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培养肉、商业航天,“科幻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近

2022-06-16
科技通往“永生”之路。

image.png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原创 整理:赵晓晓,编辑:及轶嵘,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2年6月8日,创业邦3040新青年创投峰会在北京开幕,并以线上直播形式举行。

此次线上峰会以“行者皆勇者”为主题,邀请到“30位30岁以下创业先锋”“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榜单上的多位优秀代表,畅聊创业的机遇、挑战、经验,对话行业技术、模式与未来趋势,追寻勇往直前的青年创业精神。

会上,五源资本董事总经理井绪天、东方空间创始人姚颂、Regenerative Bio创始人兼CEO赵雪琛、CellX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梓梁、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柳丹在《将科幻变成现实,他们在解决人类终将面临的问题》圆桌对话中的犀利观点如下:

1、商业航天是一个周期很漫长的事,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但也是人类文明扩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2、让大家活得更久,还活得健康,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方向,包括西方国家在,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还不足,所以探索并研究这个方向是非常有价值的。

3、在评估生命科学技术时,投资人也会考虑到未来技术的突破,如果在有其他技术辅助的情况下,能把这个行业或者企业本身产业推向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以下为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科幻片与生命科学

井绪天(主持人):各位嘉宾先分享一下自己比较喜欢的科幻场景。

姚颂:推荐大家看一部网络小说:《深空之下》,获得了中国银河奖。这个作者还有一本书是《深空之流浪舰队》。

前者讲的是“大过滤器”理论,认为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面临一道大门槛,这道大门槛只有千万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的概率能够通过。所以绝大多数文明都在发展到星际文明之前,停滞了。

后者讲的是“小过滤器”理论,认为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不存在这样通过率极低的大门槛,但是存在一道道无形的小门槛。相比于《深空之下》,这部小说探讨得更深入。

第一次有人这两种理论写成了一个故事,很震撼,里面也有很多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观点。

赵雪琛:最让我震撼的科幻片是《三体》,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观点,关于死神永生的阶梯计划。

在刘慈欣的视角里,可以把我们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芯片,甚至一个光的盒子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生。但这一步需要很多经过很多阶段,需要不同阶段的技术。

那现在我们能做到什么,比如,现在人类寿命是80岁,甚至可以到100岁。那从100岁提升到110岁这个阶段是我们在干什么?是在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比如基因治疗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都成熟了,人类的寿命就能够实现这样的突破。

《三体》还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时间移民”。我们可以先把自己冻起来,等到300年之后,癌症、白血病等癌症都可以治疗了,再通过技术手段唤醒,实现逆生长。

看完《三体》,我的感悟就是,人类终极需求有两个,一个是长生不老。另一个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杨梓梁:我想分享的一部科幻电影是:《你一生的故事》,这部小说最近也刚被翻拍成电影,叫《降临》。

这部小说里有一个很哲学的观点,当时间成为了一个可翻转的维度,没有先后,没有因果,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同时发生,串联所有,那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因果关系,就变得没有意义。

比如小说里外星人七肢桶,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设定,他们从身体的构造,到语言与思维,都是一种非线性系统,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时间循环、时间悖论的故事,是一个有关时间本质的故事。

柳丹:我看过的科幻片有《星球大战系列》,漫威宇宙的《钢铁侠》《蜘蛛侠》,还有《生化危机》等,这些科幻片都会从‘生命与科学’这个点去切入,基因、克隆、超能力等等概念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去发现和思考宇宙有着怎样的生命智慧,是否在与我们共存。

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很多科幻片会把超能力或者基因编辑作为一个主题方向,其实更多的是基于人类对于社会和科学的探索跟思考。现在基因细胞等技术越来越成熟,但目前还处在看得见摸不着的阶段,需要一步两步慢慢往前走,去描绘一个科学未来的场景。

井绪天:总结来看,我们科幻著作中的很多场景都与航天和生命科学有关,在生命科学领域,对于细胞和DNA的改造也在技术上逐渐成熟,不过有些过于超前的技术会受到伦理方面的限制,未来如果能够找到平衡的方式,或许我们在科幻片里见到的场景也会出现在生活中。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我们创业还是应该先从更容易实现的技术开始慢慢落地,但是同时要深耕长期更。比如数十年前科幻片里很早就有的VR/AR、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等等,已经在近年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未来我们还能实现更多的“科幻”技术落地。

科学的“未来”是什么?

井绪天:以现在所处的创业赛道来看,你们对未来有过哪些畅想?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哪些改变?针对目前情况,当下最需要突破的是技术问题、伦理问题,还是市场化问题?

姚颂:我现在做的是商业航天,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但也是人类文明扩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航天是一件战略性的事情,跟国家的战略方向交织在一起。刚开始会有很多人参与进来,但当触碰到原有格局时,再往后面走就会越来越难。商业航天的发展一定要和国家发展融合起来,商业航天也要有自己差异化发展的路线。

其次,要解决技术问题。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类技术,很多行业的转型升级会涉及到通信、图像处理、AI等众多的核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学科技术创新的事情。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我们跟 SpaceX还有20年的差距,这不仅仅是制造工艺和设计思路的问题,而是SpaceX把AI、数字孪生等虚拟化技术全都引入到了行业里,效率提升了很多倍。

航天行业,技术问题目前是最大的壁垒。

赵雪琛:我从医学的角度来分享一下“抗衰”的话题。

每个人都想长生不老,医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的平均寿命从50岁延长了70岁。但在延长的20年里面,可能有10-15年都是带病状态。这意味着,健康寿命占总寿命的比例反而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家活得更久,还活得健康,才是最好的方案。这个方向,包括西方国家在内,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还不足,所以探索并研究这个方向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公司层面上,我们对标的是一些美国公司,这些公司起步早,技术相对成熟,很早就拿到了几十亿美金的投资,能吸纳到全世界比较好的科学家或者学者去做底层研究。相反,我们没有那么多资金和实力去做这件事。

我们选择以膳食补充剂切入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个行业也被诟病很久了,国家的监管也很严,而且有指定清单,所以不管是在配方上、生产工艺上都会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我们必须在海外定制生产线,这对于我们初创期的公司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行业层面上,在绝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衰老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所以没有太多的科学家及学者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连临床都推不了,因为它不是一个疾病,就没有办法选择适应症。

国内对于抗衰老的研究,或者说对于整个生物学底层的研究,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相对较少。所以很多企业,也包括我们在内,几乎很难找到一些相关的科学家、学者,为我们做技术或者知识层面的支持。

我本人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所以才拉拢了一批旅美的科学家回国来做这件事前。而且我觉得这个方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杨梓梁:培养肉也是一个相关的行业。

畜牧业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但一直没有太大创新,我们还是通过动物的肉、奶、蛋来生产一些相关产品,但效率低,也不够环保。另外,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还会滥用大量的抗生素、激素等,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培养肉是细胞农业中潜在市场最大,且减碳前景最突出的品类。这个理论来源就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直接生产新蛋白和新材料等相关产品,相较于传统生产方式效率更高,更加资源可持续。这是细胞农业,也是我们公司所希望看到的未来。

CellX初步建立起牛、鸡、猪等多条培养肉产品研发管线。但目前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最大的难点就是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我们今年和未来几年攻克的方向,把成本降低,把产量做大。

柳丹: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会考虑以下几个点:

首先,这个项目不仅仅只是一个实验室项目,投资人会更关注它后期的产业化,因为这一步会需要的资金量更大,确定性更强,股东或者投资人在其中投入的成本和精力,甚至是资源,较前期会更广。

其次,在评估生命科学技术时,投资人也会考虑到未来技术的突破,如果在有其他技术辅助的情况下,能把这个行业或者企业本身产业推向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最后,投资本身是有周期的,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也会考虑到投资未来的时间节点,它能否在基金存续期内走出里程碑,取得一定的表现,证明其可行性。

井绪天:企业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视野做驱动,这才是能为社会创造长期价值的前提。在投资这些拥有长期愿景的企业时,投资人要有足够的耐心陪伴企业成长。

但与此同时,投资人也需要做更多的功课,比如我们在做科技投资时,可以先定义清楚哪些问题是科学层面的问题,哪些问题是工程和产品层面的问题,哪些问题是商业化问题。只专注商业化问题的公司,大概率生产力的创新是不足够的,竞争也会格外激烈;而如果科学层面还没有验证的公司,可能具有非常长期的科学上的不确定风险;因此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一些科学问题已经得到验证的项目,但是会陪伴企业验证后续的工程化和产品化以及商业化问题。

虽然回报周期可能会拉长,但是当公司通过多年研发真正的利用科技解决了行业痛点问题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会更大。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很多行业

姚颂:请教一下雪琛,你们的技术路线是什么?目前你怎么看待公司的技术?

赵雪琛:我们现在主要在做两件事。

第一,建立评价标准。我们在细胞实验中识别到了一系列关键的酶和蛋白质,构建了自己的衰老模型,在加入相关成分后,我们观测对于这个模型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影响到达一定数量级之后,才能初步把它认定为对细胞衰老有干预作用,再推进到后面的试验中。有了这个标准之后,后面我们陆续开发的配方产品,才能把它界定为真正意义上的抗衰产品。

第二,构建高活性成分。针对现在临床效果不太好的烟酰胺、烟酸等成分,我们也储备了一些相关的前体物质,就是我们自己筛选出来的一些专利化合物,如果进展顺利,我们也会去推动临床试验。

最后,最根本的解决问题方法还是基因编辑,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做,包括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的干细胞,都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去研究。

先从第一阶段开始,一步步往后扩展。

杨梓梁:你认为中国商用航空未来20年和未来50年,这两个大的时间线内会有怎么样的一个发展?

姚颂:商业航天毫无疑问会持续往上走。

第一,中国要引领世界,要不断往前跑、不断超越,航天绝对非常重要。科技强国,还要让全人类都能看得到,让大家都认同是很有引领价值的,也只有是航天。国家政策对商业航天也越来越支持。

第二,从商业层面上来讲,很多企业也都看到了这个机会。从大趋势来说,未来商业发射一定会越来越多,而且紧迫性会越来越强。尤其是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基本争夺了70%左右可放置卫星的太空位置资源,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大压力。

为了实现中国商业航天竞逐引领的目标,我们要团结所有能够利用到的资源和能力,更高效率地推进进程。20年后,中国大概率已经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了。50年后,一定也可以去火星探索了。

赵雪琛:现有市场上的人造肉味道和口感不是特别好,想请教一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改进?

杨梓梁:现在市场的植物肉,它是通过植物蛋白、大豆蛋白,或者其他蛋白来做的,口感和工艺与真实的肉还是有一些差距。

细胞农业是一项绿色低碳的平台型技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直接生产的新蛋白,我们主推的是有结构的成块肉产品,核心的支架技术和食品生产技术让培养肉在形态和味道上都更有吸引力。它在风味跟口感端能更好的还原肉的风味跟口感。

因为我们不光是一家科技公司,也是一家热爱美食的产品公司,研发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产品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柳丹:大家对于投资长期主义怎么去理解?在当前这种情况之下,你们内部是怎么去平衡短期收益跟长期主义精神?

井绪天:今天很多底层技术都在发生突破,尤其是跟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相关的一些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不断的在产生新的观测工具,大量数据应运而生,而AI和计算不断在产生新的分析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分析更为复杂的数据,让整个行业的工程化属性大大加强。而恰恰中国的工程能力一直处于全球领先的状态,我们非常看好这个方向。

有长期愿景的企业,如果再加上一些底层技术突破,会把行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对此很有信心。

可能当前很多人觉得市场情况不太乐观,但中国有句古话叫乱世出英雄,市场波折时期也是优秀创业者的进化时期,“乱世”会帮助我们筛选出那些真正有愿景、愿意长期耕耘去改变世界的创始人,很多时候危机反而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整体上,我们是非常乐观的,唯一可能存在挑战的是,在过去一两年资本市场非常热的情况下,结合现在的估值体系变化,有部分公司可能提前透支了未来6-12个月的估值,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年要踏踏实实做业务,保证自己里程碑的突破。几个季度之后,当你有能力去兑现市场给你的估值时,再去融资,而那个时候你可能已经淘汰了市场上80%的竞争对手。

柳丹:低迷期,是行业中间发展过程中的一朵小浪花。而长期主义对抗的是人性弱点。比如买股票的人,会经常面对数字的变化,短期波动也很大,但能否用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更重要。

但也有抄底的时候,很多时候经常看到的都是底部,也有一些人抓住机会成功抄底,并且体会到了其中的一些乐趣和甜头。所以,关键是心态和态度。

从长期主义上来讲,我个人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