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资本熊伟铭:大科创与时光机

2021-05-13
本次大会中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做了“大科创与时光机”主题演讲。

2021年5月8日,由青岛人民是政府主办,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为指导单位的2021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在青岛海天金融中心酒店正式闭幕。本次大会中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做了“大科创与时光机”主题演讲。熊伟铭认为:大家经常说中国做不了半导体,主要在于中国需要的是一些时间。如果你把中国想成一个公司的话,中国就是一个创业公司,其自身的资源非常有限。

幻灯片1.jpg

熊伟铭分享了关于赛道与投资的四个精彩观点:

一、从国家战略上来讲,卡脖子的核心行业,必须自己做,而且我们只有自己做一条路。

二、再给中国科技行业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时间,可能就能够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高度。但赶超美国我觉得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美国毕竟积累了太长的时间。

三、作为机构投资人或者创业者,我们相信科技总会把世界拉平的,虽然政治问题我们没法解决,但在供应方面,可以通过科技之力、产品之力、工业之力、工程之力,能够解决全球对任何产品的供给问题。

四、50年代开始中国的航天技术上并不落后,但一直是体制内发展的角度,我们不需要在体系外发展航天科技。但是从美国有了商业化航天公司后,我国也w需要考虑要不要让更多市场化企业发展起来。

熊伟铭1.jpg

熊伟铭讲内容如下:(精简版)

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今天我的分享主题是大科创与时光机。2018年?整个市场都在讨论我们现在处在的特别时刻,包括我们跟美国的关系,跟硅谷的关系,全世界在整个供应链里面的关系,今天我们处在的时刻是非常不容易的。副标题是斯普特尼克时刻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启发,如果大家看历史的话,从50年代末到如今的科技大潮,其实很大原因在于当时苏联发射了一颗斯普特尼克卫星,由于那颗卫星开始,美国开始警醒并追赶俄罗斯的航空科技,直到今天包括后来一系列的美国硅谷的产生,其实都是和当时1957年10月的时间点是非常吻合的。

那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我在华创资本,我们的工作是希望能够成就中国科技创业者,创造伟大的企业,这是我们的使命。每家VC都是一个创业公司,每家的使命都不太一样,大家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寻找自己价值发现和价值贡献的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科技。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时间

1957年10月4号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颗卫星之后,斯普特尼克变成了惊醒美国科技界的一个导火索。大家经常说硅谷、NASA,是因为有1957年苏联的卫星一号,1989年出现了NASA。其实整个科技的发展,需要你有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苏联当时在太空科技方面的领先,其实美国也不会有今天看上去非常领先的、红火了五六十年的科技创新的整个浪潮,从早期的半导体到现在的互联网、太空科技,其实美国或者是硅谷仍然处在一个非常领先的位置。

DARPA是在1957年10月4号苏联发生卫星之后,半年之后就成立了这家公司,不叫公司,应该是美国的先进科技研究院的进化,直到今天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都是在美国的军工行业,不只是军工行业,在前沿科技领域都是一个灯塔级的存在,我们今天所用到的很多科技,比如说军民融合,其实它的任务真不是军民融合,它的任务就是军工,就是为了国家安防,就是为了国家安全。包括1969年10月份开始用的互联网,最早期就是美国军方的应用。美国也是在用举国之力发展天空卫星、载人飞船,还是探月、量子通讯,美国早期重大科技创新的时候也是政府在引导的,不仅是成立NASA、DARPA,还有很多实际的投资措施。

我经常会提到这部电影,这是1985、1986年的电影,叫《回到未来》,这个电影非常好看。今天我们所处的科创时代,其实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我们所着力发展的半导体工业,美国5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80年代初,美国都在发展半导体,中间经历了一波日本反超,但通过广场协定、日元升值,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段,美国对日本半导体的扼杀应该是一个警钟。所以从国家战略上来讲,卡脖子的核心行业,必须自己做,而且我们只有自己做一条路。

从乐观主义的角度考虑,大家经常说中国做不了半导体,前两天IBM说做了两纳米的设施,在我看来中国也可能需要稍微一些时间,但是如果你把中国想成一个公司的话,中国是一个创业公司的话,其实主要是因为资源非常有限。

我们在50年代选择了航天科技,对整个火箭、两弹一星的计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50年代苏联搞的斯普特尼克一号,我们的两弹一星在60年代初就成功了,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们都在搞航天科技,中国的航天科技今天是一点不落后的,而且没有卡脖子的现象,在航天领域完全不输给发达国家。

重建供应链体系

回到历史性的投资机遇,我们硅谷、纽约的同行们,他们必须去发现未来和创造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其实在补课,我们在补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已经完成的半导体工业和产业链的布局,这件事情我们原来没有做,原来我们更相信世界是平的。但今天我们不那么确定了,我们需要重建自己的供应链,在半导体领域里面,以国家牵头之力,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投资。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是国字头VC,也不是国家的科研经费,所以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在商业上推动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看下一代产品的机会。国产创新、国产替代是其中的之一,但并不能作为整个投资的唯一主题。政治环境多变,我们很难确定未来,在下一个策略周期里是否会出现中美重新和好,硅谷大规模拥抱中国供应链的可能。我们今天所说的国产替代,到底国产替代合适用什么样的估值,什么样的投资动力去看待这些投资机会,值得所有同行们去考虑和讨论的?

风险中的机遇

说到半导体,半导体是一个老行业,数据库也是老行业,都是六七十年代开始的业务。在中国投资这些业务时,要看在美国曾经发生了什么,或者美国之后还有还有市场发展过类似的业务吗?我们现在所处的科技投资里的地缘政治因素是少有的复杂,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寻找的投资机会要尽可能避开地缘政治的风险,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从今天的投资环境来看,我们是互联网成长出来的一代。最早期时,我们是跟着美国人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的,但是2015、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爆发之后,中国互联网创业者集体上岸了,硅谷的同志们开始问头条是什么?快手是怎么回事?直播到底是怎么回事?电商是怎么回事?今天如果看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我们今天消费市场的总和,因为人口基数在这里,已经不比美国低了,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再往下像我说的过河之后怎么办?是不是还要翻山?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跟美国的消费行业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美国高铁的速度远远不如中国的速度,科技大基建的溢出效应非常明显,拉动了很多的投资,所以我们觉得从消费角度讲已经到达了顶峰。

中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变成了一个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再给中国科技行业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可能就能够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能够达到一个新高度,赶超美国我觉得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美国毕竟积累了太长的时间。我觉得中国的好处一方面是在消费市场上人够多,在工业布局上我们是少有的全工业全产业链的市场,这一点是极为难得的,中国自己是个小宇宙,所以中国科技的发展是非常非常有信心的。

同时生命科学面临的机会是,这个领域里面大家看到的很多基础研究都是中国人在做,我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在理科和工程上的投入,使得中国人在这些计算相关的,或者科学相关的领域里面做得很好,我们基础的科学素质是极高的,我也非常看好生命科学在整个市场里面的发展机会。

科学驱动机会

未来,我们面临的会是一些中国独特的投资机会。在投互联网的时候,审美已经基本趋同了。创始人的经历,他是不是敢打敢拼,甚至他是不是一个愿赌服输的性格,这都会影响一个公司的成败。

而科学驱动的投资机会和互联网审美是非常非常不同的。我们总结了一下,它是科学驱动,你必须要做得出。从这个角度说,当我们看科技行业的话,一方面我们要求在科学方面它应该是全球顶级的,不能只是北京顶级或者某个区里面顶级,你在跟全球的科技竞争对手来竞争,所以我们非常要求它是全球性的。二是它一定要面向未来,它不能只是国产替代,不能只是在今天这个政治环境下能存活,过两天政治局势一变它就没有基础了,这是不行的,一定是下一代的产品,一定是全球买单的产品。

作为机构投资人或者创业者,我们相信科技总会把世界拉平的,今天大家说还有很多人在挨饿,这其实是一个政治的问题,政治问题我们没法解决,但在供应方面,通过科技之力、产品之力、工业之力、工程之力,我们能够解决全球对任何产品的供给问题。

商业化转变

上一代的教授创业、老师创业,因为老师手里没有技术,在院校里面研究了十年二十年,但不见得懂商业,我们遇到的很多老师、教授,在商业上不是那么熟练。如果要变成一个长治久安的公司,一定要学会在市场上生存。科学驱动的创业公司,首先的要求是变成商业驱动的公司,包括团队上的变化、股份的安排,整个打法的变化,包括整个节奏还要快,你不能再花十年的时间,要把十年压缩成一年,在这种机会下,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十倍回报的科技驱动投资机会。

在AI领域里面,我们看到有新的机会,因为AI所造成的数据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这里面我们投资了混合型数据库,最近发展得非常非常不错,全球只有两家公司能做,像TigerGraph。在硬件底层我们看到了很多变化,就像英伟达,当时很难想到英伟达能超过英特尔,但是这里面仍然有提升空间。在新的架构上,创业公司还是有机可乘,所以我们投资了ScaleFlux。

刚才提到了AI,AI已经无所不在了,所有行业都在用AI,不只是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的影响可能要远远大于互联网。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创新驱动力有点像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时代,第二次是电力时代,人工智能可以类比成电力时代,因为它是人人皆可用的整个计算能力的提升,所以人工智能对世界的影响应该是十倍或者百倍于互联网的影响。

举几个例子,未来的自动驾驶,车是一个驾驶单位,你不再需要驾驶员。大家的共识是2024年可能会是自动驾驶全面落地的一年,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自动驾驶在未来两三年能发展成什么样子。

AR我们也说了很长的时间,这几年像nreal,有非常好的供应链伙伴在跟它们合作。飞行器领域,我们有大疆这样的公司,在AR领域有可能出现的公司,出现第一个新品类的新型消费电子产品。(???)

航天,50年代开始中国的航天技术上并不落后,但一直是体制内发展的角度,我们不需要在体系外发展航天科技。但是从美国有了商业化航天公司后,我们国家考虑要不要让更多市场化企业发展起来。蓝箭,如果它发射成功的话,它将是中国第一款液氧甲烷的发动机。不仅有科技创新,还有应用领域的创新,我觉得我们在航天领域会迎头赶上。

回到我们整个的主题,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个人估计有20到30年时间,能够把整个大科创的行业,从半导体到生物医药,到航天科技,我们重新再做一遍,我也期待和今天在座的各位共同开拓这个市场机会。

谢谢大家给我的时间,谢谢!

熊伟铭2.jpg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