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估了自己

关注
不再是“非你不可”,而是可以替代的“13%”。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耿康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美方取消91%加征关税!”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的重磅消息,让全球重新看待美国,也更重新看待中国。美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在与中国的较量中,显然是太过高估自己了。

神话崩塌

或许美国人至今坚持认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地位,是他们在谈判桌上最耀眼的筹码。

但,时代真的变了。

20年前,美国商品进口占比如同坐上火箭,其货物进口全球占比直冲20%大关。那时的纽约港,集装箱堆积如山,美国市场也是外贸企业最不敢丢掉的“金饭碗”。

然而,过去20年间,美国商品进口占全球份额已断崖式下滑至如今的13%。

数字背后,是美国市场在全球贸易版图中逐渐褪色的现实。

中国则以另一种方式,强化了这一事实。

2000年,中国出口额才2490亿美元,其中20.8%出口到了美国;20多年后,中国出口翻了15倍,但对美国的出口占比已下降至不足15%,并在近年来持续呈现出总出口额增加,但对美出口额减少的趋势。

美国之外,中国的出口增长去了哪里?

2024年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对拉丁美洲出口同比增长13.0%,对东盟出口增长12%,机电产品、船舶、汽车等高端制造成为新增长极。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此消彼长,更是一场全球贸易权力的无声交接。

美国政客或许没注意到,当他们在关税清单上勾勾画画时,一列列中欧班列正满载着机电产品驶向鹿特丹,一艘艘货轮正将中国新能源汽车运往东南亚。

图片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核心,中国正构建起一张越来越有力量对冲风险的全球商贸网络。

如果时间倒转至2008年金融危机现场,你可能会看到义乌小商品仓库,堆满滞销的圣诞装饰和褪色玩具;广东服饰工厂流水线上,机器声日渐稀疏;

甚至许多领域的产业巨头,也一度摇摇欲坠。那时的中国制造,市场命门依然被美国牢牢掌控。

如今,美国商务部仍傲慢地认定“中国离不开美国市场”。但他们搞错了形势,当他们试图关上一扇门时,中国企业早已推开了十扇窗,有了无数个“Plan B”。

浙江一家电缆制造企业,原本在北美市场排名第一,销售额突破了10亿元大关。却因为突增的关税,痛失占比50%以上市场份额的美国订单。

但很快,他们就在英国、德国、巴西等国分别设立了代表处,在当地扩大业务。这当然不是一拍脑门,早在去年该公司就制定了扩大开发非美市场的长期战略和配套措施。

更大的机遇,还在于4月15日起举办的广交会。借助其强大平台势能,该公司迅速与波兰、葡萄牙、秘鲁等多地新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并计划将非美市场出口占比拉升至70%到80%。

今年4月,该公司电缆销售接单量为950万美元,其中非美市场占比提升至58.9%。

如果说浙江电缆企业的突围是“以快制胜”,那么金河生物的故事则是“以专破局”。

这家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的上市公司,4月2日的一纸公告震动全球市场:因美国加征关税,将金霉素预混剂售价上调。

金河生物的底气来自何方?答案在于“不可替代”。金霉素是美国养殖业刚需,而全球90%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中国,金河生物独占半壁江山,技术壁垒更是令跨国巨头望而却步。

因此,这不是简单的涨价,而是一次对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定义:中国企业不再是被动接受规则,而是主动塑造规则。

种种案例背后,实则是中国制造业历经多年全球化历练后的条件反射。

过去,中国出口型企业往往将美国视为“唯一选项”,而且只能对其听之任之。

但如今,中国企业正以“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我们”,以及“我们也可以说不”的姿态,重构自己的生存逻辑。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订单转移上,更反映在供应链布局的前瞻性——许多企业早已在越南、墨西哥、欧洲,乃至美国本土设立生产基地,为的就是在贸易摩擦中掌握主动权。

谈判桌外的较量,早已预示结局。

金河生物的涨价公告,浙江电缆的订单转移,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无一不在诉说一个事实:美国市场不再是“非你不可”,而是一个可以替代的“13%”。

致命依赖

高盛宏观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报告,展示了一个惊人事实——美国对中国进口依赖度超过70%的产品,占其自华进口总额的36%;而中国对美进口中,同等依赖度的产品仅占10%。

这组数据像一记重拳,打碎了某些美国政客的对中国“脱钩”妄想,更暴露出全球供应链格局不可逆转的深度重构态势。

一个典例是,走进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每部售价799美元的iPhone背后,却藏着美国消费电子领域里的致命软肋——苹果80%的产能,被中国供应链牢牢掌控。

2017年,当美国政府开始挑动对华贸易摩擦,苹果就在探索所谓“中国+1”的战略转移。

库克努力地把生产线搬到印度、越南,但这些工厂的每小时产出却远不及中国工人,生产所需的大部分核心零部件,也必须从中国进口。

这种“二次依赖”的闭环,让美国科技巨头的全球化布局成了“换汤不换药”。

为什么不干脆搬回美国或其“近岸”的墨西哥?

不是不想,而是无论美国还是墨西哥,都没有中国这样数量众多的电子、机械、计算机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工人,也没有中国这样长达三四十年的制造业供应链积累,而没有这些,苹果就没有效率和品质,也不会有竞争力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库克三度来华,并三度强调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

除了无可替代的制造业优势,中国还有很多可以让美国难受的东西。

稀土是现代科技的粮食,在稀土领域,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40%,产量达69%,垄断全球90%冶炼分离产能,技术领先且成本仅为美国1/4。

稀土元素可制成超强永磁体,应用于战斗机、军舰、导弹、坦克及激光武器系统,几乎每一种美国国防技术都依赖稀土材料。

观察者网曾引述外媒报道称,五角大楼试图替代F-35战机上一种含有中国稀土合金的零部件,可最终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中国控制的供应链。

图片

新能源领域更是中国的天下,全世界超70%的锂电池产能、80%的光伏组件出自中国工厂,意味着新能源时代的“工业血液”几乎全被中国攥在手里。

尽管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力推本土供应链,但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其电池材料自给率恐需20年才能达到50%。

高通的处境,则体现了美国的另一种难。这个全球最大手机芯片商46%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一旦失去小米、OPPO等中国客户,其5G芯片业务将面临断崖式下跌。

更戏剧性的反转,发生在农产品战场。

今年4月第三周,美国对华大豆净销售量突降至零。隔壁巴西却像中了彩票,据当时外媒报道,中国企业仅一周就从巴西购买了至少240万吨大豆,抢购规模和速度都异乎寻常。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肯塔基州农民迦勒·拉格兰欲哭无泪,表示若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客户,“将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破产,我们身上还留着上次贸易战留下的伤疤。”

最终,这场博弈最残酷的真相是:美国想卡中国脖子,但却掐住了自己的咽喉,让本土企业与市场陷入深渊。

4月11日,中国将对美关税提升至125%后,特斯拉美国工厂生产的Model S和Model X单辆进口成本激增,迫使特斯拉紧急停售。

作为特朗普最大金主的马斯克罕见出言反对,公开表示“关税对特斯拉的影响,非同小可。”

4月23日,又一美国巨头被迫吞下关税战恶果——波音公司CEO凯利·奥特伯格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认,因美方挑起贸易争端,中国已全面暂停接收波音新飞机。

4月24日上午,一架尚未交付国航的波音737Max飞机从舟山起飞,目的地是波音总装厂所在地西雅图,这是一周内第三架被退回的波音飞机。

此前,波音每年交付给中国的飞机占其全球总量的25%。2018年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后,其在华份额大幅下滑,订单流失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航空公司原本计划在未来三年接收上百架波音客机(大部分为先前积压未接收的飞机),假如美国一意孤行,波音可能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美国第三大鞋履品牌斯凯奇的命运。

这个美国鞋王因供应链成本上升,最终被巴西私募巨头3G资本以90亿美元收购,成为贸易战下首家退市的跨国品牌。

美国试图用关税大棒打断中国供应链,结果抡起的锤子砸中了自己的膝盖骨,买单的则是美国企业和美国老百姓。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数据显示,2018年关税战已导致美国企业每年额外承担460亿美元直接成本,30万岗位消失。

招商证券推测,假如美国持续征收“对等关税”,未来3到5年美国GDP累计损失将达到1.07万亿美元,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要多掏3400至4200美元,来维持原有生活水准。

当中国本着“合则两利”的态度,指出贸易战没有赢家时,背后的潜台词无疑是:如果美国执迷不悟,更可能成为最大输家。

中国时刻

当美国沉迷于用关税修补“锈带铁幕”时,中国早已锚定全球下一个十年。

东南亚,正上演着本世纪最壮观的阶级跃迁。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2030年东南亚中产阶级将占东南亚总人口67%,总人口消费规模将达到4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这里也正成为中国企业扎根发展,共创共享新繁荣的热土。

TikTok Shop已成为东南亚第二大电商平台;菜鸟的东南亚300万平米智能仓网络,极兔速递的“中心仓+卫星仓”模式,让曼谷消费者享受到了6小时送达服务。

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中国汽车,正成为东南亚街头和田间地头的新风景。

从2023年到2024年7月,比亚迪连续18个月获得泰国新能源车冠军,泰国每卖出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2024年,比亚迪M6成为印尼最畅销电动汽车;吉利早就成功拯救了马来西亚本土最大汽车公司宝腾,正投入巨资打造该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中东市场,近年来则迷上了“中国套餐”: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的三件套。它让迪拜的太阳能电价跌破1美分/度,更让宁德时代、晶科能源等新能源企业出海,屡夺大单。

而从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到沙特吉达国际机场,从阿联酋豪宅到沙特的城镇化项目和交通隧道,众多中东标志性建筑上,都深深烙印着“中国建造”。

在非洲大陆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传音手机的专卖店永远排着长队。这家曾因“黑科技自拍算法”和“超长续航”低调称霸非洲的公司,如今面临着一些挑战,然而其挑战者,全部来自中国市场,小米、OPPO正在非洲快速铺开,而且成就惊人。

“手机之王”争夺战之外,中国企业还有着在非洲签订的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4000亿美元的壮举。

以上种种,只是中国制造出海的“冰山一角”。

从东南亚中产的消费觉醒,到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基建狂潮;从拉美3C电子市场的井喷,到中东新能源基建的跃进,中国企业正在用本土化、智能化和产业链韧性,开启属于自己的全球化2.0时代,一个又一个海外市场正在迎来一个又一个“中国时刻”。

图片

与之对应,美国本土却正面临着“高处不胜寒”的危机与挑战。

由于通胀粘性导致美联储降息时点一再推迟,近期美国消费市场严重承压:咖啡爱好者开始考虑放弃星巴克的顾客忠诚计划;美国人最爱吃的趣多多曲奇饼干,在食杂店货架上停留的时间变长;甚至麦当劳等餐饮巨头,都感受到了业绩压力。

高通胀影响下,美国消费者的食品支出与收入比达到了30年来最高水平。

国债高企之外,美国家庭债务总额(抵押贷款、学生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余额等),达到创纪录的18万亿美元。

通俗一些说,美国的好日子,是快要过到头了。只不过,它自己还停留在过去,还很把自己当回事,没了霸权的资本还在打着霸权的如意算盘。

当特朗普还在为13%的市场份额自鸣得意、耀武扬威,挥舞单边主义大棒时,中国早已在美国之外构筑起自己的新世界,新世界也张开怀抱拥抱着新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资料:

[1]《中国外贸企业“两条腿”跑出广阔新天地》焦点访谈

[2]《硬气!这位中国老板,反手给了特朗普一耳光》华商韬略

[3]《高盛回答“关税十二问”》证券市场周刊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