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盛夏,上海黄浦江畔一套顶级豪宅以1.58亿元成交,引发外界瞩目——买主正是潮流电商独角兽得物的创始人杨冰。不到一年,得物传出裁员5%的消息,约500名员工被“优化”。
一边是创始人刷新豪宅成交纪录,一边是公司以“市场环境严峻”为由的瘦身。最近一年,这家估值一度高达700亿元的电商玩家,似乎还未摆脱成长的代价。
最近几年间,得物一路狂飙,凭借年轻人近乎狂热的追捧——自球鞋交易起步,快速扩展至奢侈品、潮流服饰、美妆、3C电子乃至白酒等多个品类。尽管得物尚未上市,尚且缺乏权威披露的财务数据,但按其官方口径,多项业务指标同比增长一度达到三位数,冲劲可谓迅猛。
表面看,这家公司似乎牢牢抓住了95后、00后消费群体的心智,成为潮流消费领域最大的赢家之一。然而,繁荣表象下暗流涌动。
一度造就神话的炒鞋热潮渐趋退散,去泡沫化的年轻用户不再盲从,真假罗生门亦在使信任度“漂浮”,叠加全面扩张带来的品类激增,种种因素,正让这匹黑马走到岔路口。
驯服潮流,还是被潮流驯服?
标榜潮流的玩家很多,但真正由潮流喂养、并驯服潮流的,得物算得上是少数派。
在那个球鞋文化还局限于篮球场边、潮流街区、线下穿搭圈的年代,“信仰”维系着鉴定的“信任资产”积累。贴吧、虎扑、新新球鞋的“大神”们,凭经验、靠眼力为网友义务鉴定——看鞋标、看走线、看鞋垫背面,谁看得多、看得准,谁就有更强的话语权。
只是,用爱发电往往撑不起一门生意,主打草根式的信任模式天然脆弱,很难持续并规模化。拍摄误差、鞋品形变、鉴别师误判,加上造假技术不断精进,任何一环失守都可能让真伪变成罗生门,甚至有用户发帖指责部分鉴定师“收钱放行假货”。信任系统,挑战丛生。
得物的前身“毒”正是瞄准了这个空白,把民间高手组建成正规军,从而用平台机制取代“江湖眼力”,给混乱市场一纸秩序。即便如此,早期的得物仍更多停留于小众球鞋圈层里,直至后来才搭乘球鞋风口,真正爆发。
2018年前后,球鞋市场热得冒烟,从消费品变成“金融衍生品”。不少发售价千元左右的球鞋,二级市场动辄三五倍暴涨,有些热门、联名款甚至与奢侈品平起平坐。
最疯狂的时候,国内大学男生人手一个SNKRS,蹲点抢发售——高喊“冲冲冲”,抢到就是耐克发的生活费,而部分上古鞋盒,则从没人要的破烂扶摇直上,卖到几百上千元。
火热的鞋市,无疑造就了早早埋伏的得物。得物在2017年便已上线电商功能,主打C2B2C模式,买卖双方都需先将货品寄送至平台鉴定,再由平台中转发货。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平台介入其中是必要的。
毕竟,这场球鞋热潮也点燃了另一端——造假行业。假鞋工厂一时间技术突飞猛进,从“粗糙山寨”跃升为“镜像复刻”。
起初,买家们还能在闲鱼凭着购买记录、线上鉴定报告谈生意,但后来随着假鞋越来越卷,“拼图鉴定”亦被研究了出来——把假鞋的鞋面、中底、鞋底等图片,与比较难以仿照的真鞋鞋标、鞋盒图片拼在一起,赌线上鉴定看走眼的时刻。
在此背景下,得物以实物鉴定下场,自然轻松收获了用户心智,用一套“防伪四件套”(鉴定证书、鞋扣、胶带、包装盒),建立起了“过毒”仪式感。
只是,每个追逐潮流的人都知道,潮流本身是个不断自我颠覆的存在,跑者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它会朝哪个方向改变。
比如十年前街头标配BAPE连帽衫、Evisu(福神)“大M”牛仔裤、新百伦跑鞋。而现如今,这番穿搭早已成为大叔们的“怀旧套餐”——福神不再日产,Off-White光环褪色,“养牛”文化亦式微,潮水改道,从不回头。
球鞋同样如此,一切非理性的繁荣,终有尽头之时。2021年后,市场转冷,“散户”仍做着暴富梦,“大户”却逐渐清仓离场。泡沫破裂之时,连AJ都开始“破发”。价格理性化压缩了溢价空间,意味着得物赖以生存的品类红利逐渐消退。没有了投机动机,平台的交易逻辑开始松动。
当球鞋失去“金融属性”,得物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普通消费者,真的需要一个只卖鞋的平台吗?尽管得物总宣称“鞋穿不炒”,可鞋市一旦走向低迷,回归正常消费品,那么得物最终需要直面综合电商。
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便在最热的年代,冷门如2017年发售的Nike × CDG空军一号,因关注者稀少、溢价不足,几乎没有仿品。二级市场,“挂出来即真货”成了默契——因为造假的成本,远高于其市场定价。
眼下火热的泡泡玛特亦是如此,没有溢价的普通款的二手售价几十元,尚不足以覆盖开模成本,自然鲜有假货,但被爆炒至天价的LABUBU,却是造假重灾区。
因此,得物的潮流生意本质,从来不是卖货,而是贩卖“稀缺+确定性”的组合拳——先有热爱,才有潮流;形成潮流,用户才愿为情绪溢价买单;溢价足够高,造假才有利可图;而一旦假货横行,消费者才需一个可信的“裁判”。
而既提供平台裁定下的“真伪确定性”,又有着支系繁杂,远超官方门店供给的得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裁判,又是超级经销商。得物自身亦清楚,尽管球鞋市场落寞了,但类似的潮流生意还有很多。
在此背景下,得物不断加速,走上全品类扩张之路——从卖球鞋的毒,俨然成长为了当下标榜“新一代潮流网购社区”的得物。
撞上小红书
这几年,得物一路向外扩张,早已不满足于曾经“毒”的定位。
如今打开得物的APP,你会发现它的SKU范围早已溢出球鞋的边界,触角横跨潮服、奢侈箱包、腕表珠宝、美妆护肤、3C数码、家电、潮玩、酒水零食等数十个品类。说得夸张点,除了卖房,其几乎都想插上一脚。
外扩,意味着商业模式的转变——C2B2C的中转鉴定模式,放在球鞋领域逻辑成立,既能筛真伪,又能掌控交易路径,但在美妆护肤、酒水食品等领域,自然有着更好的选择。毕竟,总不能指望用户从拼多多采购成件的可乐,寄到平台寄售,效率和常识都说不过去。
因此,得物顺势推进招商转型,引入品牌商、经销商和第三方卖家,逐步从一个以个人寄售为主的交易社区,转变为混合模式的交易广场——外表仍是潮流电商,内核则越来越接近天猫。
品类扩张的结果是重心位移。球鞋的销售比重如今已降至三成以下,营收越来越依赖各类“新阵地”,“潮”这个概念也逐渐模糊。但幸运的是,得物仍死死咬住了自身最核心的资产——高价值的用户群。
这点很像唯品会,这家在互联网语境中“几乎不存在”的电商,却凭一批忠诚度极高的中产主妇安稳度日,赚着“没声音的钱”。得物如出一辙,在大举破圈扩张时,同样锁定了一批极具购买力且忠诚度惊人的年轻群体。
纵观整个垂类电商江湖,几乎每个平台都在经历一个轮回——早期疯狂增长,之后迅速被卷入同质化厮杀的泥潭。诡异的是,得物似乎悄然避开了这场内卷战争。
原因在于,得物用户的“消费质量”远高于平均水平——得物目前的品类,大多为非刚需,虽远离主流消费需求,但用户购买意图其实更为聚焦、明确,一旦形成购买倾向,常常是默默下单,无需商家反复触达。
因此,得物的消费不是直播电商的情绪爆点驱动,而是决策路径清晰的延迟满足——看似慢热,实际上稳得吓人,不像直播带货的消费者,转头就能把主播忘得一干二净。正是这种极高质量的消费群,构筑了得物与主流电商的本质差异。
据悉,得物客单价远高于主流电商平台,转化率更高,退货率极低,这与其他平台用低价换流量、用补贴堆GMV却换来高退货率的恶性循环,形成了鲜明反差。而这,亦能吸引更多商家主动投怀送抱。
得物独特的商业逻辑,并非没有敌人。它真正的威胁,并非淘宝、拼多多这些“流量巨兽”,亦非抖音、快手这类兴趣电商。眼下真正值得得物忌惮的,反而是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红书。
小红书和得物所争抢的,很大程度上是同一批用户——年轻、审美挑剔、消费主张明确。过去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一个主攻种草,一个负责转化,但现如今,小红书电商化进程加速,得物也拼命往社区内容赛道挤,双方用户圈层的重叠已日趋严重。
很显然,拼内容社区,得物大概率打不过已经占尽先机的小红书,其唯有守住它最核心的护城河——信任。
绷紧“信任”的弦
如果说,潮流催生了得物,用户推动了得物,那么鉴定则成就了得物。
曾有一则坊间流传甚广的玩笑——“得物盒子最多的地方,一是大学,二是莆田。”
当伪造得物的鉴定证书、防伪扣和包装盒成为一门生意,亦从侧面说明,得物的品牌心智已经被黑产视为可以量化利用的信用背书,毕竟,一个不被信任的平台,是不配被灰黑产玩家们批量仿冒的。
但悬念也埋在这份“被信任”的光环之下。
“同一件商品,得物线下鉴定说真,线上鉴定又说假的帖子。”类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罗生门,在社交媒体上不是孤例。
外界曾盛传得物鉴定师很多都是临时工,但据光子星球了解,得物全部鉴定师均为正式员工,而所谓第三方外包的质检员,则主要负责瑕疵筛查等问题。
即便如此,鉴别师亦难免犯错,毕竟鉴定更像是一种带风险的主观推理,在真假问题面前,“经验”二字从来不是绝对标准。此外,与当年钻研球鞋细节、热爱潮流文化的虎扑大神型“民间大神”完全不同,“入编”的得物鉴定师更像标准的执行者——前者是信仰,后者是养家。
从根本上讲,得物的“鉴定逻辑”,更接近于一场关于风险成本控制的精算游戏。
其实,得物大概率并不真的在意“100%正品”这个太过理想主义的目标——极致追求“绝对正确”,放在高度商业化、规模化的交易体系里本身就不现实。
更现实的诉求是,以最小的成本,让用户复检意愿最小化。说白了,它不需要每双鞋都真得不能再真,只需让用户在主观层面不去怀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淘宝早期部分商家打出“支持专柜验货”的逻辑一脉相承——若真有用户“头铁”跑去门店验货,十有八九会被店员一句“我们不提供鉴定服务”打发掉。因为实体渠道压根没有动机为真假负责,鉴定不是他们的专业,也从来不在他们的绩效里。
而这,恰是得物的运营铁律——宁愿付出极高的口碑运营成本,也要消弭掉用户复检的动机。
不管是同中检集团合作,还是略带“表演”色彩的“内部参观”,甚至挑战非标的黄花梨鉴定,得物所有的动作本质上有一个目的——放大自身的“专业感”,建立一个“完美可信”的信任闭环。
而这套系统,在社交媒体时代,被迫运转得更加精密。尤其是在用户高度重合的小红书上,得物客服几乎全年在线应战——只要有争议帖出现,得物往往会迅速在评论区出面,应对、解释、安抚,几乎事事有回应,防止信任进一步溃散。
问题在于,这是一套高压运行的信任系统,如同一根持续拉紧的弦——既不能松而失准,也不能紧而绷裂。唯有找寻到临界点,才能将自身一贯的“信任”传递得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