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作者:张雨薇,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市场变化太快,太剧烈了!”这是过去一年走访下来,最深的感触。
许多经销商都在感慨,行业变化太快,稍不留神就被甩在后面。
2025已经过去4个月,行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对于经销商而言有哪些机会?又有哪些是值得注意的。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中国快消品创新大会上,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和对市场动态的观察,我们洞察到了一些值得经销商高度关注的趋势。
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行业的未来走向,也直接关系到经销商的生存与发展。
接下来,我将一一展开。
主流商超调改
2024年3月自胖东来宣布帮扶调改步步高,到6月调改永辉超市,短短数月间,地方连锁商超纷纷效仿,核心指向明确:传统商超“躺着收租”的时代已经终结。
过去,传统商超以卖货架等形式收各种通道费用,不需要去考虑市场上流行什么商品,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品。谁给钱谁就上架,如此一来便造成了两大困境:商品高度同质化,产品价格虚高。
这种模式在面对消费疲软、折扣店崛起和即时零售冲击时显得无力,调改成为必然选择。
而今年3月17日永辉股东大会的一纸决议,明确要去中间商推进裸价直采和自有商品的开发;3月29日永辉年度供应商大会,更是表示要淘汰60%中小供应商,锁定200家核心供应商,强调“零供关系要从博弈变为共生”。
去年,调改只在部分省份地区进行,但永辉作为行业标杆企业,高调变革势必引起更多区域商超的跟随,将“调改”进一步推向高潮。
也就是说,裸价供货、利润空间压缩;精简SKU,大量二三线品牌退出货架;建立核心供应商体系等等,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常态。
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经销商会丢掉生意,少数在货盘组织上有优势、运营成本上更有竞争力的经销商将顺势崛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因为商超无法真正完全甩开中间商。一线品牌仍需区域服务商落地执行;进口品、网红品的快速铺货依赖供应链资源;定制商品的开发更需厂商协同。
此外,绝大多数的地方超市不具备货盘组织能力,也很难解决供应商管理、稳定货源的问题。
而有服务能力的经销商可以起到桥梁作用,通过选品赋能、跨区域组货、品类共建,与商超形成深度绑定。
当调改从风潮变为常态,未来的想做商超经销商一定与下游门店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帮助零售商进行选品,共同做大品类容量,才有可能能够在零售门店内持续经营。
近两年,以零食折扣店为代表的折扣店迅速崛起。终端门店生意被抢,经销商也受到严重冲击。
「新经销」曾提出过一个观点,硬折扣是现象,是供给过剩、需求变化导致的结果。
而现在,对于经销商而言,更大的威胁来自零售商直接“下场抢生意”。
过去经销商负责流通,零售商负责卖货,各司其职。然而,现在的趋势是不少零售商开始向上延伸,对区域经销商进行降维打击。
第一、自有品牌替代核心品类:盒马、山姆等零售商在粮油、休食、日化等高频消费品类中,自有品牌占比已突破30%。
例如奥乐齐的9.9元洗发水、盒马定制蜂蜜,以“同质低价”策略抢占品牌商品市场份额,经销商代理的大量二三线商品逐渐失去货架,渠道话语权明显削弱。
第二、供应链能力跨界输出:硬折扣连锁店不仅为自己的门店供货,还向外部终端提供商品;传统零售商也在加速去经销商化,区域商超在整合资源后,甚至向其他终端、其他市场反向输出自有商品。例如“东来同款”。
过去泾渭分明的经销环节、零售环节,在无限趋近于彼此。未来谁能锁定区域的优质零售点位,与它们形成强绑定关系,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大企业去经销商化
2025年初,快消品行业厂商格局也在发生骤变。
某快消品头部企业财报显示,经销商数量同比去年锐减9000+,降幅12.6%;
某水饮头部企业数据显示,其经销商数量较2023年减少28%,订单量同比腰斩;
某大型乳企更是直接砍掉70%的经销商,通过DTC模式实现终端直连。
……
这些数据背后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头部企业正在加速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体系,将资源集中在少数优质经销商身上,以提升整体效率。
这种转型源于传统分销模式与当前市场环境的结构性矛盾。
过去商品短缺的年代,品牌依靠多级经销商网络解决渠道下沉难题。经销商承担了资金垫付、仓储物流等职能,以人海战术弥补品牌直连能力的不足,某种程度上是“靠规模换市场”的妥协方案。
然而,随着行业发展,这一模式的弊端愈发凸显:人员、仓储、物流成本不断攀升,但快消品利润却多年停滞不前,整体人效低下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头部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供应链,将资源集中在少数优质经销商身上,而那些效率低下、响应迟缓和缺乏竞争力的经销商将被市场逐渐边缘化甚至淘汰。
可以预见,经销商群体正往集中化与专业化发展。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主动拥抱数字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经销商,将在新供应链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经销商,则注定被市场淘汰。
批发超市扩张
零食量贩店后,巨头又开始大举布局省钱批发超市,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场景。
去年9月零食有鸣宣布进军硬折扣全品类批发超市,仅用2个半月突破1000家门店,成为首个千店级批发超市品牌。万辰集团紧随其后推出“来优品省钱超市”,鸣鸣很忙、爱折扣等先后入局。
这类主打“低价省钱”的全品类折扣超市,核心是绕过传统经销商体系,直接对接区域工厂。
专社区注高频、刚需品类,如休闲零食、米面粮油、日化百货、生鲜冻品等。打造“少SKU+高周转”的全品类产品模型,通过“拆零批发”模式打破价格壁垒,收割消费者。
省钱超市的扩张,更像是“升级版”的零食折扣店,将价差优势从零食扩展到更广泛的高频生活必需品。它不仅吸走了商超的部分客流,还通过低价策略蚕食社区便利店和小型超市的生意,形成更大的渠道挤压。
站在经销商的视角,如果省钱超市在你的城市有布局,我们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加盟1-2家店,学习其商品结构、定价策略和运营模式,反哺自身经营。同时,通过优化商品结构、简化SKU、提升周转率,帮助本地小店改善经营效率,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即时零售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9.5%,而即时零售以32.1%的同比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赛道。这一增速是传统电商的3.4倍、线下商超的17倍。
不少经销商也向「新经销」反馈,即时零售是当前唯一还能实现稳定增长的渠道。
即时零售的快速崛起,源于消费者对“即时满足”需求的不断增长。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快速获取商品的依赖越来越高。
京东数据显示,整箱水饮、粮油调味品订单增长45%,抖音电商则录得家用医疗器械订单220%的爆发式增长。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表明:“30分钟极速达”的确定性供给已成为比低价更重要的决策因素。
而这种确定性来源于平台对本地化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平台不再依赖“中心仓全国调货”,而是通过连接本地商超、经销商仓、品牌前置仓,进行“本地化供给”。
这也让经销商有机会参与其中,无需全国性布局也能分羹红利。
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接触到不少做水饮、日化、休食的经销商,通过与O2O闪电仓的深度合作,一方面不断扩张品类,另一方面借用平台的数据,优化自身的商品结构,建立起一站式商品供应链,再将货盘覆盖到中小超市。
在传统渠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即时零售的高速增长是难得的增量机会。经销商要重点关注即时零售在本地的布局,有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抓住。
它不仅是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的有效渠道,也是经销商突破传统渠道增长瓶颈的重要抓手。
写在最后
过去的一年,能够明显感受到经销商群体都非常焦虑,焦虑源于对路径依赖的打破——市场在变化,对经销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往年,生意确实没那么好做了。
但变化之中往往也蕴含着机会,经营十几年所积累下来的市场嗅觉、客情关系、物流网络,也不会一夜之间作废。
关键在于能够清醒地洞察趋势,果断地抓住机遇,看清哪些是需要坚守的核心优势,哪些是必须调整的方向。该转型时别犹豫,该坚持的也不要被外界的变化吓倒。
理性看待变化,持续改善经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