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热投资趋势:双碳赛道的未来在哪里?

2023-02-14
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之后,2023年双碳赛道还有哪些黄金的发展机遇?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作为当下为数不多的确定性投资赛道,“碳中和”的火热从去年蔓延至今且愈烧愈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持续推动能源转型,节能降碳。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之后,2023年双碳赛道还有哪些黄金的发展机遇?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创业邦开年直播特辑-双碳专场】邀请到了双碳领域最具洞察的投资人——险峰长青合伙人赵阳,以及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围绕新能源、新材料、ESG等话题展开了探讨,干货整理如下。

2023,双碳领域什么样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险峰长青合伙人赵阳:险峰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天使投资机构之一,目前管理多支人民币和美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过去13年累计投了差不多600家早期公司。从2020年开始系统布局新能源领域。

在新能源领域,险峰主要关注早中期的关键技术公司。所谓“关键技术”主要是两类。第一种是颠覆性的、从无到有的技术。比如去年我们投了一家比较领先的光伏钙钛矿新材料,还有比较遥远的比如核聚变技术等。第二种是“卡脖子”技术,在原有产业链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能够取得巨大突破,比如制约整个氢能行业发展的制氢、氢能储等环节。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绿动资本成立于2016年,一直专注于绿色影响力投资,在追求财务汇报的同时,我们也很看重企业正面的、环境上的回报。目前绿动资本主要关注成长期的投资机会,在早期也有少量布局,主要围绕绿色主题,覆盖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交通物流等领域。

宏观上看,从2020年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减排路径可以归纳为“替代”和“减量”。“替代”主要是指生产端的能源清洁化、工业电气化等,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和过程去替代,“减量”主要是指通过数字手段,包括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提高各个环节的运营效率。

结合“碳中和”、“国产替代”以及“产业升级”这几个前提,绿动资本选择了新材料作为投资聚焦点,细分赛道包括生物合成/绿色化工材料;清洁能源新材料,比如新型光伏、动力电池材料、储能产品等;先进制造材料,比如工业级特种气体、光电磁磁疗、增材制造等;绿色消费新材料包括生物基的消费及包装材料、合成生物健康产品等。

新能源和新材料投资与传统投资有何不同?

险峰长青合伙人赵阳:相比于互联网或消费领域等传统领域投资,新能源产业投资有几点不同。首先,产业空间更大、周期更长、上下游的关系更加紧密,每一个投资方向上都有众多的技术项目。其次,新能源产业的参与方非常多,除了投资人和产业公司之外,也会有高校研究院所,包括大的能源集团、政府等共同参与。

对于新能源赛道不同阶段的公司,资本市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早期科研走向技术转化这个阶段,风险较大,更多是国家的一些科研基金来支持。中期技术成熟阶段,更看重规模化、产品化的验证,包括险峰在内的一些VC会开始重点关注。后期产能复制的成熟阶段,产业资本和国有大资本会参与更多。不同阶段的增长速度、风险分布和撬动资金的杠杆的角度都不尽相同。

新能源和新材料投资有何痛点和爽点?

险峰长青合伙人赵阳:投资角度,我先说难点。新能源赛道的细分方向很多,每个方向的知识体系有很大差异,对投资人的认知门槛要求很高。所以团队想要快速达成共识,需要更多持续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深扎到具体的产业中去、更加下沉、更加一线的地方去。

我认为爽点其实更多。首先是投资确定性很强。技术创新是基于产业升级本身,比起过往的商业模式创新,大方向和逻辑是非常清晰和确定的,加上国家政策支持的一惯性,对早期投资机构更加友好。其次,投资团队捕捉项目更加有效。新能源赛道的项目分布和来源更加聚焦,人才画像也更加清晰和集中。创业者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学者,或者产业方的资深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第三,从产业竞争的角度,不再是“赢者通吃”的时代。相比 TMT领域很强的马太效应(如果没投到最大的那家公司,可能90%的收益和回报就跟你没关系了),新能源方向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八仙过海”,选对方向,加上好的团队、产品和技术壁垒,投资的回报确定性很高。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投资角度,其实对绿动这样中后期投资机构来说,早期机构的爽点就是我们的难点。过去一年双碳投资非常火爆,很大程度是因为国策的冲击效果,短期之内大量的资本涌入,但碳中和领域的企业普遍需要非常漫长的发展期,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在早期是很难看到的。从估值来看,我个人的感受是目前业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期过于乐观。作为投资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定力,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如何回归理性,是投资人在当下环境里非常难的一个点。

爽点是什么?综合看,碳中和相关的产业发展,在中国还是呈现了一个非常好的长期发展的态势。中国制造业从光伏、风电到电池、新能源汽车都已经初具规模,在全球的供应链里占到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为上下游产业链的创新创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延展机会。并且有一批非常新兴的产业,能够把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些技术与中国碳中和、国产替代、产业升级这几个宏观的方向紧密结合,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能够超越欧美国家,非常令人兴奋。

双碳赛道整体来说对投资机构有哪些挑战?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首先我非常认可赵总前面提到的投资团队需要持续提高学习能力,以及作为投资人,不仅是资本,全方位的投后服务非常重要这两点。

关于挑战,从做绿色投资的角度,整体来说投资环境还是比较艰难的。这样的前提下聚集一批优秀人才专注于绿色投资,坚定自己的信仰非常不易。其次,绿色投资需要有制度和流程上的保障以提升投资效率,包括评估环节的定性和量化、投委会环节等。

险峰长青合伙人赵阳:对于早期投资,速度始终是很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和挑战之一。比如像新能源这样技术门槛高,细分方向多的领域,想要做到快速出手,需要整个团队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庆幸的是,基于过去十几年构建的判断体系和组织能力,以及产业领域的深耕,绝大多数时间险峰都能对项目做出高速的反馈,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比较清晰的交易结构。

募资角度,我们会更多地围绕着政府侧、产业方和能源集团,深度的资源的互补和互动。投后角度,比以往做得更深更细。比如险峰构建了一支非常强的投后招聘团队,每年会帮所有的被投企业招聘超过100名人才,在市场、核心订单的资源对接、产业落地、政府优惠补贴等企业最需要的地方,都会有一对一的投后服务。

投资人是怎么评判企业的ESG能力建设的?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首先需要确保所投赛道与ESG理念不相背。其次,ESG投资非常看重企业文化,比如创始人的格局、管理能力,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责任,对股东、投资者负责,重视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另外,作为ESG投资机构,我们也希望通过投后服务帮助企业把ESG的一些理念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企业自身业绩。举个例子,很多企业在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合作伙伴是会要求企业在ESG方面有所作为的,这个时候你在ESG上的一些付出就很有价值。

中国的ESG投资在全球范围处在什么位置?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双碳实际上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话题,全球范围内更多地是指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投资活动。我认为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完全非常不同的市场。

第一个,欧洲市场,特别是欧盟市场,相对来说可能发展的比较早期。公众企业和政府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度是非常高的,高度的一致。从全球ESG资产配置来看,欧洲的资产占比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美国市场。美国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其实非常两极化,自由派和保守派认知不一样,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的认知不一样,民间公众和政府的认知也不一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ESG在美国民间其实是非常受资本追捧的,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而美国包括联邦政府、很多州政府,都旗帜鲜明地反对ESG投资。

第三就是中国市场。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发展确实非常快。从生态目标的提出,短短的半年时间,资本市场就达到了非常高的热点。我认为中国市场未来发展有三个非常独特的优势,第一是国策支持,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高度一致;第二是我们有巨大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基础,毕竟碳中和、应对气候相关产业和制造业是强相关;第三个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能力很强,对双碳行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险峰长青合伙人赵阳:认可国津总的观点。中国目前在全球确实处在一个往前快速赶超的位置,但整体来看非常有机会在新能源或者双碳领域,成为领军者。政策方面国津总提到很多,我不赘述了,我补充两点。

第一,新能源或双碳领域非常倚重制造能力,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占全球超过1/3的制造能力,同时也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率都远大于其他国家,假以时日,加上技术角度持之以恒的投入,我们很有机会全面赶超欧美。

第二,中国有大量受过良好steam教育的工程师人才,这个数字是领先于全球并且持续增长的。举个例子,比如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起步很早,但中国一旦形成确定的政策和市场,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都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追上世界领先级的企业。所以也很期待更多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进入到双碳创业的范畴。

2023年的投资规规划和节奏大概会如何?

险峰长青合伙人赵阳:首先可以讲的是疫情后整个经济已经全面的恢复,我们不会放慢节奏。不过接下来会出现一些分化的局面,头部公司本身的融资节奏和体量都会持续的很好,但有一批公司会遇到阶段性的挑战。和消费领域一样,在资本大量涌入后,行业会回归理性,进入到挤压泡沫的过程。所以不论是作为企业还是投资人,还是需要回到产业价值和发展规律本身。

绿动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国津:我和赵总的基本思维是一致的。毕竟过去一年,资本的流入和优质项目的供给,还是有一定失衡的。作为一家投成长期为主的投资机构,我们肯定还是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去看待,也会坚持自己的一些投资原则。

图片

以上内容根据被采访者或其他第三方所提供资料整理,不代表创业邦观点。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