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医疗的未来: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实现普及性、普惠性医疗

2022-04-11
本次峰会现场,强联智创创始人兼董事长秦岚、睿健医药创始人兼CEO魏君、英途康创始人张翚、赛福基因联合创始人兼COO梁萌萌围绕“数字化为医疗领域带来哪些可能”主题展开了对话。

整理丨宇哲

2022年4月7日,2022女性领导力峰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此次大会,邀请到多位知名投资人及女性创业者,共同探讨如何在疫情时代辨别机会,保持冷静与清醒,握紧时代的风向,保持在创业、团队管理、商业洞察力等多个维度上的思考和探索。

本次峰会现场,强联智创创始人兼董事长秦岚、睿健医药创始人兼CEO魏君、英途康创始人张翚、赛福基因联合创始人兼COO梁萌萌围绕“数字化为医疗领域带来哪些可能”主题展开了对话,犀利观点如下:

1、坚持做正确的产品、做好的产品,才能在全球化的局势和中国的形势下,让企业长足发展。希望将来这样的追求,或者是不变的使命感,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够立于世界强手之林,希望全球化的布局能帮我们度过这段时间,能够印证我们一直不变的追求和理想。

2、医疗面向的都是患者,我们面对的病是非死即残,怎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这样的发展才真的有可能做到均值化医疗,做到普及性、普惠性医疗,否则我们为医疗花的很多花费都不简简单单是耗材的费用、药品的费用。

3、无论是做器械还是新药,企业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对于做药来说,一个药价值的体现是三个层面,就是跟现有的药物比起来,要起效更快、作用更好,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面大众接受度是不是足够高,接受度有一个因素就是价格是不是可以承受。

4、创业过程中大家要达成目标的高度一致,要把创新的空间发挥出来。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运营交付,都要有产业化的思维,但是又有跨学科的融合,要特别注重大家的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带一个团队要让大家知道1+1大于2。

以下为圆桌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主持人:近几年医疗行业比较活跃,一方面是疫情的催化,另外一方面是大背景下政策的开放以及技术发展,去年迎来了医疗企业的上市潮。就各位的观察,近几年有哪些感触较深的行业变化?

秦岚:就我们所在的临床AI和影像AI领域来讲,首先是监管上的变化,从去年到今年是法规的大年,连续出台了非常细则的法规和监管更新的要求,随着我们取三类证的增加,实际上是明确了取证、注册的方向,这个方向越来越细化。这个对企业是重大利好,监管的进步、法规的出台,实际给未来取医疗器械的注册取证铺平了通顺的道路。

另外一个变化是市场,你会发现医生对算法和技术的理解有了很高层次的提升,他们愿意尝试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在传统的理解中,很多医生相对保守,比较相信积累的经验,因为医学更多是经验科学,但他们现在的心态非常打开,这两年很多医生有更多原创的想法会不停地冒出来。今年我们还组建了医工转化结合的行业协会,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上一起促进,把中国医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我们中国的医疗水平和研发水平完全有机会走到国际前列。我们会出现一些连美国都还没有过的算法尝试,基于这些非常落地的临床痛点,可以形成从科研到产品化、临床转化、商业化的完整闭环。

张翚:感受比较深的是集采,全球化医疗的控费对我们有很多影响。作为一个初创企业,集采的前提是一个基于市场使用量的采购,我们用5-6年的时间才取得CE的注册证,取得国内三类注册证,这是需要有时间的,技术也需要沉淀和不断的提炼。刚刚面世就面对这样状况,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影响和触动。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才是不变的,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无论是融资还是市场政策,包括疫情影响下的控费,我认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才可能让你的公司有长足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疫情前,在国外的展会,客户说我们的产品性能和质量是无可挑剔的,包括在欧洲二十几个国家有临床的使用,我们的器械已经治愈了欧洲很多国家的病人,医生也会讲你们的器械是我们用的最好的,丝毫不输两大巨头,甚至更好,这个是我切身的体会。

坚持做正确的产品、做好的产品,开拓全球市场,才能在目前的形势下,让企业长足发展。让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够立于世界强手之林,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希望全球化的布局能帮我们度过这段时间,能够印证我们一直不变的理想。

梁萌萌: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于行业发展的感触吧,1. 技术快速转化,临床应用的推广以及领域的专业化。高通量测序(NGS)在临床的应用,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技术的Gartner hype cycle,从初期的爆发已经回归了需求产出的平稳期,我们这几年也是深有体会,起初可能我们对NGS技术都有很高的期待,期望新技术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领域难诊难治的临床需求,随着临床认知和技术发展的相辅相成,NGS在儿童遗传病和罕见病的辅助诊断中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我们也能看到这项技术越来越作为一项必要性的辅助诊断方案直接为临床专家所用。医学遗传学专业去年也纳入了国内临床医学下一个正式的子专业,这不仅意味着行业的成熟,还推动了系统性的学科专业化;

2. 社会民众对于罕见病领域的日趋关注 - 罕见病和儿童遗传病由于疾病种类复杂多样(4000+),患者群体分散,专业聚焦这个领域的临床医生更少,可能是个相对被“忽视”的领域。但近些年在政府、患友群、临床医生和企业共同的努力下,大众对这个领域越来越多关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的加入,数种昂贵的罕见病药物已经纳入国家医保或商业补充险,未来儿童遗传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我们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3. 政府出台行业规范的政策支持,去年6月份国务院颁布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739号令)第53条,对国内尚无同品种产品上市的体外诊断试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可以自行研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本单位内使用,这个条例意味着实验室自建项目检测(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LDT)即将在国内医疗市场合法合规的正式落地。罕见病和遗传病由于技术的创新性,是一个比较适合LDT模式推广的领域,同行企业都在迫切等着执行细则的进一步落地,期待行业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

4. 资本助推产业化的更快发展,这几年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资本对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的关注和热度,资本助推我们这些企业的商业化快速进展。

魏君:无论是做器械还是新药,企业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对于做药来说,一个药价值的体现是三个层面,就是跟现有的药物比起来,要起效更快、作用更好,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面大众接受度是不是足够高,接受度有一个因素就是价格是不是可以承受。

集采方面的变化,我有一些感受,一方面提示我们,怎么样在维持产品高质量的同时,合理的在利润上进一步倒推做研发,优化我们的成本和利润的比例,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另外,创业过程中,我们跟国家监管机构的沟通,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我们国家的监管机构,他们的学习速度和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对国际上面新药的监管学习非常深入,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在向我们做新药的企业学习。尤其是在我们做干细胞相关,或者是细胞治疗相关的领域,刚回国的时候细胞诊疗相对是监管的低点,在2017年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非常细的指导原则,这是一件好事,只有有序的指导,这个行业才会积极推进。

主持人:各位如何理解数字化医疗的?以及结合自身的企业发展,在数字化方面有哪些实践或应用?

秦岚:我们做脑血管病的AI诊断和AI治疗辅助,有赖于整个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搭建。第一步是有赖于数据,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从信息化变成结构性数据,在结构性数据的基础上可以收集更多信息,有更多信息的基础上可以用来做更多的计算。

回顾医学的发展,无外乎是建立基本的医学知识的体系,剩下的就是不断地收集信息、决策分析、输出决策的结果。以前只是凭大脑进行运算,现在变成更现代化的方式。

尤其在医疗领域,需要一个新的升级体系。数字化医疗是我们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到今天必然要走的方向。

在脑血管的专科领域来看,我们把之前所有的医生凭经验的判断,转化成把经验累加数据算法,使其实现真正的可复制。医疗跟其他行业最大的不一样是当大家生病的时候都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但是我们真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吗?医疗面向的都是患者,我们面对的病是非死即残,怎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这样的发展才真的有可能做到均值化医疗,做到普及性、普惠性医疗,否则我们为医疗花的很多花费都不简简单单是耗材的费用、药品的费用。

梁萌萌:以赛福基因为例,虽没有使用数字化医疗这个专业词汇,但我们的全业务流程都在使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跨学科的技术整合,信息化建设不仅确保了基因组数据分析与解读的精准高效,也能推动数字化运营与科学决策管理系统。

高通量测序在儿童遗传病和罕见病的辅助诊断中,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多个技术- 实验科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等进行结合,以建立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联或因果关系,从分子层面对这些疾病进行精准诊断,指导后续的个性化治疗与干预方案。其中关键的技术核心点,即需要将各类数据,包含临床表型信息(病史、生化指标、影像数据等)和基因数据等建立数据库/知识库,实现智能化的数据治理与数据分析。数据库与系统不仅能够确保规模化分析与结果交付,罕见病临床专家们也能通过与系统的互动,缩小学科间的信息鸿沟,提升高通量技术在该疾病领域临床价值的传递。

除此之外,数字化医疗也在其他方面对儿童遗传病和罕见病领域起着助推作用,比如多学科会诊(MDT),尤其是线上方式,可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同时,随着疫情暴发,在线遗传咨询、线上义诊、患者联盟交流等数字化与互联网医疗的工具得到了广泛推广,同样也推动了儿童遗传病和罕见病临床诊疗领域的普惠性与可及性。

张翚:首先讲一下数字化医疗,怎么能让数字化医疗帮助医生更好的实现救治?我们把很多因人而异的操作,进行经验数据标准化,集成在芯片程序中,这样可以作为医生更好用的工具,彻底消除传统器械,因使用者不同而带来的临川效果的差异。这是从产品上来做的跃迁,因为越标准化越好用的工具,才能让救治更普惠、更具传播性、更可以下沉,我认为这是将来医疗的一个方向。

另一个方面,除了技术角度的数字化,我们在市场推广上也有一个概念是数字化市场。在疫情情况下,怎么样能够在3-5年时间内实现品牌的搭建,能够让今后的策略得以实现,这是很关键的,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尝试的一部分。

魏君:我们做早期研发的同时,涉及到组学这块离不开数字化,本身就是一个数字化的研发平台。另外,根据数字化,从组学里面找到靶点之后,我们还用另外一个数字化平台做分子对接。

这部分的工作不可能靠人力一个一个来做。从研发上面,数字化涉及到组学的分析,通过数字化找到潜在的靶点,找到靶点之后又通过数字化的平台,找到可以跟它产生作用,可能会产生作用的化合物,再把化合物拿出来进行操作。我们本身研发的平台就已经是两种不同的数字化的平台结合。

这种结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高效的研发思路和辅料产生,同时也有了更好的产品。对于任何一个做医药的企业来说,进入临床阶段是必需的,未来两三年之内我们也将进入这样的阶段。进入临床之后,临床数字化是非常有用的,包括临床患者的筛讯、既往病史的筛查等。更长远一点,将来药物真正进入临床,患者如何选择医院,我觉得这是从药物的早期研发到最终临床的使用端,是从0到最终的应用整个流程,数字化是可以应用在整个流程上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医疗赛道是一个门槛比较高、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企业中高知识分子比其他行业还多。在座的几位都在专业领域有很高成就,大家如何适应从专家学者到企业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两个角色之间有什么区别?

张翚:从一个工程师进化到一个企业家,对我来说更像是不断完成新项目的项目经理。这期间,挑战非常多甚至是无止境,但我的快乐每天都有。从一个人做产品概念,再到带着一群人实现产品的设计、落地,再到现在运营一个企业,挑战的同时乐趣无穷。现在,在国际市场上感受到客户对我们产品的认同,这些都是在突破自己时候的养分。我现在特别期待,如何让企业从品牌建设角度一步一步走上全球化,实现更大、更强的目标。

梁萌萌:回国创业前,我从事的是前列腺癌转化研究,主要利用小鼠模型研究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复发的机制。几年的研究经历,虽然让我意识到了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但我更希望从事技术转化为临床价值的工作。2015年,带着共同的初心 – 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需求,助力中国的精准医疗发展。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国创立了赛福基因,并通过两年的时间,聚焦在了儿童遗传病和罕见病领域,并实现了商业模式的成功转化。

赛福基因很多小伙伴跟我一样,是技术背景出身。专业技术人才是有共性的,比如逻辑思维强、相对理性客观、倾向于讲事实摆道理等,但我们做的是整合性技术工作,大家来自于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技术语言体系,协调沟通中需要专业人才们能够求同存异、尊重彼此、信任赋能,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力。

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大家要达成高度一致的目标,上下齐心,左右对齐,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拥有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思维,同时要特别注重提升技术人员的协调与管理能力,懂得1+1>2,发挥团队的力量一定是大于个人单打独斗的。

创业是一场修行,过程中还要不断纠错与迭代,以结果为导向,科研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商业是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

魏君:我本身是技术出身,早期是我们团队自己干,到10个人左右的时候,开始下意识的对团队里面灌输项目管理的理念,因为从长远来看,现在是10个人,但是半年之后呢?说不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团队,我们要从一个整体变成若干个小项目执行团队来做事情。虽然我是公司的技术管理,但是员工到50人左右的时候,我的工作很多变成协调和沟通作用。

说到知识分子的沟通,她们有自己的优势,就是逻辑思维比较强。作为一个创业团队,在非常早期的时候要让团队看到,你在做什么事情,让他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知识分子出身的员工,一旦理解了创业的逻辑,理解了产品开发的逻辑,理解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思路之后,会变成特别好的同事,会提前成为非常好的管理者。

另外有一些是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根据合适的特点,放在不同的位置。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如何跟人沟通交流,如何把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用大家理解的方式说清楚,这是CEO必须要做到的。

秦岚:我本人不是科学家出身,是硕士毕业之后加入强生,最后在管强生中国的市场。我现在的公司有一半以上是研发人员,是各方面的技术大牛,那我会思考把这些牛人聚集起来靠什么?我认为更多是靠自驱力和使命愿景价值观。底层的东西才能决定大家能不能走在一起,这部分理念会一层一层被传递下去。

我创业到现在差不多八年了,整个过程就是升级打怪,前面是小风小浪,后面肯定是大风大浪,但是没有这个大风大浪,不可能攀更高的山,整个过程挺有意思,是绝对的自我修养和自我修炼的过程。

主持人:回归到今天的女性领导力主题,前些天看到一个数据,全球抗疫过程中,全球卫生以及社会服务人员当中有70%是女性。那么各位如何看待女性力量,在医疗领域又有哪些优势。

魏君:创业的这条路上没有男性和女性之分,只有你是不是愿意执着的走下去,一直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另外,女性创业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比方韧性非常强,而且在团队的组织和产品的打磨上面有自己的见解。

梁萌萌:作为女性创业者,一直以来我个人秉持的反而是不要让性别标签定义或禁锢自己的思维或潜能发挥,不轻易设限。当然,社会和家庭中多角色的担当及切换可能会让女性具有一些优势,比如更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统筹安排,共情力,韧性与逆商更强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同时应用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在赛福基因,女性员工也是超出半数的重要组成,从研发到生产,从产品到市场,从组织搭建到人文关怀,团队中随处可见女性力量,她们带来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并努力实现符合临床需求的价值传递,助力中国儿童遗传病/罕见病患者的精准诊疗。

张翚:创业时几乎没有性别意识,基本是中性的,但是女人确实有特殊的优势,就是韧性特别强,这是很好的软实力。

秦岚:女性创业还是有一点点小优势的,很多女创业者的共性是雌雄同体,也希望把这个送给女性创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