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青博材,AEM阴离子膜国产化低调的践行者

面向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时代命题,志青博材正以坚定的步伐与前沿的技术,致力于成为引领新一代清洁能源材料革新的中坚力量,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澎湃的创新动能。

当下全球能源供给端结构性重组、国内外都在布局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浪潮中,在苏州吴江太湖新城科创园里,一家新材料公司步入我们的视野——苏州市志青博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形成覆盖20至100μm厚度区间、最大幅宽达80cm的均质膜、增强膜、消氢膜等系列化AEM阴离子交换膜产品,并具备规模化交付能力。

这家创立于2023年的新材料公司,为何能在如此短的周期发展得这么迅速,我们有幸接触到了志青博材的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彭汉青博士,与他做了深入的交流。

彭汉青博士是国内少数深耕阴离子交换膜材料研发超过十年的专家型企业家。他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师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庄林教授,博士期间便在阴离子交换膜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所研发的全新一代阴离子交换膜,显著加快了课题组在碱性燃料电池、碱性二氧化碳电还原与水电解等多个方向的技术进展。其科研成果不仅发表于多篇国际高水平期刊,还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了两项核心专利,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碱性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

志青博材创业初期,离不开吴江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东太湖度假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聚焦"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对接等多维度赋能,为公司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化支撑。与此同时,科润新材料、熔拓资本等重要产业资本深度参与,公司顺利完成了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在“政策+资本+技术”的协同模式下,公司得以高效推进从技术成果向规模化应用的转化进程。

得益于团队多年的科研积累与完善的工程化体系,志青博材的产品在性能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AEM系列产品,基于原创的高效聚合物合成工艺与改性方案,均质膜已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突破:抗拉强度高达50MPa,溶胀率控制在8%以内,离子电导率超过150mS/cm。目前,产品已通过多家头部电解槽企业的性能验证并获得采购订单,升级版的AEM增强膜和AEM消氢膜也正陆续送样至多家客户,进入测试与导入阶段。

image.png图:志青博材自研AEM均质膜、增强膜、消氢膜

在稳步推进核心产品落地的同时,志青博材亦在积极谋划前沿技术布局。公司已完成多条主链结构的产业化研发布局,涵盖全新“刚性链”结构与“柔性链”结构的阴离子交换膜系列,形成覆盖不同工况与性能需求的多层次产品体系,进一步构筑核心竞争壁垒。尤其是在液流电池领域,公司正携手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液流电池专用阴离子交换膜,针对储能场景需求,通过特殊结构化设计和厚度优化显著提升膜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循环寿命,抢占未来万亿级储能市场先机。

彭汉青博士认为未来AEM阴离子交换膜市场,膜的成本以及耐久性将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目前市场上主流的AEM结构在稳定性上一定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志青博材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就立志探索新的AEM结构设计。现在公司三个博士带团队都分别在各自的技术路线上稳步推进,目标将AEM寿命提升至50000小时,成本降至全氟磺酸膜的三分之一,推动AEM水电解市场成熟化,可靠化。

市场端,公司正同步的不断拓展新赛道,将AEM拓展至二氧化碳电还原、海水淡化等应用场景,推动阴离子交换膜成为多领域核心材料,最终迈向资本市场,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品牌。

“以技术突破定义行业标准,以国产替代赋能绿氢未来。”彭汉青博士表示,志青博材将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联合高校科研力量与上下游产业伙伴,持续攻克氢能核心材料“卡脖子”难题,加快推动氢能材料国产化进程。面向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时代命题,志青博材正以坚定的步伐与前沿的技术,致力于成为引领新一代清洁能源材料革新的中坚力量,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澎湃的创新动能。

来源:志青博材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