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商业太空时代,旅行只是一个开始

2021-07-20
一旦有公司能实现商业太空旅行、制造或者采矿,资金就会开始流入。”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锐问Record(ID:tigerrecord),作者:Alex,图源:图虫。

痴迷太空的投资界富商丹尼斯·蒂托(Dennis Tito)拿投资风控的算法,测算宇宙飞船的轨道。他1972年成立私人航天航空Wilshire Associates,2001年实现第一次太空旅行,花近2000万美元去太空待了近8天,绕地球转了128圈。

二十年后,太空又迎来了一批美国富商。他们也各自创办了私人航天航空公司。一场仍在持续的地球疫病中,太空竞赛在商业公司间展开。

上周末(7月11日),维珍银河成功将70岁的老板布兰森成功送去太空边缘,度了个假。SpaceX负责人马斯克也动了心,打算找维珍银河买张船票。9天后,电商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也要去太空转一转,他同时是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创始人。

太空旅行只是个起点,欢迎来到商业太空时代。

亿万富豪们的太空竞赛,SpaceX暂时领先

“这真不是一场比赛。”维珍银河创始人布兰森在7月11日的发布会上说,“我们希望杰夫一切顺利。”但两天前,杰夫已经在舆论阵地Twitter上开炮,你家的SpaceShipTwo是高空飞机,自家蓝色起源的飞行器新牧羊人号(New Shepard)才是火箭,能飞得更快、更高。

距地面20到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亚轨道飞行像是坐一次巨型过山车,人接着会自由漂浮,欣赏窗外壮美的整颗地球。从乘客体验来讲,更快、更高意义并不大。

对太空旅行生意来说,关键是吸引足够多的有钱人来体验,覆盖飞行器研发制造维护和飞行的成本,继而盈利。维珍银河宣称,已有600人预订了每张 20万至 25万美元的票,预订再度开放,还会增加400人,到时票会涨至30万到40万美元一张。

维珍银河、蓝色起源和Space X,从愿景来看,三家公司里,维珍银河的确是唯一家专注太空旅行,想把发射场地打造成迪士尼主题乐园的。

未来,布兰森的另一家公司维珍航空可以复用其高空飞机,实现超音速飞行。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无疑很酷。可随着远程办公逐渐普及,即使对价格不敏感的高管,也没意愿为更快的超音速飞行多付钱。

对航空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数据显示,1968 年至 2014 年间,飞机速度并没有变得更快,燃料消耗却下降了 45%。

把老板成功送上天后,7月12日,美股开盘,维珍银河股价也做了次过山车。作为第一个将游客送进太空的公司,盘前,其股价大涨超15%。而增发最多5亿元新股的消息,又令其股价暴跌17.3%。

比增发消息更令人担忧的是,太空旅行是门高风险生意,毁掉它很可能只需要一次致命事故。新一轮太空竞赛中可能还真不包括维珍银河。蓝色起源也只拿太空旅行当做飞往月球,甚至其他行星的垫脚石,包括一场盛大的营销。

它和SpaceX的主营业务目前是向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提供轨道航天运输服务。

同样是在亚轨道,这些公司帮NASA发射并维护成群的卫星。蓝色起源CEO鲍勃·史密斯认为,“物理学原理没有变。如果你想在世界各地传输数据,就需要大量的卫星。对数据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永无止境。”

贝索斯2017年从霍尼韦尔航空航天公司挖来了史密斯。后者又倾向于从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类传统公司招人,在蓝色起源建立了一种谨慎的文化。而马斯克将SpaceX打造成了一家宇宙冒险公司,像好莱坞电影里的孤胆英雄,非去火星不可。

蓝色起源曾比SpaceX早1个月实现火箭垂直着陆回收。这也是它与SpaceX口水战的开端。贝索斯后来骄傲地欢迎马斯克加入火箭回收俱乐部。可马斯克压根瞧不上,SpaceX想要飞得更高。

后续与SpaceX的竞争中,谨慎的企业文化让蓝色起源逐渐落后。换了新CEO后,蓝色起源也就飞过十几次新牧羊人号,过几天它也要载着老板去亚轨道旅行。轨道级火箭NewGlenn试飞要推迟到今年更晚或者明年。

但自那以后,SpaceX 已经向亚轨道发射了100枚火箭、超过1500颗卫星以及几名NASA宇航员。猎鹰 9 号火箭(Falcon9)现在是发射商业卫星的主力军。Crew Dragon 太空舱帮NASA把第三批宇航员送到空间站后,说是也要用作太空旅行。

过去三年,史密斯曾担心政府订单会影响蓝色起源选择技术路线。这个说法能掩饰被政府拒之门外的尴尬。最近一次,NASA重返月球计划需要设计新的着陆器,蓝色起源在最后竞标阶段又输给了SpaceX。这是一份价值29亿美元的政府订单。

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LA)由洛克希德·马丁与波音合资,是蓝色起源和SpaceX的老牌竞争对手,热衷强调,“太空运输这门生意,不是省钱省时就行,稳定安全压到一切。”可随着美国重返月球的愿望迫切,可预算又有限,SpaceX的策略起效了。

除了去月球、去火星,随着火箭回收技术日益成熟,马斯克还有个听上不可能的目标,“发射火箭要像每天航班一样繁忙,每趟亚轨道运输成本能压缩到100美元/磅。”现在这一成本平均为2500美元/磅。

和在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等行业的进步类似,在航天工业里,技术和制造创新结合,正在降低使用成本,接着带来市场增长。

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航天工业产生收入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差不多是韩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全球目前只有18个经济体能达到这一收入水平。

宇宙赌局里,投资人在想啥?

Space X 首席执行官GwynneShotwell曾说过,“就算不挣钱,也要去火星,这一直是马斯克的愿望,因此才有了这家公司。而就像17世纪的东印度贸易公司,如果你先占到位置,钱自然会来。如果你继续探索,将会找到生意和财富。”

和SpaceX、蓝色起源、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这些名声响亮的航天航空公司一起,创业公司也正在加入这场新世纪的太空淘金热。

自 2000 年以来,太空初创公司已获得约 84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 90% 来自过去五年。私人投资已上升至年均 20 亿美元,占总投资的 15%,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

起初,太空基建是一个热门投资领域,包括建造和运营太空基础设施,比如房子、实验室和工厂。无论是航空器还是定居点也都需要维护和修理,满足工作和生活在太空的需要,让人类在恶劣环境中尽量过得舒适。

总部位于纽约的 AI SpaceFactory ,计划用月球和火星上发现的材料,建造了一个 45 英尺高的蛋形结构,可以住四个人。另一家创业公司Oxeon Energy则在研究将月冰转化为可呼吸的氧气和火箭燃料。

利用太空的真空和失重来制造东西,或者直接开采贵金属或者稀有元素,是人类的另一个太空梦想。由于成本过于高昂,目前没有一家商业公司成功。可一旦人类成功生活在太空中,供应成本迅速降低,他们对建筑原材料、金属和水的太空采矿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再度给了创业公司们机会,但又充满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曾在2019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时间表:到 2024 年让宇航员登上月球,到 2028 年让人能住在那里。去年,NASA因此多了16亿美元的预算。而拜登政府有可能让太空竞赛慢下来。

太空经济的边界目前来自监管。

政策制定者正在考虑,让一部分人先去太空旅行,甚至生活。一旦放开,政府首先面临阐明太空资源的产权,比如,火星上的水,轨道位置(即太空中的停车位)归谁所有。

去年,美国主导的九个国家签署了阿尔忒弥斯协议,不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它们约定在月球、火星和其他小行星可持续发展,但还没提怎么公平分配资源。

大卫·考恩 (David Cowan)是风险投资公司Bessemer的合伙人。他也认为,利用月球作为发射台,来开采小行星可能是有利可图的,但在太空中收集资源的权利还不确定,因此无法投资。

最重要的是,如果月球是你唯一要去的地方,那它就不会是太空殖民的好去处。工程分析公司 Bryce Space & Technology 2019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如今大部分资金已跳过专注于月球的初创公司,转向了已知利润丰厚的行业,例如卫星通信、数据分析等。

就像蓝色起源CEO史密斯说的,放卫星的确是这门生意里最稳当的。自动驾驶汽车、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视频对带宽的需求都在增加。而可重复发射的火箭,工业化批量生产卫星,正在迅速降低卫星宽带的基础建设成本。

二十年后,无线数据的每兆字节成本将不到今天的 1%。太空经济里,对商业公司来说,这是最近也是最现实的机会。可这一细分市场里已经挤满了NASA的传统供应商和SpaceX、蓝色起源这样的新贵。

除了维珍银河,SpaceX和蓝色起源都还没上市。如果你也想投资太空,公开的机会来自航天工业的核心供应商,比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或者诺斯罗普格鲁曼。另一类投资机会是太空主题的基金。

今年早些时候,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木头姐(Catherine Wood)的新基金——方舟太空探索 ETF ( ARKX )备受关注。可过去两个月它遭遇了资金外流。

彭博分析师估计,一是涨幅没能跑赢大盘,5月下旬减持维珍银河还错过68%的涨幅。太空主题很酷,但电动汽车、云计算更实在。和风险投资人一样,二级市场投资人也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不过,资产管理公司Moors & Cabot 董事经理 James Pillow认为,“一旦有公司能实现商业太空旅行、制造或者采矿,资金就会开始流入。”

参考:

Space 2.0: How Private Spaceflight, a Resurgent NASA, and International Partners are Creating a New Space Age ,Rod Pyle

Space:Investing in Final Frontier,Mogan Stanley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