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娱刺儿”(ID:yuci-er),作者:娱刺儿,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星晖|文
园长|编
作为最具标志性的国民消费窗口之一,五一假期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喧腾的。
商圈景区摩肩接踵,机场高速吞吐爆发,音乐节和演唱会热烈似火……短短几天时间里,人流与经济活力迸发于你我身边的众多场景。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全国电影院却度过了一个无比静悄悄的五一假期。
不客气地说,相比去年,今年电影五一档的市场表现几乎遭遇了对半砍。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5年5月1日至5月5日,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7.47亿元,日均票房约1.49亿元,档期总票房与日均成绩较去年同比下降51.1%,扎扎实实地割去了半壁江山。
就观众进场情况而言,今年五一档的观影人次由去年同期的 3781万下滑至1890万。在全国总场次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这意味着电影院的单场人流拦腰减半,平均上座率直接从2024年的12.6%降到了如今的6.6%。
跌落的重磅档期背后,问题到底出在哪?
全面倒退的五一档
单论新片数量,这个五一档的阵容绝不逊色于往年。
4月30日、5月1日、5月2日三天,在部分项目撤档前一度有多达13部电影定档,囊括了剧情、喜剧、犯罪、悬疑、动作众多类型,乍一看颇具丰富度。
要励志传记,有根据湾仔码头创始人真实经历改编的《水饺皇后》;要港范犯罪,有邱礼涛再搭刘德华的《猎金游戏》;要口碑悬疑,有第15届北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里场刊得分最高的《大风杀》;要解压喜剧,有《万万没想到》导演易小星的新片《人生开门红》和“凤凰传奇”曾毅的“触电”之作《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要好莱坞大片,也有漫威宇宙第五阶段的关键落子《雷霆特攻队*》……
除了多样的真人电影,五一档还供给了动画IP续作《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开心超人之逆世营救》,并且重映了豆瓣评分高达8.9的宫崎骏经典之作《幽灵公主》——看上去已经足够热闹乃至拥挤。
但从结果来看,如此之多的新片数量却并未托举出哪怕一个大爆款,各个类型都没能构成足够有力的支点。 于是整个档期从“雨露均沾”变成“糊作一团”,最终走向全面溃败的结局。
先看领头羊《水饺皇后》,这部电影虽然码到了国民度颇高的演员马丽,但非喜剧的剧作特征与其一贯的银幕形象相错位,一定程度上让选角带来的号召力打了折扣。而且传记片本身也并非中国电影市场中强势的商业类型,拉新效力向来不突出,要撑起一个大热爆款实属不易。
再说其他几部排名靠前的新片,如果纵向对比各自的赛道前辈来看,可谓人均退步明显。
论犯罪港片,《猎金游戏》“邱刘”组合带来的审美疲劳仍在继续,用户感知到的刺激度不及去年的同生态位选手《九龙城寨之围城》。这导致《猎金游戏》在五一档止步1.35亿票房,比后者2.55亿的同期成绩少了整整1个多亿。
然后是喜剧方面,这一刚需类型的“稳稳的幸福”也在这个五一档宣告失灵。《人生开门红》和2023年五一档冠军《人生路不熟》明明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但命运走向截然不同。前者的档期票房将将超过了《人生路不熟》的十分之一,远远低于行业预期。
至于《苍凉的天涯是我的爱》,这部电影虽然也没能打出喜剧爆款的既往声量,但由于《人生开门红》实在表现得过分萎靡,反倒造就了喜剧“双雄”缠缠绵绵的意外局面。二者齐头并进,导致了五一档的大幅萎缩。
此外,两部进口片同样在各自范畴内不进反退。其中,漫威电影《雷霆特攻队*》延续了好莱坞大片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颓势,档期总票房仅仅6483万。这一“新复仇者联盟”和2019年五一档狂揽12亿的超英前辈《复仇者联盟4》相比,实在是差距悬殊。
而重映动画片《幽灵公主》虽然以黑马之姿杀进了档期前3名,但如果跟去年五一档重映的另一部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比起来,依然存在3000多万的票房缺口,让人不得不感慨大盘之冷清。
这里缺一个亿,那里少几千万…… 整个五一档就这样四面漏风,几乎每块类型长板都比往年明显缩短,能容纳的水位自然大幅倒退。
愈发极端的档期依赖症
毫无疑问,头部作品之缺失是今年清明档、五一档接连失利的核心原因。
根据往年经验来看,一个节庆档期要想有出彩表现,第一梯队电影的领头效应必不可少。 因为它们不仅自身承担着营收任务,而且能够有效炒热大盘,带动国民观影的社交热度。
比如2024年五一档的票房表现就相对集中,位居前两名的《维和防暴队》和《末路狂花钱》分别斩获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总票房,两大爆款的档期落点都在4亿左右。再往前一年的《人生路不熟》和《长空之王》就更夸张了,它们的份额比例都在3成以上,说是推动档期票房突破15亿的双引擎一点也不夸张。
对比之下,今年五一档的电影票房就显得极为分散,票房排名前5的电影仅仅占据了7成左右的总票房,这是过去十年间从未出现过的局面。
表面上看,2023年五一档 “赢家通吃”颇为失衡,但其实当年有4部电影的档期票房都在1.4亿以上。相反,今年“势均力敌”的结果则是仅有一部《水饺皇后》拿到了这一成绩,后面大批新片都挣扎于6000万的水位线附近,主打一个谁也别说谁。
对电影市场而言,失去爆款有时就意味着失去全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头部电影的缺席?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供需两端分别切入。首先,就供给而言,一个听来可能违背直觉的事实是: 正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对重点档期的依赖与日俱增,才导致了如今越来越多重点档期失去“头部电影”。
自后新冠时期拉开帷幕起,人们曾反复讨论电影产业愈演愈烈的档期依赖症,可冷热不均的问题始终难求解法。
回看2024年,元旦档、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端午档、中秋档、国庆档这7个短档期加起来的票房,占到了全年总产出的35%。其中最具爆发力的春节档,更是用寥寥一周时间就贡献了全年票房的18.9%。
如果再加上暑期档,几乎所有大投资的项目都被这些重点档期覆盖在内。 但与此同时,非节假日票房则变得越来越惨淡。
2024年,单日票房在3000万以下的天数达到了58天,比2023年又多出了23天。而今年五一假期结束后,第一个工作日的大盘就滑落到了3000万边缘。紧随其后的5月7日,全国票房数字便干脆利落地掉到了2872.5万元——这对于一个拥有大约8万块银幕的超大电影市场而言,实在是一笔令人不忍细算的账。
相对应的,从供给角度看,留给普通周末档期的重点项目正变得越来越少。要知道,去年从清明档到国庆档之间,曾出现73天无国产新片票房破亿的空窗期。但另一边,热门档期却屡屡新片扎堆,试探与撤档的戏码反复上演。
如今,这种供给失衡正进一步极端化,甚至连节庆档期内部也出现了分层。 复盘来看,今年清明档与五一档虽然维持着一定的多元度,但明显缺少了足够分量的本土大片的身影,中轻量项目成了战场主力。
倘若我们掐着指头数一数,会发现那些最值得期待的项目几乎都提前锁定了接下来的国庆档、春节档等热中之热的档期。例如提前数年宣布定档2027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3(上)》,便是这一批重工业大片的集中缩影。
于是,按照这一态势发展下去的结局,只会是非节假日档期“躺平”、短节庆档期降级、顶级档期竞争进入地狱模式。
趋于保守的国民观影决策
随着大片定档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今年清明档、五一档先后遭遇的困局恐怕还将不断上演。至少,从目前暑期档的定档情况来看,连比肩去年《抓娃娃》的种子选手都难以寻觅,更不必对比前年暑期档的连爆盛况了。
想当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助力春节档突破新高时,人们恐怕很难料到,即使有了超级爆款带来的不俗增量,2025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却很可能不比去年多出多少,重回600亿的梦又变得遥不可及起来。
而且,更让人担忧的问题在于: 就算撇除掉大片供给缺位的影响,现有新片的市场能量也完全没得到充分 释放。 就像我们前文所说,各类型电影在同档期、同类型的条件下都交出了一张明显弱于往年的答卷。
这一批新片的境遇,恐怕不能用“质量低、口碑差”来粗暴概括。比如,今年遇冷的《人生开门红》虽然称不上高分佳作,但其6.6的豆瓣评分事实上已经比前年大卖的《人生路不熟》(5.8分)好上不少。导演易小星的执导水准或许有所进步,只是票房反倒低得多了。
再比如电影节期间口碑上佳的犯罪片《大风杀》,类型化成色并不输给前些年的国产犯罪片爆款,7.0的豆瓣评分比及格线下的《误杀2》《默杀》都高出一截,然而它在五一档的实际票房却不到这些电影的零头。
与其说是新生代的“烂片”咎由自取,倒不如说是电影行业正在为以往高票房低口碑的烂片还债。此刻,比电影院正在上映烂片更可怕的事是,观众已经先入为主地相信电影院正在上映烂片。
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许多迹象都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国民观影决策趋于保守的周期。
根据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自2016年至2019年,中国电影观众的人均观影频次从每年3.0次提升至每年3.4次,观众总基数从4.5亿扩张至5.3亿。但后疫情时代的2023年至2024年,曲线进入下行通道,人均观影频次从每年2.6次降至每年2.3次,中国电影观众总基数则由5.0亿跌至4.3亿。
同时,人们的观影决策正在后置,预售票房的大盘占比持续下滑。2024年,预售票房的整体占比已经降至20%,且首日预售票房中53%都产生在映前2天之内。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从曾经的“预告骗”烂片身上吸取教训,更倾向于在观望过后临场购票。
除此之外,供给分布不均的现实也潜移默化地削弱了用户的观影习惯。这成了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微妙问题—— 当电影行业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绝大多数的非节假档期,又怎么能指望普罗大众把工作日视作走进影院的好时机呢?
随着时代更迭,来自其他媒介的注意力竞争固然难以避免,然而电影面临的困境终究还是得依靠自身解决。
如果简单归因说,是短剧等新兴娱乐方式冲击了电影。那又该如何解释,同样需要付费、同样时间更长、同样指向现场感的演出市场却在这个五一档高歌猛进呢?一边是腰斩的电影票房,另一边是大涨50.76%的演出票房,很难推断线下文娱消费的大环境究竟是冷还是热。
听起来,“降本增效”“调整供给”“内容创新”是如此陈词滥调的话语,但对于当下踏入瓶颈期的中国电影产业而言,它们的的确确就是再次赢取用户信任的仅存法门。
改变迫在眉睫。在365天的轮转之间,电影市场其实没有多少个五一档可供挥霍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