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三周年

2022-07-25
科创板迎开市三周年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猛犸资本局(ID:mengmazibenju),作者:黄嘉祥,编辑:陶 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2年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这一天,国博电子(688357.SH)、隆达股份(688231.SH)挂牌。至此,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扩容至439家,总市值突破5.5万亿元,IPO融资额超6000亿元。

如今,科创板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

科创板是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三年来稳步试点注册制,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各项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革仍在继续。7月15日,上交所发布相关规则和配套业务指南,对科创板做市交易业务作出更加具体细化的交易和监管安排。

上交所表示,科创板做市商机制的推出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当前引入做市商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增强市场韧性,更好推进板块建设。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板开创了A股市场多个“第一”的制度创新和变革,极大提升了A股市场的包容性,加大了监管的力度和效率,提高了违法犯罪的成本,同时加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进程。他评价,“科创板这三年的运行是平稳的,也是成功的,完全达到了改革初衷和预期。”

“硬字当头”

自诞生以来,科创板就与“硬科技”紧密相连,搭建起科技创新和资本的桥梁,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的上市首选地。

开市三年,科创板吸引了一众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企业,已是中国“硬科技”企业的主阵地。

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数量达61家,占A股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形成上下游链条完整、产业功能齐备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93家,成为美国、中国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光伏、动力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也已初具规模。

截至7月21日收盘,科创板市值超过百亿的公司达153家,市值超1000亿元有5家。中芯国际(688981.SH)以1659.22亿元市值位列第一,天合光能(688599.SH)和晶科能源(688223.SH)2家光伏企业紧随其后,市值分别为1517.52亿元、1441亿元;医药龙头百济神州市值达1298.03亿元,位列第四;硅料龙头大全能源(688303.SH)以1268.19亿元市值位列第五。

安永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上交所科创板IPO融资额首次超过主板,A股前十大IPO中,5家来自科创板,上交所也凭借328亿美元的融资额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的34%。

科创板上市公司还呈现出“高成长”属性。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8%,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70%,增幅领先A股其他板块。

近日,上交所全球业务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浩表示,三年来,科创板“硬科技”底色持续彰显,公司整体业绩快速增长,科创板公司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实现三年连涨,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光峰科技(688007.SH)董事长李屹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科创板过去三年的改革成效可以用“充满活力”和“卓有成效”来总结。科创板始终为真正做硬核科技的企业保驾护航,“如果没在科创板上市,我们不会这么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发展”。

“科创板是一个纯度和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市场,要继续维系硬科技属性。要求源源不断的上市资源供其筛选,这一定程度也考验着资本孵化高科技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董登新说。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市场希望科创板进一步提高质量,将之建成中国高科技企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的集聚地。

改革进行时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一项极具开创性和突破性的系统工程和改革攻坚任务。

科创板的发行上市条件更为多元包容。发行上市条件由“可赚钱”转向“可发展”,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流等因素,设立以“预计市值+”为基准的多元化上市条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市场化发行承销机制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新股发行定价直接关系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的切身利益,是注册制改革的难点之一。在实践中,也出现了部分网下投资者重策略轻研究、为博入围“抱团报价”、干扰发行秩序等问题。

自2021年9月科创板询价新规实施后,科创板IPO平均发行市盈率走高,新股破发率一度提升,打新收益率回落,但市场很快实现自发调节,发行市盈率回落,破发率降低。从运行情况看,前期阶段性的“抱团压价”问题基本解决,新股定价效率明显回升。

上交所表示,在设计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多方制衡的市场化定价制度。建立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市场化询价、定价和配售机制,探索发挥券商在发行承销中的作用,试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制度,以资本约束强化保荐机构承担“看门人”职责,取消采取战略配售的发行股份数量门槛,引入发行人高管与核心员工认购安排,为市场引入稳定增量资金。

与A股其他板块对比,科创板整体流动性尚有提升空间。当前科创板50万元的投资者门槛较高,部分个股流动性问题逐渐显现,随着首批公司上市三年,科创板也面临大量限售股解禁。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设立了A股独有的询价转让减持制度,鼓励上市企业进行更加市场化的减持安排,实现长期投资者与风险投资人的有序“接力”,不断加速资本循环。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共有18家、24批股东完成询价转让。

科创板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7月15日,上交所发布并施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指南第8号——科创板股票做市》,科创板做市商制度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业内看来,引入做市商制度能够改善科创板流动性,进一步提升交易活跃度,有利于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平抑价格波动,提高市场的稳定性。

在董登新看来,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意义重大。科创板公司大部分是“硬科技”企业,对这类公司的定价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定价难度、风险较大。如没有均衡的机构博弈,没有科学合理的估值定价,容易带来股价巨幅波动。引入做市商制度,将为科创板个股估值定价提供机构博弈的均衡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滑股价波动,有利于提高股价均衡性和有效性。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董登新表示,科创板IPO环节,新股网上申购仍采用核准制下的市值配售方式,障碍了新股定价的市场化,建议改成预缴资金、冻结资金才有资格申购新股,“让新股询价更谨慎、理性。”

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新形势,上交所将继续保持改革定力,坚持“硬字当头”的板块定位,进一步发挥好“试验田”的作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刘逖提出,科创板将持续优化上市审核标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进“开门办审核”;此外,还要强化发行定价市场化约束机制,研究推动创新交易机制落地实施,完善持续监管相关制度规则,提升市场获得感与制度吸引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