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总裁王翔:我的理想是把小米介绍给全世界消费者,同时推动中国企业的全球合作

2021-12-09
在投资战线,年轻的小米已被公认是企业创投(CVC)的领军者之一,在支持主业,打造产业和技术生态方面已是行业标杆。

图片

编者按:小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专注于智能硬件/电子产品的创新科技企业。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小米长期位居全球智能手机厂商三甲之列,并已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在投资战线,年轻的小米已被公认是企业创投(CVC)的领军者之一,在支持主业,打造产业和技术生态方面已是行业标杆。

2018年,创业邦与包括小米、腾讯、联想在内的众多中外大型企业投资部门共同发起了企业创投联盟(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lliance),共同探索CVC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王翔目前担任联盟联席理事长。

在刚刚结束的“2021中国企业战略投资峰会暨金鸡湖聚合大会”上,王翔理事长与创业邦CEO南立新女士进行一场深度交流,话题不仅涉及小米投资业务的逻辑、对产业生态链的思考,对合作伙伴的赋能,还包括了小米对智能汽车产业的布局、集团海外市场的表现,以及王翔本人加入小米的初衷。

以下为南立新和王翔和对话节选

南立新:小米集团刚刚发了财报,Q3就快把全年的任务完成了。除此之外,小米投资方面也建树颇丰,在自动驾驶、芯片、汽车等领域今年动作频繁。很想了解一下,您是怎么看投资在小米业务版图中所扮演的角色的?

王翔:2021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这一年全球的芯片供应短缺给我们这个产业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但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小米前三个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出货量,营收接近去年全年的能力。所以非常高兴,也感谢米粉。

图片

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

企业创投联盟联席理事长王翔

投资也是小米整个商业模式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投资在小米来看并不是一个财务的投资,实际上它要支撑小米主业的发展。

在集团内部,我们有两个投资的组织,一个叫产业投资部,一个叫战略投资部。这两个部门着力打造两个生态,一个是产业生态,一个是小米技术的生态。

技术发展到今天非常复杂,小米需要推动产业链的技术合作,深度融合才能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结合产业投资,小米立志于打造一个大的生态,来推动创业者、创业公司把先进的技术尽快产品化。

南立新:在产业生态方面,小米投了400多家公司。能否谈谈他们在小米AOIT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经验。在技术生态上,小米据说也投了100多家公司。能否把这两块详细介绍一一家千亿级的公司,怎么能够通过投资帮助产业和自己的技术升级?

王翔:中国有句话,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小米希望打造一个产业的生态,而不是自己一枝独秀。我们希望改造和推动整个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所以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方式,叫做孵化的模式,实际也是投资模式,来打造我们的产业生态。

在我们的产业生态里,现在已经有几百家企业,非常知名的包括类似于九号,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还有石头科技,自己做手环手表的华米,等等。

南立新:这几家都已经是上市公司了。

王翔:对,还有很多没有上市的企业,它们和我们一起共同打造了小米今天的物联网生态。小米的核心战略叫手机×AIOT,AIOT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我们所谓生态链的企业来完成的。这些企业都是通过小米的战略投资获得了他们想要的支持,再加上生态赋能,大家一起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4亿多可连接的AIOT产品在网,都是来自这些生态链企业的贡献。

南立新:当时为什么想到用投资的方式,而不是自己内部去建业务部门?您是从哪些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当时是怎么形成这个战略的?

王翔:小米想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效率的提升改变整个中国制造业的水平。换句话说,小米必须要非常专注自己能够做的事,然后把其他的东西来让最优秀的团队、最有效率的组织去完成。所以,小米在挑选创业公司和合作伙伴的时候非常注重的是对方的效率,我们要用专业的人和专业企业及创业者去做专业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很短时间内打造一个几百个不同品类,几千个SKU的产业生态。这靠一家企业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南立新:我觉得这对很多大企业都会有启发,紧紧靠内部创新很难找到合格的创业者。而如果大部分机会,公司自己都去做了,小公司就没空间了,小米反而是用这种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创新产业生态,既扶持了创业者又能够让自己快速地在竞争中建立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在打造产业生态链方面,您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

王翔:小米的产业生态,实际是一个靠舰队出海,以集团作战的方式共同发展,而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去自己发展。我觉得这是推动产业发展非常高效的模式。

与此同时,小米实际上还在致力于打造一个技术的生态。技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我们所进入的智能制造、智能手机、再加上智能电动车这样的领域,技术非常复杂。以手机为例,在当今的世界上,我在多个场合都讲过,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揽一部智能手机所有的技术,需要联合创新,大家一起合作,才能造出消费者喜欢、满足用户体验需求的产品。所以,我们用这种投资的模式来打造技术的生态,就能看到技术这一代,下一代,甚至更远。

这类的投资实际上要推动技术和产品的结合,也就是提高技术转化成产品的效率。我们投了很多企业,有很多企业通过和我们合作迅速把复杂的技术和新的材料应用到产品中去。比如,两三个星期前,在美国上市的一家半导体公司,中文名叫纳威。它是做氮化镓半导体的材料和器件的。这个材料的特点,它的开关电源频率会比较快,能够让充电器做得更小更高效,快充的效率更高。这个技术用在快充就是通过小米和它们的合作,通过投资的方式迅速结盟,帮两个共同团队实现对接,经过努力把它做成一个产品在中国市场引爆,然后推向全球。现在这个氮化镓的充电器芯片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万。

另外一个技术叫做石墨烯技术。

石墨烯是一个非常优质的材料,对很多的散热,热扩散,热力学很多领域都会有非常好的应用,但做出来不容易。怎样控制它的成本和品质的一致性,进行大规模地工业生产呢?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创业者。他是一位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在这个领域里属于顶尖高手。我们支持他,把他的产品和技术用到智能手机和其他的领域。通过我们的使用,迅速让企业的技术转化成产品,并迅速推广。这也是我们产业投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南立新:翔总讲这两个例子特别好,尤其是今天,世界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比较复杂,还有自然界的情况,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对任何一个产业和国家都非常重要。同时,这么多的零部件,需要很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如果没有大公司的购买和支撑,小公司也很难生存和发展。那个教授的例子也特别好,难怪现在都去高校里找教授创业。

王翔:是的。在我们今天的会议举办地苏州,我们就投了10家以上的企业。实际上小米的投资看重的并不完全是财务上的回报。财务回报非常重要,但对我们来说,更看重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深度的捆绑和技术转化中效率的提升。

南立新:确实,苏州这几年在科创方面发展得非常好。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苏州在全国的城市中也是遥遥领先的,尤其是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这两个产业方面。请问翔总,你们的投资在地域和产业上的布局似乎很广,远远不止在总部北京,不知是不是这样?

王翔:对,我们最主要是围绕着我们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来做我们的战略布局,它已经并不仅仅是投资的事,而是真正来支撑整个主业发展。我们在北京有非常多的投资,尤其未来小米的汽车会落地在北京。但是,地域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最主要是怎么样找到合适的适合小米集团战略的,而且对我们来说匹配的这些创业者和创新的技术。

主持人:确实,北京在电动车等前沿科技方面,还是占了很大优势,尤其是北交所的开放是个重大的利好。

我看到的数据是小米今年投资了60多家公司,在疫情之下还保持这么高的频率,明年情况会是什么样子?

王翔:最近我们花了非常大精力研究智能汽车产业链。因为我们今年年初的时候宣布要进入智能汽车、网联汽车领域,通过投资方式来了解这个领域里面最新的技术,然后迅速把这些技术用到我们未来智能电动车产品中去。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投资方向和目的。

智能电动车是一个推动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领域,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技术,而且在中国目前有非常多先进的创业者和创业公司都在做各种技术的研发和积累,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机会。

怎么支撑我们未来几年智能电动车的发展?小米还是通过投资的方法来交朋友,学技术,推动技术的产业化。我认为在过去几年小米在手机AIOT领域积累的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未来的汽车产业里面去。我们看到了非常多的机会。

南立新:2024年会有小米的电动车,我自己也非常期待。能否分享下您在汽车领域方面的投资案例,或是中国在电动车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王翔:这方面,我不方便透露很多细节,但是在几个最重要的技术领域里我们都有布局和投入。比如自动驾驶,我们收购了一家公司叫深动科技,就是为了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组建的这么一个公司,在自动驾驶里已经耕耘了几年时间。自动驾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我们已经晚了,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加速我们的研发,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直接把公司收购到集团里面变成我们团队的一部分了。

自动驾驶是核心技术,和自动驾驶相关还有很多技术来支撑自动驾驶变成一个可靠,可以商用化的东西,比如说激光雷达、传感器,电池动力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领域。自动驾驶座舱尽管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也在研究驾驶座舱里面很多东西。总之,在智能电动车的主要核心里面我们都在认真研究和学习。

南立新:在电动车领域,哪些是小米要自己做的,哪些是协作或是让被投企业去做的?

王翔:有几项技术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干好的,比如说自动驾驶技术,因为有很多技术是我们的长项。除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也应该是我们的长项,从操作系统、用户体验到用户交互都是我们的长项,包括过去十年里我们打造AIOT生态,车里面摄像头它的感知系统,等等,我们一定会投入,自己干。当然周边还有很多产业我们都可以协作干,或者让我们的被投企业去干。

除了电动车,另外一个例子是智能制造。我们在亦庄做了一家智能工厂,100万产能,已经投入生产。这里绝大部分设备,除了贴片机以外的专业设备,其他设备都是我们自研或者我们的被投企业和我们一起干的。这个工厂会被复制到昌平第二期的工厂,差不多有1000万智能手机的产能,会用到非常多先进的技术。

南立新:在扶持被投企业方面,除了开放市场之外,小米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开放,以及管理方面有哪些赋能?

王翔:小米本身就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11年前,雷总带着一群工程师们创业。我相信这些创业者非常了解早期创业的艰难,所以我们能在解决被投企业的困难,比如怎么让他们专注做自己能做的事等很多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

比如,我们的投资经理们、项目组成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创业者对接好我们的工程技术团队和采购团队,把他们技术迅速应用到我们产品里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支持。

我们甚至会开放供应链给创业者,让他们采购到最优的材料。我们帮他们一起建立品控系统、质量系统,甚至帮他们申请专利,在专利诉讼上给他们提供支持,在法务上提供支持,让创业者创业的公司专心做他应该做的事,伴随他一起成长。

南立新:您的团队有多少人服务这么多的被投企业?

王翔:由于我们有一套有效的机制来管理,所以团队并不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用打造生态的方式可以迅速构建产品序列的最主要原因。

南立新:将方式方法流程化和制度化,小米的做法不仅对创业者有吸引力,对地方政府也有价值。打造产业生态,对区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我还有一个问题,听说小米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很突出,您能否介绍下小米这两年在国际化方面的进展?

王翔:小米的国际化从2013-2014年就开始了,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小米现在是全球智能手机最新的第三名,曾经做到了第二名的位置。我们正在向雷总提出的、三年内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第一名的目标迈进。

小米在海外市场,尤其在欧洲这样的发达地区,已经做到了第二名,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都曾经做到过第一名,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期待。

除了智能手机,我们非常多的生态链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也很受欢迎。比如滑板车,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品类,但在海外,小米滑板车是很多主要城市的标配。

小米的梦想就是让全球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不单局限于中国。不管通过任何途径来提高效率,把技术变成产品,变成普通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小米要做的事。

南立新:小米做的事非常激动人心。企业一定要出海,未来的竞争也一定是全球的竞争。您曾经担任大型跨国公司中国的负责人,也服务过高通这样的美国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出海、科技创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来到小米之后,您自己感觉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期待未来三年和小米会变成什么样子?

王翔:就像我刚才讲的那样,技术发展到今天需要全球的企业、科学家、工程师们共同合作,来推进技术的产品化,把更好的技术,用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价格提供给全球的消费者,这样才能让越来越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才能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我觉得要以这种立意来推进国际化、全球化,并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惠及更多的消费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在我参加小米的几年里,最重要是和小米伙伴们一起把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了全世界,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这也是我来小米最大的初衷吧。我过去的工作让我感觉到,一个成功跨国企业非常不容易,在中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中国的企业出海面临也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挑战,这也是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过去几年里,我非常开心有这样的机会和小米团队一起来推动产业的发展,把小米介绍给全球的每一个消费者,而且推动全球的技术合作,推动中国的企业,小米和世界各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发展不同地区的产业,服务各个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

南立新: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小米汽车能像小米智能手机那样,像当年的甲壳虫,或是曾经的丰田汽车那样走向全球,同时伴随着小米的合作伙伴一起全球化,共同造福于人类。

最后一个问题,您怎么看国内CVC行业的发展?您对我们的企业创投联盟在2022年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王翔:我觉得联盟是一个非常好的组织,能够让联盟之内的企业互相分享。以小米的经验,我们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组织,我们在投资领域也秉承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我们希望所有人能一起帮助一个初创企业,一项新的技术,帮它发展成为产品,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CVC企业之间的沟通,经验的分享,都会对这些创业者或者CVC成员们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也能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同时也能对接更多的资源。

至于期待,我觉得核心还是效率。怎么样用这种方式来提高各自的效率,提高产业的效率,CVC在未来应该更多承担这方面的职能。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