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医疗黑科技诞生在绵阳?

关注
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高达223亿元。

图片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杨婧雪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midjourney

近期,核医疗赛道的资本动作不断。

5月26日,主攻脑神经、心血管、肿瘤领域方向的核药CRO/CDMO服务企业国通新药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中不乏国寿股权这样的头部机构。6月9日,核药企业先通医药向港交所递表;6月10日,中广核技宣布向全资子公司中广核医疗科技(绵阳)有限公司增资5亿元,投向质子医疗研发。

这三家企业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四川绵阳的企业,均已入驻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

图片

图源:绵阳市经济合作局

在绵阳,核医疗产业集群正在悄然成形。绵阳核医疗产业链已引入一家国家链主企业,16家链上重点企业。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已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将高达223亿元。

为什么核医疗产业资本和企业如此看好绵阳?

图片

先进放疗技术聚集

绵阳领跑核医疗产业

坐落于绵阳游仙区的核医疗健康产业园,聚集了一批放疗黑科技的设备。

今年5月,来自园区企业中玖闪光的两台放疗设备——X-Flash与e-Flash,亮相西博会,引发轰动。

图片

X-Flash

不同于传统的放疗,这两台机器采用的是Flash放疗技术,瞬间辐射剂量达到传统放疗上千倍,每次照射0.2秒,几次即可完成治疗。这种技术将治疗时间从传统疗法的15分钟缩短至1秒以内,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能减少人体的正常组织受到伤害。尤其是X-Flash设备摧毁肿瘤细胞的精准度,相当于让一道闪电击中森林里的指定树木,将在今年年底启动临床试验。

除了放疗设备,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设备也是在绵阳下线。

中广核技有国内首座也是最大的商用多室质子治疗装备生产基地。占地27.95亩的质子设备生产基地在2024年6月竣工,2024年11月,230MeV(兆电子伏)回旋加速器在绵阳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实现国际一流性能质子治疗系统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生产。

除了质子设备生产基地,中广核技还在园区内布局了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作为核药的原料,医用同位素处于产业上游,其生产的方式有三种:反应堆、加速器、同位素发生器。

其中,中广核技的基地将采用30-35MeV回旋加速器生产,实现锗-68、碘-123的批量化生产,并同时生产基于锗-68生产医用锗镓发生器。2025年6月初,中广核技的30-35MeV回旋加速器已经到达生产基地,将在2026年开始投产。

核药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看好的医药细分赛道之一,对核药企业来说,除了考虑运输成本之外,同位素不同于普通的药品原料,一旦过了半衰期就失去药效。以碘-131为例,制成口服液可以有效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但半衰期只有8天,对原料运输时效要求很高。

在港交所递表的先通医药,聚焦创新核药,需要大量的核药原料。先通医药公司,就在中广核技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的隔壁,“就近生产,即时使用”的供应便利,是先通医药等企业决定在绵阳落地的重要原因。

依托中国绵阳研究堆,绵阳已成为碘-131、镥-177的全国最大供给地,并正在推动裂变钼-99、铽-161等十余种同位素的规模化生产研究,进一步完善核药产业的原料闭环。

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区正在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核医疗全产业链,分为核素核药、核诊疗装备和核医疗中心三大板块,目前已吸引15家重点企业和8个科研平台进驻,累计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已达223亿元。

图片

院企合作拉动产业

地方政府助力建设产业园

核医疗设备国产化一直是块“硬骨头”。绵阳之所以能啃下,靠的是科研+制造的协同能力。

早在2020年,中广核技就与绵阳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正式落地在绵阳的核医学产业基地。此后,游仙区迅速规划4000亩土地,布局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

186亿!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建设开始启动! - 园区建设

首批入驻的企业——中广核技、先通医药背后都有院所合作的身影。所以,游仙区园区建设过程中,专门成立了两个工作专班,为入驻企业服务。

核医疗产业园区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迁到绵阳的中物院和一批相关的科研院所。

2015年秋天,在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高端论坛上,中物院二所负责人就提出了关于核医学中心项目的规划,并指出,“核心在于国产化”。

当时,国内本土生产的医用同位素严重不足,90%堆产医用同位素来自进口。八部委共同发布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曾指出:原有的相关制备技术缺乏工程转化和应用,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的设备运行单位生产供给能力荒废。

而隶属于中物院的中国绵阳研究堆,正是我国在役且可用于医用同位素生产的五座反应堆之一。中物院二所率先行动,首次实现了无载体镥-177居里级国产化批量生产,产品指标达到欧洲药典标准。这种同位素既可以用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靶向治疗,还能用于诊断显像。

相关院所研发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动作,其实更早。

2006年,中物院的一位老院士就诊得知:医用回旋加速器都是进口的,返回单位后就开始促成医用回旋加速器的研发。2017年,相关研究所组建玖谊源公司,开始成果转化。经过4年攻关,玖谊源在2021年首次实现医用回旋加速器国产化,如今生产的设备已经出口40个国家,打破欧美日对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市场垄断。

除了科研院所之外,绵阳本土以长虹、九州为首的高端制造企业,是助力设备量产化的重要推动力。

中玖闪光,就是科研成果和绵阳长虹集团相互催化的结果。2021年,中物院十所联合绵阳市中心医院首次证实了高能X射线Flash效应,开辟全球X-Flash治疗的先河。多方支持下,中玖闪光诞生,长虹集团是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44.56%。

图片

超高剂量率X射线FLASH放射治疗设备模型

作为Flash放疗技术的转化平台,中玖闪光的主要工作是对原型机进行小型化、标准化改造,实现量产。2023年年初,中玖闪光与园区签约建设生产基地,促使产业化发展,项目总投资达12亿。

这一年,绵阳核医疗园区迎来大爆发,仅当年集中签约项目投资高达150亿元。其中,玖谊源、迈斯拓扑等加速器厂商签约园区。川发展核医疗产业园项目投资达100亿元,规划用地3000亩,将建成园区内大型核医药中心及核技术产业配套服务设施。

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2024年,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实现产值25.1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30亿元。

图片

综合优势铸就核医疗产业集群

产业的建圈强链,看的是城市的基因、人才、区位等内在优势。

绵阳,与生俱来就有国防科技的基因。

绵阳是一座三江环绕的城市,是蜀道咽喉之地。在全国三线建设期间,绵阳是后期部署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曾调入15万技术人才,拥有良好的国防工业基础。

“两弹一星”任务完成后,中物院从青海搬迁至绵阳山区,自此扎根于绵阳,并在千禧年落地游仙区。2000年9月,为把绵阳富集的国防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部门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2023年,游仙区也定下“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防科技工业强区”的目标。

目前,绵阳聚集了中物院等20家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超过260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其中,两院院士高达26位,占比超过四川全省的一半。

人才,是产业的根。早在2006年,西南科技大学就成立了核科学技术学院,甚至早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5年,西南科大又与绵阳404医院共建医学院,探索以“核医学+”为核心,医、工、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绵阳还在不断引才。其中,“人才十条”政策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对创新创业团队最高资助2000万元,对青年人才安居补助最高40万元。因为人才带来的技术突破立竿见影,中玖闪光曾在2023年引进清华大学核技术应用博士,仅1年就突破射线源关键技术。

过去3年,绵阳引进8.6万人才,硕博人员达1.5万人,使得2024年绵阳新增1.1万常住人口,是四川地级市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仅2025年第一季度,绵阳就引进重点人才7259名。

绵阳是个美丽的城市,一日游到这游玩可以享受独属绵阳的悠闲生活_可以在_美食_历史

围绕人才的聚集,科创平台也在加速建设。

2022年,国家卫健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落地绵阳;2023年,涪江实验室启动,联合中物院、绵阳中心医院、西南科技大学联合攻坚“卡脖子”难题。

此外,耐心资本也在响应政府,为绵阳核医疗产业保驾护航。

2021–2023年,绵阳市政府通过发行逾130亿元专项债和政府引导基金,对核医疗的基础建设与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撑。紧接着,2024年,游仙区首支核技术应用领域产业引导基金白鹭基金成立,出资规模为3.1亿元,聚焦核技术、核医疗等核技术应用发展领域。

未来,园区内还将建成下游的核医疗专科医院,布局更先进的放疗设备。全面建成后,这家医院将成为全国首家集质子、电子、光子、中子治疗于一体的核医疗医院。

曾经,核意味着国防安全。而如今,这束守护国家安全的光,正转身照进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健康中。

绵阳,正用它半个世纪的积淀,完成这一次科技转身。

图片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