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飘”了、销量降了,卫龙不香了?

2023-03-30
卫龙上市后首份年报营收、利润双双下滑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达Finance(ID:leidaplus),作者莫恩盟 ,编辑深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刚摘下“辣条第一股”称号还不足半年,卫龙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便遭遇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尴尬局面。

财报显示, 2022年卫龙的营收同比下滑3.5%。 其中,卫龙的三大主营产品的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与此同时,卫龙去年还没能有效改善其产品销售较为依赖线下渠道的情况。

尽管受提价策略的影响,卫龙的毛利及毛利率指标在去年同比均实现上升,但卫龙的净利润却与其营收一样呈现出颓软的迹象。财报显示,继上市前几年净利润增速不断走低之后,卫龙2022年的净利润甚至直接转为负增长,全年的净利润跌去八成以上。

而2022年交出的财务答卷略显平淡的卫龙,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没能匹配得上此前的超高估值。 早在2021年5月Pre-IPO轮融资完成之际,卫龙的估值便一度达到600亿元,但截至3月27日收盘卫龙的最新市值仅为265.68亿港元,相较600亿估值大幅缩水。

上市首份财报营收惨遭下滑

去年12月15日在港交所敲响上市钟声的卫龙,于日前发布了自己登陆资本市场后的首份财报。

雷达财经了解到,在上市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卫龙始终保持着营收不断增长的态势。2018年,卫龙的年营收便达到27.52亿元。2019年、2020年,卫龙的年营收分别达到33.85亿元、41.2亿元,均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2020年的合作伙伴大会上,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曾立下2021年销售额达100亿元的flag。一年之后,卫龙的营收相较上一年实现了16.5%的增长,但并未达成此前预定的目标,全年营收为48亿元,不及目标的一半。

而到了登陆港交所的2022年,卫龙不仅没能实现上一年未能完成的心愿,反而营收更是首次出现下滑, 全年46.32亿元的营收规模与上年48亿元的营收规模相比下跌3.5%。

对于去年一年营收的下滑,卫龙解释称主要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公司的生产及交付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对主要产品类别采用新包装、生产工艺、配方或规格进行最新产品升级而作出的调整,导致公司的客户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调整,因此销量出现了阶段性的影响。

雷达财经了解到,凭借辣条产品俘获一众消费者味蕾的卫龙,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

财报显示,2022年卫龙的调味面制品全年共售出15.06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卖4.3万吨。与此同时,卫龙旗下的蔬菜制品和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同样没能逃过销量下滑的命运,这两大产品的销量在2022年分别减少6175.8吨、1125.33吨。

若按外部客户所处的位置划分,卫龙的客户主要可以分为中国和海外两大板块。其中,卫龙的绝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中国市场,去年卫龙在实现海外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却出现下滑。

财报显示,卫龙去年在海外的营收为6547.4万元,相较上一年1979.6万的规模实现230.74%的增长,但来自中国客户的营收却从47.8亿元下滑至45.67亿元。

而从销售渠道来看,卫龙目前仍未能摆脱对于线下渠道的依赖。财报显示,2021年卫龙有88.5%的营收来自线下渠道,2022年该比重进一步攀升至89.5%,而同期卫龙来自线上渠道的营收占比却仅为一成左右。

销量没能与价格一同“狂飙”

作为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卫龙与消费者们一同成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卫龙在河南已拥有五个工厂,分别为漯河平平工厂、漯河卫来工厂、驻马店卫来工厂、漯河卫到工厂、漯河杏林工厂。但规模不断壮大的卫龙,其产能暂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财报显示,去年卫龙的产能利用率为59.2%,而上一年卫龙的产能利用率高达70.7%,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卫龙销量和产能利用率的下滑,与其去年在价格方面有所调整的策略有关。

具体来看,卫龙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的单价,分别从2021年的15.1元/千克、27.4元/千克、30.2元/千克涨到2022年的18.1元/千克、31.1元/千克、36.2元/千克,其中涨价幅度最小的调味面制品每千克涨价3元,涨价幅度最大的豆制品及其他产品每千克涨价6元。

主营商品的提价,对于卫龙的毛利指标的确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财报显示,卫龙的毛利从2021年的17.93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67亿元。毛利率方面,2021年卫龙的该项指标为37.4%,而到了2022年卫龙的毛利率升至42.3%,足足上升了4.9个百分点。

然而,毛利指标向好的同时,卫龙的净利润指标却面临挑战。财报显示, 2022年卫龙共录得1.51亿元的年内利润,与上年同期高达8.27亿元的年内利润相比跌去八成以上。

对于年内利润的下滑,卫龙表示主要是由于与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有关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部分被本集团的毛利增加所抵销。

事实上,在上市前几年,卫龙年内利润的增长便已显现出颓软的迹象。2018年至2021年,卫龙的年内利润分别为4.76亿元、6.58亿元、8.19亿元、8.27亿元。虽然这期间卫龙保持住了年内利润的增长态势,但其年内利润的增速从2019年的38.18%下降至2020年的24.41%,又在2021年进一步下滑至0.97%。

而销量表现不够亮眼的2022年,卫龙其实在营销上并没有少“砸钱”。财报显示,卫龙2022年的经销及销售费用为6.33亿元,与上年5.21亿元的经销及销售费用相比增长超过两成。

其中,卫龙用于推广及广告方面的费用由7870万元涨至1.39亿元,几乎快赶上其去年一年的净利润,同比增加77%。 这是因为卫龙去年加大了其在户外媒体上的组合投放活动,同时增加了自身在电商平台及其他线上媒体平台开展的线上广告活动,比如直播等活动。

此外,因销售团队扩大导致雇员福利费的增加以及专业费用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卫龙经销及销售费用的增长。不过,卫龙在经销及销售费用上的投入,并没能有效地转化为销量。

与此同时,由于雇员福利费用的增加及折旧与摊销增加,卫龙的管理费用在去年增加了三成以上,由上一年的3.59亿元增长至4.82亿元。

卫龙被高估了吗?

除了销量、营收、净利润几个重要指标在去年出现下滑外,卫龙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同样难言出色。

天眼查显示,早在2021年5月,卫龙便完成了Pre-IPO轮融资。本轮融资由CPE源峰和高瓴联合领投,红杉中国、腾讯、云锋基金等在内的众多明星投资机构也纷纷押宝卫龙。这轮融资后,卫龙的估值一度达到600亿元。

到了去年12月15日,卫龙终于如愿登陆港股,但刚刚实现上市梦的卫龙在挂牌交易的第一天便遭到现实的狠狠一击。上市首日,卫龙的股价便跌破发行价,截至上市首日收盘,卫龙的总市值为235.58亿港元,相较此前的600亿元估值大幅缩水。

时间转眼来到当下,截至3月27日收盘,卫龙股价报收11.3港元/股,最新市值为265.68亿港元。虽然卫龙的最新市值与上市首日相比有所提升,但仍与Pre-IPO轮融资后的600亿估值存在不小的差距。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雷达财经表示,其实在上市之前他就认为卫龙的估值有被高估。整体来看,卫龙存在品类单一、产品单一、模式单一、渠道单一、客户单一的多重问题,单一是制约卫龙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卫龙目前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是比较合理的。

朱丹蓬还进一步指出,根据2022年的财报来看,卫龙的营收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22年,卫龙营收中调味面制品贡献的占比有所下降,而蔬菜制品的营收占比却在上升,这意味着卫龙的整体产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随着防疫措施的调整,2023年卫龙公司的整体经营会有所恢复,但就估值而言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由于辣条的行业门槛和技术壁垒并不算高,因此卫龙所处的辣条赛道面临的竞争正不断加剧。除了玉峰、花蝴蝶、源氏等靠辣条起家的对手外,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盐津铺子等零食厂商也都陆续加入这场混战。

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与辣条相关的企业数量十分庞大。当雷达财经在天眼查检索“辣条”关键词,可以获取到4330条相关的结果。即便雷达财经将时间范围缩小至近一年内,仍有504条相关的结果,甚至仅年初至今也有超过140条相关的结果。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强势提价的卫龙能否抵住销量下滑的颓势、业绩重回增长态势?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