动影响几何?

下游需求不支撑提价,外需相关行业受益更大。国内居民消费远未恢复疫情前水平,加之春节期间疫情并不乐观,居民就地过年也将减少线下娱乐和各种消费,国内工业消费品价格难以提升,但外需相关行业例外,春节前出口导向型行业一般要提前赶工应对假期,且出口行业很多为劳动密集型,就地过年提供充足劳动力,全球经济复苏下外需也向好,对出口型企业和相关行业利好;

中游预计分化,就地过年利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居民就地过年带来充足劳动力,特别利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充足预计提升整体工业生产水平,工业通用需求预计火热,如电力需求、通用设备和设备修理行业等;就地过年意味着,2021年春节更多人群集中在城市中,利好公用事业行业,但价格相对刚性。

上游价格不确定性,原材料用途更广泛品种可能更有利。劳动力充足有利于上游供应,而工业生产整体旺盛和中游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催生原材料需求,原材料用途更广泛品种可能更受益。

煤炭春节期间季节性效应不显著,就地过年会增加用电量和煤炭需求。煤炭主要对应金属冶炼与发电,冬天取暖季是煤炭消费旺季,煤炭价格高企,节后开工带来季节性不明显,就地过年带来的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增加,煤炭需求或超预期,煤炭价格得到支撑;

除了增加用电需求,日均耗煤反弹也会提前。日均耗煤量在春节后一周左右到达谷底,2020年受疫情影响,耗煤量在节后1个月内没有出现反弹,预计2021年受提前开工影响,耗煤量在节后一周内出现反弹。

图片

图片

水泥等建材终端需求是基建与地产投资,但受制于寒冷外部环境,就地过年对水泥利好较小,但开工提前意味着水泥价格反弹提前。春节期间建筑工人返乡,叠加冬季不利于施工,水泥需求大减,根据经验水泥价格在春节后27-43天左右跌至短期低点,2021年就地过年开工大概率提前,水泥价格最低点也提前,结合专家认为3月初疫情可能得到有效控制,21年3月初水泥价格反弹。

钢铁用途较广,螺纹钢与建筑业更相关,热轧和冷轧价格与制造业更相关,当前进入钢材消费淡季,钢材价格开始下跌,库存开始累积,但由于前期去库存效果显著,预计库存对钢价的压制有限,钢价弱势可能盘整,受益于就地过年效应,走势强于往年春年。

铜和铝与三大投资和工业生产都密切关联,工业属性更强,受益于就地过年。当前铜铝等工业金属进入淡季,下游订单季节性走弱,很多下游企业20号就进入春节假期,疫情影响可能加剧工人提早返乡,但就地过年导致工业需求强于往年同期,且年后开工加快,铜铝价格仍有一定支撑,应强于往年同期。

2.5、哪些行业会从生产端获益?

基于生产端的利好,我们进一步从春节期间的用工人数和营收变化来判断哪些行业会受益于“就地过年”政策。传统春节下,用工人数缩减最明显的行业,将更加受益“就地过年”。我们计算各行业2000-2018 年历年春节2 月从业人数相较上年12 月的降幅均值,我们发现其他采矿业、其他制造业、开采业和非金属采选业降幅居前,可能受益最大。

图片

为更好考量就地过年影响,我们再从主营业务收入降幅和用工人数缩减两个维度考查,可将将41个行业分为四大类。第一象限春节期间从业人员和收入与双升,应是需求旺盛拉动就业,就地过节可能强化第一象限行业优势;第二象限行业用工减少而营收增加,说明营收更依赖需求,就地过年带来劳动力供应增加的利好不直接;第三象限用工和收入双降,需求和供给都有改善空间,理论上受益最大,弹性最大。

图片

第三象限行业只有3个,理论上提升空间大,特别是采掘服务和其他采掘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申万二级:其他采掘)和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业(申万二级:采掘服务)属于上游开采行业,将受益于就地过年带来的工业需求增加和劳动力供给增加,且工业生产旺盛利好开采行业,业务收入提升空间也较大,但需要说明的冬季室外工作环境恶劣,可能部分抵消就地过年带来利好。第三个行业是运输设备制造业(申万二级:船舶制造和运输设备),春节期间就地过年减少交通需求,该行业预计景气度较低,需求萎靡状态下,就地过年增加人员供给作用不大。

位于第一象限的行业有9个,就地过年影响整体依然会相对利好,9个行业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公用事业相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除了劳动力供给因素外,大概率还受益于天气原因,就地过年会带来居民用气用电和工业用电提升;对应申万二级行业为:电力、燃气、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和煤炭开采。

第二类,需求拉动为主的行业。下游消费的汽车和烟草制品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相对而言,上述行业由于人员供应增加,以及春节期间的景气度边际改善,行业收入有望在就地过年政策下进一步提高。对应申万二级行业为: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光学光电子、电子制造业和半导体等。

多数行业处于第二象限,第二象限行业用工减少而营收增加,说明营收更依赖需求,就地过年带来劳动力供应增加的利好不直接。根据前面分析,下游出口相关、中游工业需求相关和上游工业原材料需求较旺盛,就地过年或带来需求上升,该三个方向行业营收增加可能性更大。

3、对消费端的影响:实物消费仍强,服务消费受扰动

3.1、就地过年和疫情反复,分别影响多少消费?

去伪存真,厘清疫情反复和就地过年对消费的影响,我们认为需要先破除两个谬论。

谬论一:春节期间是消费高峰;

谬论二:疫情对春节期间消费造成较大冲击。

和其他月份相比,每年1~2月的日均社零处于中游水平,并没有春节效应引发的消费集聚的迹象。我们认为研究疫情防控和“就地过年”的影响,出发点首先是春节效应。春节期间,绝大多数劳动者进入休假状态,为了回家团聚,大量人口从大中城市回流到三四线城市及农村。为剔除每月天数不同带来的扰动,我们将近五年每月的社零数据除以当月天数,得到了每个月的日均社零。我们发现1~2月的日均社零和前后滚动12个月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也就是说,和其他月份相比,春节期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消费集聚或流失。

疫情对消费影响有限,主要集中在长途交通客运和旅游行业,市内消费活动基本无碍。交通运输部预计2021年春节期间旅客发送量将较2019年下降四成多,这导致对春节期间消费的悲观预期扩散。但我们认为疫情防控和就地过年对社零的拖累或远小于市场预期,盲目把这次疫情的影响和2020年比对并不可取。目前除了个别中高风险地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本地出行的限制措施。从城市出行强度来看,一线城市近期出行强度相比一月初有6%的下降,主要是受北京、上海疫情影响,而新一线城市近期仍然维持了和月初相近的出行强度。我们由此推测,全国范围来看的话,市内消费活动或基本不受疫情影响。

图片

图片

就地过年和疫情反复对国民消费来说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响。就地过年使得春节效应减弱,春节期间和平常月份的消费行为变得难以区分。而疫情反复主要通过社交隔离影响消费。但目前看,所冲击的区域仅仅是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疫情多发区,全国其他地区受影响甚微。

就地过年的影响在1~2月基本释放完毕,我们预计就地过年或拖累2021年1~2月社零0.36个百分点。我们通过前一年8~12月和当年3~7月的日均社零的均值来模拟全员就地过年时的社零水平。可以看到近三年,全员就地过年情形下对社零的拖累均值约为1.5个百分点。考虑到就地过年比例约为24%,对2021年1~2月社零的拖累约为0.36个百分点。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主要在1~2月,3月疫情或逐步退散,我们预计或将拖累2021年1~2月社零和一季度社零分别达0.36和0.3个百分点。在判断疫情对社零影响时,我们进行三种假设下的情形分析,在不同假设下分别对疫情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做出了预测。可以看到,最悲观假设下疫情对1~2月全国社零的拖累大约是3.4个百分点,乐观假设下约为0.12个百分点。中性假设下,疫情对2021年1~2月全国社零的拖累约为0.36个百分点。考虑3月疫情逐步退散,对社零的冲击降低一半至0.1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对一季度社零拖累大约是0.3个百分点。

此外,疫情和就地过年预计将共同冲击交运、旅游行业,交运、旅游等服务业对2021年一季度GDP的拖累约为0.45个百分点左右。2020年一季度交运仓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占GDP比重从往年的6%~7%下探至5.2%,服务业负增长对GDP当季GDP的拖累幅度约为1.8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二次疫情爆发对服务业的冲击相对有限,除餐饮(已计入社零)外的交运、旅游等服务业对2021年一季度GDP的拖累程度大致为2020年的1/4左右,即0.45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就地过年和疫情反复对2021年一季度GDP的拖累约为0.59个百分点。就地过年只影响1~2月社零,如果将整个冲击分配到整个一季度,对社零的影响约为0.24个百分点。将就地过年和疫情反复的影响加总,合计对2021年一季度社零的冲击约为0.54个百分点,对应到GDP的拖累约为0.14个百分点吗。再加上交运、旅游等服务业的拖累约为0.45个百分点,最终对一季度GDP的拖累约为0.59个百分点。

3.2、消费行业:线下服务业受损,线上实物和娱乐消费动能强劲

预计春节期间发送旅客量较2019年下降4成以上,当前旅客发送量不足往年同期的50%,其中民航相对较好,公路降幅最大。目前疫情对交通业的影响已有所显现,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0年1月22日全国共发送旅客1902.2万人次,比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57.9%和54.5%。由于民航的人员流动较小且乘坐时间较短,受疫情影响程度小,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48.9%和48.6%。而公路交通受影响较为严重,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60.1%和54.7%。

旅游、餐饮业受冲击或将远小于去年,中高端连锁品牌餐饮和城市近郊度假游或边际受益。旅游、餐饮业是受疫情防控影响的“重灾区”: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业几乎全面关停,参考2019年收入情况,旅游业损失或达5000亿元;根据艾媒咨询,春节期间酒店入住率也下跌至20%以下的水平;2020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3.1%。目前来看,本次疫情虽然在多个省市出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北方地区,南方只有个别省市零星病例。我们认为在防控趋严的形式下,并不会出现去年全面爆发的情况。因此我们预计2021年疫情反复对旅游、餐饮业的影响将远小于去年,相关行业与去年同期相比或将有大幅增长。此外,由于出省受到限制,中高端连锁品牌餐饮和城市近郊度假游或成为很多“就地过年”群众的选择。

观影等线下娱乐活动或受抑制,但票房下滑幅度或相对有限。2020年疫情对国内电影市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影院全面关闭178天,7月才开始陆续开放。目前来看,虽然疫情反复引发的社交隔离势必对疫情发生地的票房产生冲击,并导致其他地区群众对观影产生一定的防范心理,但我们认为影响幅度或相对有限,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1)电影市场在2021年初已基本恢复元气,2021年元旦档票房达到12.9亿元,创历史新高;2)除了少数中高风险地区,并未对影院等娱乐场所进行集中关停,绝大部分影院仍可正常运营;3)“就地过年”使得驻留城市的人群数量较往年增加,潜在观影人群规模扩大。

图片

图片

受疫情影响,线上购物和配送将迎来意外利好,食品类售卖或最为受益。2020年国内消费受疫情严重拖累,全年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同比减少了3.9%,但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反而增加了14.8%。两者的累计同比增速差值在2019年始终保持在10~15个百分点的区间,但是疫情爆发后迅速拉大到20个百分点以上。我们预计这种“线下冷,线上热”的情况在本次疫情扰动期间或将延续,而具体品类上看,食品类线上售卖或最为受益。和吃相关的网上商品零售额在疫情爆发后迅速进入高增长通道,2020年实现了30%以上的同比增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居家生活对其他类型消费需求或有明显抑制,但食品类消费需求受影响较小。

“宅经济”有望再现热潮,线上视频、手游类应用或迎来下载高峰。受疫情影响,居家隔离环境使得公众线上娱乐消费需求增强。疫情期间,短视频应用快手和抖音最高分别冲上过iphone下载量排名的第1和第4位。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两款手游排名同样收益疫情有明显的抬升,而欢乐斗地主作为一款日常排名在100开外的app,由于其特别迎合中国春节合家娱乐需求,最高单日排名也一度达到了19名。此外,受益于居家期间碎片娱乐时间的完整化,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软件的下载量和会员数均有相当幅度的提升。更进一步,考虑到“就地过年”造成物理上的割裂,更多人需要通过网络世界进行娱乐和排遣,“宅经济”的热度或更胜于去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食品类消费或受影响最大,跨省城乡纽带的割裂带来的社会问题或值得关注。本次冬春季疫情防控,农村是重点防范区域,国家卫健委2021年1月19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劝导农民群众不串门、不聚集、少外出,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我们认为在农村宴席基本停摆的情况,农村在春节期间的食品类消费将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大量外出农民工无法顺利返乡,也会降低农村消费。而农民工无法返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可能需要和其他亲属或自己单独过年,对这些留守人群的生活需要基层政府给予格外的关注关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国泰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