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丨先进3D技术打印出“骨感”赛道,「智塑健康」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2021-09-23
3D打印骨科植入体是如何像真实骨骼一样“运输”体液的?

创业邦9月23日获悉,3D打印骨科医疗器械开发公司「智塑健康(ZSFab)」已于近期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源渡创投领投,远望资本及老股东清源创投跟投。

据创始人&CEO张靖博士介绍,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产品的产线拓展、多样化品类扩充、市场落地等方面。

创业邦持续关注的「智塑健康」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3D打印骨科医疗器械及平台技术供应商,主要基于增材制造、力学分析模拟和医学骨科领域的技术和沉淀积累,为智能化医疗提供高性能、标准化和个性化的骨科植入物产品,为患者减轻多次植入的健康负担。目前,该公司在中国和美国波士顿设有总部和研发中心。


做更“仿真”的骨骼植入体

根据EvaluateMedTech数据显示,骨科相关的医疗器械在2017年全球的销售额为365亿美元,2024年将达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为3.7%。其中,我国每年约有不少于300万例的医疗人体骨骼植入,而我国老龄化的峰值也将在未来的三十年到来,其规模也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骨科器械需求的增速远超全球市场,潜力巨大。

“研发更接近骨骼的3D打印骨科植入体,实现一次植入,终身无忧”是张靖选择该赛道的初心和创办初衷。

他介绍,骨科植入物是3D打印的最佳匹配应用场景,一方面源于3D打印的多孔结构、刚度可调等特性,能对真实骨组织进行精准模拟,有利于骨组织的长入,另一方面取决于其在定制化前提下的低成本优势,无需开模即可速成。

区别于大部分同类友商,智塑健康并非直接聚焦产品细类,而是从真实的骨骼性征出发,从结构对材料进行精准控制,能够从底层实现骨植入体的质的提升。其发展规模目标也是对标强生、美敦力等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公司。

基于数十年设备、软件、材料的研发及市场经验,智塑健康底层结构性材料设计通过了实验验证,打造出3D打印骨科器械开发设计SaaS平台。该平台结合人体骨骼不同部位的需求,可开发出颈椎、腰椎、关节、四肢等部位相匹配的植入物产品。

基于对骨长入及力学等特征的认知,与3D打印生产及后处理工艺的优势及特点相结合,智塑健康提出了为骨科增材制造进行设计(DfAMiO:Design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 Orthopedics)理念。智塑健康在设计之初即整合患者的骨骼力学及生长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调整打印参数、精准制造,在产品后处理方面快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精细化自动化作业方式,提高产品质量。

同赛道,国内首家获FDA器械注册认证

在成立四年的加紧研发下,公司已具备成熟的定制化生产能力。据悉,在获得患者影像学数据后,智塑健康可以在48小时左右完成设计到打印的整个定制生产流程。

今年年初,其自主研发的颈椎融合器一次性通过了美国FDA的医疗器械认证,而智塑健康成为了国内首家获得FDA审批的3D打印骨科器械公司。该颈椎融合器产品的疲劳强度优于FDA已审批通过的95%以上的同类产品,其产品粉末脱落安全性能也远超FDA标准要求。

这得益于公司强大的核心成员技术背景积淀。据了解,智塑健康的主要成员均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在3D打印、力学分析模拟和医疗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和广泛资源。

在获得FDA认证后,智塑健康将具备进入美国医疗市场的先机,通过技术平台完善多样化产品体系、拓展标准化后处理等方式,快速进入美国市场,并在产品落地过程中积累更多临床数据。并计划通过创新途径以及我国政策支持的医疗先行区进入国内市场,服务于国内广大患者。

投资人说

谈及投资逻辑,源渡创投方面表示:“伴随着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锻炼群体数量的增加,骨科植入体以及运动医学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智塑健康团队以跨界创新的姿势出现,与医疗群体深度结合,其所开发的具有形态匹配、力学适应和骨深度长入的,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护卫运动健康,解决骨骼患者的疾患,很有价值。我们也乐见其对骨植入体及运动医学的产业进行重构,推出优质的产品。其团队对需求的深度认知,对科学底层认知的严谨探究,以及技术层面的高效实现,体现了其团队的实力。”

远望资本的田鸿飞也认可道:“3D骨骼打印融合了当今最先进的材料科技、3D打印技术、个性化医疗、生物科技,智塑科技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先企业,第一个拿到了美国FDA的产品认证,张靖作为3D打印行业的意见领袖,从清华大学到南加州大学,不忘初心,一直从事3D骨骼打印的学习,远望相信智塑一定将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老股东清源创投的王金林表示:“智塑健康满足清源创投作为一家基金对其理想的投资企业的所有特质的追求:优秀的跨学科创始人团队,高技术壁垒,产品对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提升,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有幸在公司早期就有机会和团队合作,非常欣喜地见证公司的每一步成长。”

文章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