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字节:在「硬科技」赛道开始军备竞赛

2021-08-26
做硬科技不能浅尝辄止。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专栏A轮财经,作者:脱落酸,图源:图虫。

秒单抢红包没有人不会,但要说背后的云支持系统,想必大多数人都是一脸懵。

就譬如国内购物节年年创纪录的成交量,阿里京东的后台要是没有一定的云实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支撑全球数以亿计消费者的访问与交易量的。

云计算到底有多重要?全球都在从工业化向数字化加速转型,特别是疫情后政企上云引爆千亿富矿的当下,云计算之于巨头们的意义不仅关乎选择更关系生存。

当然不止提供海量数据计算以及存储所需资源的云,还有挖掘并分析数据的人工智能,更有支撑云服务器和计算机正常运作的芯片等,这些硬科技组成了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主引擎和发动机,企业但凡有点实力都会选择入局,于是我们不难看到,在硬科技赛道,处处都有腾讯阿里字节竭尽全力跑马圈地的身影。

01对内调整,阿里腾讯架构业务大升级,字节toB再加码

字节用算法对抗云内卷,腾讯阿里相继公布组织升级和管理层变动深耕政企市场,闲暇之余,巨头们仍不忘跟进大火的碳中和……

以上种种布局似乎都倾向证明一个结论:过去五年看消费股,以后十年看科技股,而未来只属于硬科技。

腾讯阿里字节根据硬科技的方向,纷纷进行对内调整。

  • 产业互联网时代,腾讯从拥抱到深耕

具体表现为:打造最懂行业的作战部队、推动数字化下沉、以及加强业务协同,提升运营效率。显然,升级后的这些战略布局都将成为腾讯攻坚To B业务的桥头堡。

但问题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仅靠自身就深入到每一个行业,于是生态力量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腾讯云已与9000余家合作伙伴携手,共同为20多个行业提供了超过300个解决方案。

930变革后,从数据湖策略到整合自身分布式数据库TDSQL品牌再到云原生方案,从Robotics X实验室到星星海实验室,腾讯云的技术To B策略已然从对内自研转向为更专业本地化的对外服务。越来越闭环的B端解决方案能力让腾讯To B业务的增长后劲十足。

  • 云钉一体,成为阿里云告别亏损后的关键点

从单一的IaaS基础设施向上生长,阿里通过云钉一体打造SaaS生态,走顺了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整体数字化方案的路子。

上连应用,下连云的基础设施升级版钉钉,不但通过宜搭、氚云、简道云等低代码工具,让非专业人士跟IT人员同样也能进行数字化工作,还通过连接器功能完成企业数据的跨应用流通,解决了数据孤岛难题。

这绝对算得上阿里云公布做强生态战略一年后,朝着更深层次、多元性方向演进的表现,而将云钉一体作为核心战略,也同样释放出阿里云重点布局政企市场的新信号。

  • 对标阿里腾讯,新面孔火山引擎To B之路注定不平坦

云服务已然成为各大巨头To B领域的必争之地,相比之下,字节入局时间虽慢了,但大跃进的种种动作也足以让人头疼。

自2016年推出办公写作工具飞书起,字节一直发力B端业务,去年上线企业服务品牌火山引擎,而今又被爆出全面进军云计算 IaaS 服务的消息。

飞书探路,火山引擎深入,字节云对外公开推荐算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机密技术的行为背后是坚定的成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之外中国第四朵云的决心。云计算径直驶入深水区,字节下一步或将把旗下的抖音、头条、西瓜等产品将逐步迁移至自己的云服务上。

尽管官方回复否认了近期推出公有云产品的传闻,但无论如何凭借火山引擎高效分发与信息匹配优势,字节技术 to B 市场基础设施层的升级几乎成为必然。

02对外投资,巨头围猎人工智能芯片,再不入局就落伍了

如果把云计算比作一辆汽车,那么乘客们更关注的问题不再是车速快不快,而应该是车技稳不稳。前者主要看服务器,后者主要拼芯片和操作系统。

研发一款算力高的AI芯片能最大程度的提升互联网公司的云服务器性能,保证网络畅通,所以说,没有一家云计算厂商不想自己研究AI芯片。

像阿里早就有了进军芯片行业的战略布局,2017年10月成立达摩院的研究领域就包括芯片技术。特别是中兴芯片事件发生后,阿里达摩院开始加速研发一款神经处理芯片Ali-NPU,5个月后还成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从一行代码没写到通过检测验证再到正式亮相,不过一年半的时间,平头哥就搞定了第一款 AI 芯片含光 800。这个进展速度比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大厂还快,但即便是这样从总体看国内的半导体发展还是滞后了。

当然造芯本是一场持久战,刚起步就想从零开始搞研究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为了弥补劣势,巨头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投资。

不管是阿里全资收购中天微,入股恒玄科技,还是投资紫光股份,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拿下集成电路产业。

与阿里的高调入局不同,低调的腾讯更喜欢跟自己暗暗较劲。不过也没有闲着,从2018 年 5 月起,腾讯连续四年都跟投了四轮燧原科技。燧原科技,一家AI芯片创企,从2019年至今,燧原科技先后发布了云燧T10、T11、云燧i10和邃思2.0四款芯片。

星星之火可以燧原更能燎原,凭借多年的积累沉淀,腾讯今年3月还成立了深圳宝安湾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做起了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研发。

眼看阿里腾讯在造芯越走越远,新入局的字节也跃跃欲试踏上了芯片和汽车赛道。

几乎是跑步入场。2021年3月,字节被曝自研AI云端芯片和Arm服务器芯片,出资超2500万美元联合领投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

4月,字节跳动关联公司投资成立重庆万象优车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含二手车经纪等。

在此之前的汽车领域字节还有三次重要动作:

2017年字节跳动创立汽车内容平台懂车帝,2019年3000万美元投资理想汽车,2020年5月,正式组建车联网团队。

字节造芯的急迫可见一斑。

而且不止在半导体芯片上的投资布局,另一方与之密切相关,甚至足以引发行业动荡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成为字节们的围猎场。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还未结束,字节就已经有16起投资,是2020年总投资数量的一半。其中,文娱比例明显缩减,但人工智能依旧保持高比例。

从崧智智能、云鲸智能、零犀科技到熵智科技,从8000万元独家领投奇点云到与云启资本一起领投一亿的百炼智能,字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一年比一年多。

区别于字节从应用层向底层渗透的投资逻辑,阿里腾讯的AI布局更多是受概念和战略驱动。

具体来看,前期腾讯与阿里打法相似,所做布局大多契合自身业务,譬如阿里先服务电商生态再服务用户,腾讯AI技术也偏向应用于自身的C端产品。

后期有明显分化,阿里主攻B端和为政府机构赋能,而腾讯在930整合CSIG后,开始为投资版图中的合作伙伴打磨行业解决方案来壮大AI影响力。

03光砸钱是远远不够的

相比炒房炒矿,入局的硬科技风险更大,但意义却也更大。除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芯片等关键命脉,围绕碳中和、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硬科技的竞争也迎来了新一轮的蜕变。

似乎在一夜之间,各大巨头就开始自动分解碳中和的任务指标了。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阿里发布2021减碳账单报告,百度提出全面构建2030年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路径。

碳中和即将成为中国科技巨头刚需,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不成,那就直接投资可再生资源项目。

就这样,整个互联网终于等到硬科技的东风。但是,想要做硬科技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产业互联网下半场,投资仍然是巨头补足短板谋求新增长的主要方式,但多数情况下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光靠砸钱硬科技也做不起来。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A轮财经一一列出供参考:

第一,做硬科技不能浅尝辄止。

做硬科技,如果只是挂在口头,或者浅尝辄止,没有任何意义,既讨不到上层的欢喜,也赢不得老百姓的口碑,不如好好干好主业,多纳点税实在。

第二,既要舍得花钱,还要熬得住。

搞硬科技要舍得花钱,还要熬得住、忍得住、扛得住不急着变现。

不在短期内追求ROI,而是着眼长期领先、超高壁垒、不易被替代,在特定的技术依赖场景中,能产生百倍甚至千倍以上的性能、精确度、安全性的提升。

要知道,百亿甚至千亿的投入,三年五年未必能实现量产,但是潜在的市场和未来会在万亿以上。

第三,比资本投入更重要的是顶尖创新型人才。

若无硬科技的基础和基因,想向硬科技转型,人才、资本、架构、管理上的硬投入绝不可少。

特别是硬科技发展所需的顶尖创新型人才,可不是一般的工程技术性人才。高端技术领军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总是很稀缺,不仅懂科研,还能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人才尤其稀缺,跨学科、跨界的人才真正难得。

第四,当然,赌性也不能缺。

王兴最喜欢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格言:赌性更坚强。搞硬科技绝对少不了坚强的赌性,在时间、耐性和信心上赌性若不硬,想有硬科技,只能是做白日梦。

可以说,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可能是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优势,装模作样很容易,但从0-1、从1-N的技术创新,每一步都很难。

硬科技天然壁垒高,因为试错时间长,单次试错的资金、人才、管理成本巨大。而且新技术即使实现量产,到实际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和规模化,才能真正释放科技的价值。

硬科技依赖软着陆,需要探索各方面场景、渠道的适应和定制,需要依托更具体、更具像、更有价值空间的场景实现硬科技的泛化甚至转化。

只有当硬科技转化为软件产品和数据表现,应用到具体的场景,满足特定的刚需和痛点。如此,才有资格谈真正意义上的“落地为安”。

参考资料:

1、郑亚红、牛耕,《独家|政企市场战事白热化,华为阿里腾讯架构大调整》

2、云头条,阿里巴巴拟投资紫光股份,金额或高达 500 亿元

3、大绵羊,《字节们的芯事》

4、直子,《字节用算法对抗云内卷》

5、凝视深空,《阿里云,不要止步于优秀》

6、李秋涵,《字节跳动,跳到哪了?》

7、龚小贞,《一颗芯片引发的投资狂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