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主华为

2021-05-26
华为在汽车议题上略显分裂:一边反复强调自己不造车,一边频频与车企宣布合作消息。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放大灯(ID: guokr233),作者大绵羊,编辑陈闷雷、普通酱,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年4月底之前,你大概率没听说过“赛力斯”这个汽车品牌;简单地说,这个假洋鬼子品牌,源于成立33年的造车“老势力”小康股份的出海镀金项目,但位于硅谷的办公室早已夭折。

4月29日,在特斯拉车主站上车顶的同一天,华为把一款名不见经传的新能源车——赛力斯SF5,摆上展台。

荒诞的是,SF5根本不配称作一款新车。2018年3月,SF5在美国发布并接受预定,然后就没有了下文;2020年,小康辗转把“美国血统”的SF5带回国内,改名“金康赛力斯”再次上市,全年销量不过1051辆[1]。

华为上线,鸡犬升天。车展带货以后,进入华为手机展厅销售的SF5,两天收获3000个订单,一周后超过6000,如今订单已然破万,排期已经排到8月份[2]。

根据华为的描述,SF5搭载华为DriveONE电驱动系统、华为HiCar智能车机和华为SOUND音频技术。作为一款早已定型的新能源车,华为智选版SF5怎么突然就厉害了起来?

换言之,在观众们指责新能源车只关注软件智能、不重视车辆的驾驶本质的时候,有这样一家公司,丝毫不谈造车经验、技术能力,仅仅依靠两声吆喝和原本不用来卖车的跨界销售渠道,就成了订单破万的超级玩家。

暴涨的除了销量,还有小康股份的股价。今年四月以来,小康股份从22元涨到最高69元。

图片

小康股份股价 | 来源:东方财富网

带出一款爆品,顺带拉升股价,既然本已神乎其技的华为成了“点金手”,那运气就不能让小康独占。

谁不蹭华为,股民跟谁急

华为在汽车议题上略显分裂:一边反复强调自己不造车,一边频频与车企宣布合作消息。

截至目前,除了小康外,与华为达成合作关系的车企,还有比亚迪、奇瑞、广汽、北汽和长安等,它们都是国产品牌:

  • 2019年3月25日,华为与比亚迪签约,将在汽车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领域进行合作[3];

  • 2020年12月15日,华为与奇瑞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智能汽车[4];

  • 2021年3月10日,华为宣布与广汽集团旗下广汽埃安联合,开发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5];

  • 2021年4月19日,同样在上海车展上,北汽蓝谷推出与华为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现已开始预定;2021年5月20日,长安未来宣布更名“阿维塔科技”,与华为和宁德时代一起,推出高端智能电动汽车[6];

在合作新车在上市前,华为的光环就已使某些车企尝到了甜头。2021年4月16日,华为自动驾驶技术亮相,北汽蓝谷、长安汽车应声涨停,广汽集团收涨6.57%[7]。

“点金手”不光能点化车企,也能带着AIoT行业螺旋飞升。

2021年3月30日,有媒体报导一家研发智能床的上市公司麒盛科技宣布进入华为生态圈[8],麒盛科技股价当日涨3.35%,并于次日涨停;5月21日,麒盛科技在论坛就此事再次回复股民,当即把股价拉升近3%。

就提振股价效果而言,华为概念带来的惊喜与颤抖,让奥运都变得索然无味。3月12日,麒盛曾宣布,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智能床供应商,但股价涨幅只有0.19%,甚至在下一个交易日还跌了1.94%。

没了华为元素,不配称利好。

而在游戏行业,华为在2021年5月17日与中手游在游戏业务上达成合作,将为后者提供华为云服务,并探索云游戏和VR游戏的应用场景,中手游次日也涨逾5%[9]。

现在的华为,已经成了一个“香饽饽”,各行各业的公司都抢着合作。互联网公司360、增强现实公司亮风台、环境科技公司盈峰环境都曾官宣与华为达成合作。

截至5月24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和上交所“上证e互动”平台,以华为关键词的信息,分别有3032条和670条消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焦虑的股民在询问“公司是否与华为有合作”……甚至连造易拉罐的包材公司昇兴股份,也难逃一问。

图片

注:昇兴股份主营业务为生产易拉罐、金属制品涂印加工等;图源 | 互动易

还有比“华为”更完美的概念吗?

无论造车还是造床垫,“华为概念股”都像是合作方讲给资本市场的故事。

以北汽蓝谷为例,在今年4月12日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已经与包括北汽在内的三家车企合作,将推出三个品牌的智能汽车。北汽蓝谷接下来8个交易日收获三个涨停,期间累涨超过50%。

但是从下图的日线可以看到,北汽蓝谷的股价走势谈不上健康。四月份受消息刺激开始上涨,在收获三个涨停后,公司股价就陷入了极其剧烈的波动。这意味着,股票交易被市场情绪主导,和公司基本面关系不大,是非常标准的投机。

北汽蓝谷股价 | 来源:东方财富网

然而过程虽曲折,结果却很“积极”。从4月1日开始至5月20日高点,北汽蓝谷期间股价涨幅高达127%。公司市值翻了一倍多,全靠一条与华为合作的消息。如此“市值管理”可真是太爽了,难怪人人想蹭“华为”。

当然,被华为一份“不造车”的声明直接砸出个跌停,那就是后话了——反正被套的又不是这些公司。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2018年至今,国内消费者对华为的拥护到达了顶峰,媒体和学者也为华为频频发声——

央视网证券频道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钮文新曾在《中国经济周刊》发文称,华为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给华为站台义不容辞”[10]。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也曾表示,华为是中国的品牌和民族的骄傲[11]。

尽管任正非也曾在采访时表示,华为与爱国没有必然联系[12]。但美国的“实体清单”让华为在国内有了“路人缘”,2019年手机销量超过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到2020年4月,华为以21.4%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13]。

无论从合作方、消费者还是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华为具备从上而下的“政治正确”,从下而上的深厚群众基础,是无可挑剔的“完美选择”——如果你合作了股价和业绩还没涨,那是你能力不行;如果你买了合作产品坏掉了,那是你用法不对;如果你买了相关股票被套,呃,没被点金手垂青,那是你运气不好。

不过,因被制裁而获得更多民间和舆论支持,多卖货,多合作,华为强势与光环笼罩的背后是更多不得已。

点金手,不好当

华为近期频繁跨界合作,是外界重压之下的被动求变之举。

在剥离荣耀手机的业务后,华为手机销量大幅下滑,其业务重心也逐渐转至云业务、智能汽车和AIoT。在智能汽车业务上,华为的目标是“帮助企业造好车”[14],而在AIoT业务上,华为则要“携手伙伴万物互联”[15]。这也意味着除了云业务外,华为另外两项业务都要与大量企业合作。

另一方面,线下渠道商对华为业务扩张提出了更多要求。既然手机没货,华为总需要让经销商有货可卖、养家糊口,而汽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根据腾讯深网报道[16],超过200平米的华为门店就能申请卖车,每台车会给门店产生1.9万元收入,而前期的门店改造和购买样车试驾车等,则需要经销商投入超过80万元。

随着更多合作的推进,点金手效应越来越被合作方当成营销噱头。

比如,不少车企都在“华为合作”的话题上混淆概念,迫使华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不造车”。事实上,华为只为车企提供了解决方案,并非汽车的制造商,那些使用了华为技术的汽车,就好比用了安卓系统的手机。

经济观察网评论指出,汽车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得看车企自己的实力[17]:“对汽车而言,软件层面的改变,最终是锦上添花的功能增加,而不是对产品本身的提升。”赛力斯曾多次换马甲,本质上也是因为技术实力不足,消费者接受度有限。如果这次产品依旧不过关,那即便有华为背书,也难免沦为营销噱头。

频繁的合作也会透支品牌。或许正是觉察了其中风险,5月24日,华为再发声明,重申不造车、不入股。随后,“华为汽车概念股”们又应声下跌,截止当日收盘,长安汽车与北汽蓝谷跌停,小康股份跌6.02%,广汽集团跌4.32%[18]。

这还不算完。

5月25日,在大盘“打了鸡血”,三大指数全面反弹的情况下,北汽蓝谷继续收跌4.82%,长安汽车收跌4.44%。这可谓是给追高买入的股民埋了个瓷实,甚至有点儿像“杀猪盘”。足见此前的上涨究竟是真看到了公司价值,还是游资跟风炒概念。

既然合作方有意无意地营造幻象,散户游资竞相追涨,就别怪现实一棒子把它们打回原形。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