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900亿,让王兴兴紧张

关注
硅谷人形机器人的一场豪赌。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混沌学园”(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学园,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Figure AI,这家 2022 年才在硅谷成立的公司,凭借人形机器人闯入大众视野,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短短三年时间估值就飙到接近 400 亿美元。同时,它在宣传上的高调也招来了不少质疑,比如《财富》杂志前不久就质疑 Figure虚构、夸大与宝马合作。

它究竟是开启机器人时代的“特斯拉”,将重塑人类生活与产业格局?还是资本堆砌出的又一捧“科技泡沫”?这场关于技术、资本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大讨论,正以Figure AI为缩影,在行业内掀起风浪。

01机器人神话

Figure AI创始人是 Brett Adcock,他被硅谷称为下一个马斯克。不仅和马斯克一样是创业狂人,同样也有个硬核科技梦,他说自己从小痴迷阿西莫夫的书,梦想着机器人、飞行汽车。

2022年创立figure时,Brett Adcock36岁,已经手握两家成功撤出的公司:创立的招聘平台Vettery以1亿美元被收购。随后他转战硬件行业,创立电动飞行器公司 Archer Aviation。 Archer可以自主生产电池、电机、控制软件和嵌入式系统。2020年底,Archer Aviation成功上市,他又辞去 CEO 职位,转身开始做人形机器人。

一开始质疑的声音不少,大家都说你是做软件的,做不了硬件。Adcock自己也说,Figure AI前期基本是拿之前创业赚的钱砸出来的。后来,画风就变了,他们做出了目前为止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01:

为什么要做机器人?

Adcock今年接受外媒深度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需要某种方式将我们今天的AI系统带入物理世界,去触摸和移动东西,去做各种有用的工作。”

前半句话成了他第一阶段动作的核心。 2023年10 月,Figure Al 发布了第一代产品Figure01,当时搭载了 OpenAl 的大型语言模型。Figure 01可以和人类进行正常的完整对话,有分类识别物品的能力。Adcock自己也承认,第一代硬件做的并不好,经常出现故障。但Figure01胜在硬件的构建非常快,因为当时Adcock的用意是什么呢?“想要尽快给AI和控制团队提控一些东西。”

2024年1月,Figure宣布与宝马达成合作,当时发布的新闻稿称,合作将“按阶段推进”。如果说Figure01的目的是让AI进入物理世界,接下来的它意图非常明显,让人形机器人产生价值。

Figure02:

很快,2024年8月,第二阶段产品推出了,名声大噪也备受争议的Figure02。Figure02在软硬件上全面升级,外观也很有设计感,灰黑相间的哑光皮肤,搭载了六个摄像头作为眼睛,有灵巧的双手。

2025年2月,Figure02宣布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自研“Helix”端到端控制模型。Helix是首个将视觉、语言和动作深度融合的VLA通用模型。简单说,它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看懂场景、听懂指令,决定动作。

以后的产品是啥?Adcock曾经描述过一个终局:“你的机器人,能否在没有任何监督或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可靠地完成端到端的有用工作?”

Figure02性能大幅提升后,Figure AI与全球物流龙头 UPS在今年初重启了合作谈判。

在这样的叙事下,Figure AI短短三年融资N级跳,成了迄今为止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2023年5月 A 轮融资7000万美元(估值4亿美元)2024年2月 B 轮融资6.75亿美元(估值26亿美元)据外媒披露,Figure AI 正在洽谈新一轮15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高达395亿美元。

02商业化疑云

在2月份还发生了一件事儿,Adcock高调宣布Figure02已经向给宝马交付。他在LinkedIn上发文纪念与宝马签约一周年:“我们在一年前签下了首个商业客户——宝马。我们目前已有一批机器人正在执行端到端操作任务。”

这件事不得了,引来了《财富》的关注。

4月6日,《财富》杂志发布了一篇调查文章,《人形机器人巨头 Figure AI CEO 是否夸大了与宝马的合作》,质疑 Figure虚构、夸大与宝马的合作。宝马发言人透露,截至今年3月,宝马南卡罗来纳州工厂仅有一台 Figure 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而且仅执行车身车间的零件抓取和放置练习。

再加上,早期阶段为了和大家沟通,Figure 曾在社媒上发布了大量视频,展示机器人成果,吸引投资。但这种做法,也让它一直被贴着“纸面实力”“视频demo公司”的标签。

那Figure 是否进行“噱头营销”的争议就爆发了。有人吐槽Figure02在宝马工厂的应用不过是“实习工”级别的简单搬运任务,远没有达到广泛商用的水平。

这个指控非常重,Figure正处在扩展合作和吸引资本的关键阶段。如果无法用确凿证据捍卫自己的商业化故事,不仅影响资本及合作方的信心,建厂的计划可能也会暂停,对公司来说是致命的。更何况赛道这么激烈,处在领跑地位的公司,只有正面硬刚,才能捍卫住话语权。所以,Adcock措辞激烈的回击了《财富》,并放出法律行动威胁。

03Figure AI们的初心

一边是科技公司的高歌猛进,一边是逐渐冷静下来的资本和市场开始陷入技术怀疑论。一个关键词浮现出来了,“泡沫”。

市场泡沫指的是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远远超出其内在价值的现象,通常由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机制失调共同推动,最终导致价格暴跌和经济损失。

关键是,这个价值是谁来定义的?有媒体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引发的一系列争议,本质上是对技术价值的认知分歧。

对业内人士来说,当前的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效率等等核心指标上,根本达不到商用的标准,甚至连商用的标准是什么都还没个定论。再往前追溯,人形是不是必须?比如 NASA 就曾经尝试开发人形宇航员,但后来发现四足机器人在月球和火星表面更适合移动,因为那里的地形远比地球复杂。

尴尬的是,大众认知很容易跟着钱走,资本的涌入仿佛是一个信号,告诉你说这个行业很有前景。我们忘了,技术是需要实验的、是需要试错的,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其实泡沫对客观存在的技术来说是个伪命题。技术行不行,成熟度怎么样了,真需求说了算。

需不需要人形机器人,它未来的应用场景在哪?我们可以Figure AI 们的初心窥看一部分:对Adcock来说,他为什么一定要做人形机器人?因为Figure的目标是解决全球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

做不做人形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Adcock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按人类的身体结构设计的——门把手、楼梯、电梯、餐桌,甚至电灯开关。所以他觉得要让机器人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模仿人类的形态几乎是唯一的路径。

有这种需求的人肯定是存在的。所以在宇树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亮相的一瞬间,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期待机器人能够养老。

04技术、资本的拉锯

Figure的融资神话代表了一股浪潮,推起的高估值是技术进步和资本信心的一次次同频共振。它和宝马合作疑云现在还没有定论,但这件事情对资本信心的影响,揭示了一个很难逃避的问题——技术和资本的步子不会总那么一致。

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这种复杂系统,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瓶颈。比如Figure为了摆脱对OpenAI的依赖,花大力气自研Helix模型,并在几个月内实现了强化学习的人形自然行走,在业内已经是冲刺般的速度了。

但对资本来说,这个速度还不够快,至少商业化的速度不够快。

资本对技术有热情,有想象,但资本耐心可能没有这么长。他们期待的是一个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矛盾:技术的成长曲线和资本的回报周期并不匹配。

在国内市场,朱啸虎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发言,也代表了一些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前景的忧虑。在访谈中,朱啸虎直言:“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朱啸虎说,“机器人共识集中但商业化不明”。所以,他撤出了对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投资。

布莱特在对谈中很坦诚的说过,“我们面临的三到五个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商业化一种人形机器人,它能够大规模地与世界互动。”现在又有了一个新问题,等不等的起?

技术慢,资本快。Figure AI 代表的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类对具身智能的终极需求;资本也在赌,赌的技术的iPhone时刻能不能来,什么时候来。

豪赌终将由现实检验。无论 Figure AI 是成为“下一个特斯拉”还是一场“具身智能泡沫”,它都已在全球舞台拉开了人形机器人商用的序幕。

真正的关键不再是概念演示或视频流量,而是机器人能否在真实生产线上稳定、高效地完成端到端任务,并带来切实的经济价值。未来,将是继续博弈,只有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解决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等难题,我们才能揭晓这场豪赌的胜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