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晴山,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01水果店主的一声叹息
“只要你赚钱了,后面就有一大批的人蜂拥而至,进而恶性竞争就开始了,最后是大家都赚不到钱了。”在山东滨州开水果店的张东(化名)对《灵兽》感叹道。
2016年,张东夫妻两人在一个社区底商租了间70平方米的门店开水果店,据张东称,当时他也做了不少考察,在这个小区周围一家水果店都没有,加上附近小区的消费水平不低,开水果店应该能行,所以就开出了水果店。
“刚开店的半年多生意真的很不错,每天都忙得闲不下来,店内每天都会有一款水果做特价来吸引顾客,生意很火爆,经常在晚上的下班高峰买单都要排队。”张东回忆称,那段时间感觉生意还挺好做的,每个月的净利润都在2万元以上,当时想着开店真的好,对比下来可比去外边打工强多了。
“生意好了没多久,在2017年年初,小区附近一下又多了两家水果店。”张东称,新开的水果店每家都是新开店做活动,也是每天都有促销做活动的特价水果,自己店里的客人明显少了下来。
他称,这几年实体店生意不好做,但是新的店却不少,现在周围的水果店、社区生鲜店大大小小有十几家,有的店干了每半年就关店换人了,有的门店来来回回已经换了好几拨,“线下流量有限,大家为了抢生意免不了相互压价,搞促销,可想而知大家的利润也会越来越薄,总之,大家生意现在都不好做。”
“今年年初,附近有家新开的店,店主是位90后女孩,也可能是为了寻求差异化,店内以精品水果礼盒搭配鲜花售卖,但是据观察生意也是冷清得很。”张东称,现在生意不好做,大家也在想方设法寻求突破,但到最后也都是徒劳。
他称,自己的门店现在除了水果之外,还添加了蔬菜区、干果区,前两年增加了香烟,勉强还能支撑。“像我这种小店,如果不卖烟根本就没办法存活,店里虽然也开通了线上,但基本没什么单子。”张东无奈地说着。
同在北京南五环经营水果店的王华称,“开了水果店后,没有一天是不焦虑的。”
两年前,他盘下这个社区店面时还充满信心,想着附近的别墅区应该不缺购买高档水果的人 ,高档水果肯定好卖。
虽然想的很好,但实现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进口的高档水果根本就卖不动,最后只能半价处理,亏钱是肯定的了。”王华称。
“而隔壁开的团购自提点,有的水果比我们的进价还低,单纯靠买水果根本就无法支撑。”王华无奈地说着,“客流量越来越少,我们就增加了蔬菜区,但蔬菜利润低,也无法支撑店面经营,算下来租金都难以覆盖。”王华对《灵兽》称。
去年年底,他也将门店“旺铺转让”。据他称,门店租金加上损耗,亏了近30万元。王华一边摇头一边叹息着。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中国社区零售发展报告》,像王华这样的个体水果店主,平均经营周期已从2019年的4.3年缩短至2024年的1.8年。
02难寻突破口
面对水果店难做的生意,不少经营者也试图寻找突破口。
在山东滨州经营水果店的李娜(化名),面对近几年越来越难做的生意也在做出转变,但成效却不尽人意。
从2015年初,李娜开始经营自己的精品水果店,据她称,之前生意也很不错,但在近几年却遭遇断崖式下跌。
“去年开始我们门店附近就多了几个团购的自提点,接下来我的营业额就开始大幅度地下滑,本来生意就越来越难做,现在多了团购的自提点生意就更加清闲了。”李娜称,面对日渐闲下来的生意,自己也开始寻摸着其他出路,有的朋友建议在店内增加蔬菜区或者干果区,也有人建议将门店切割一块外租出去,可以缓解一下租金压力,但是自己没有采纳。
“毕竟做的是专业水果店,如果增加上这些区域,我无法跟别的生鲜店比,价格给不到顾客满意的优惠,带来不了更多的价值。”李娜称。
她表示,网上不少人通过直播带货来寻找突破,于是自己也开通了账号试图能获取到新的增量,但经过了近半年的试水,生意依旧是不尽人意。“我也学着网上的一些方法,对尾货推出‘水果盲盒’来买,但有些人却在直播间里直接吐槽‘坑人’等等。”
“实在没办法了,接下来计划增加上零食区,先撑一撑,看看效果再说吧。”李娜无奈地说着。
正如李娜的水果店,直播带货并非就是传统水果店的突破口。据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5年1月发布的《生鲜零售数字化转型研究》指出,生鲜实体店经营者通过直播带货能寻求到新的突破口的个体经营者仅占12.7%,而绝大多数仍在生存线上挣扎。
这些个体经营者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在行业连锁巨头身上同样令其困扰。
从百果园来看,这个拥有超5000家门店的水果连锁巨头正在经历“失血式”的收缩。据其2024年财报显示,百果园全年闭店965家,平均每天关店2.6家,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0年的5168元降至2024年的3824元,而综合毛利率跌破8%,较2020年下降5.3个百分点。
“我们正经历行业最寒冷的冬天。”百果园CEO徐艳林在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坦言。从国元证券2024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来看,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存货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32天延长至2024年的47天。这意味着水果在仓库和货架上腐烂的风险大幅增加。
同样,其他高端水果连锁品牌也面临加盟商流失、盈利困难的窘境,而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的系统性困局。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果业发展报告》揭示了更加清晰的行业真相。例如,冷链覆盖率不足30%,导致生鲜损耗率高达25%-35%;物流成本占终端售价的40%,是美国市场的2.3倍;三级分销体系下,从产地到消费者平均要经历4.2次搬运。
“在北京的商超卖到15元一颗的海南芒果,在当地田头收购价可能只有3元,但电商平台通过产地直采可以压到8元,这就是线下店必死的原因。”一位资深水果采购经理曾公开表示。
面对如此明显的差价和越来越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拒绝”在实体店消费或许情有可原。据尼尔森《2024中国消费者生鲜购买行为报告》显示,有63%的消费者会先在实体店挑选水果,然后在线上平台下单,而水果消费线上渗透率也从2020年的17%飙升至2024年的39%,另外,25-35岁人群的线下水果店购买频次同比下降42%。
更为残酷的是,一些高端水果店越来越像“免费的样品展示区”。据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水果类外卖订单中,73%的消费者选择的是最便宜的那家。
此外,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水果产量达1.47亿吨,同比增长3.2%,但批发市场均价同比下降11.6%。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监测显示,六大主产省水果滞销率达18.7%,创近五年新高。
而水果实体店也成了最难做的生意。
03水果店成了最难做的生意?
2025年水果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传统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例如,高租金是生鲜水果店普遍面临的难题。城市核心商圈租金高企,而水果保鲜期短、损耗大,使得经营者承担了较大的成本风险。而水果零售行业对供应链管理、周转效率、门店选址都提出极高要求,一旦在经营上出现偏差,就会很容易形成亏损的恶性循环。
同时,水果行业的创业门槛非常低,有仓储、货源就可以进行销售,这也注定水果赛道的参与者众多,竞争非常激烈。
例如,有些新手对行业知识和市场趋势缺乏了解,甚至可能算不清楚毛利率、包装成本和损耗占比,门店成本也不知如何控制,有没有盈利空间也搞不清楚,从而会造成盲目跟风,导致经营失败。
此外,由于水果品类众多,属性不同,加之温度环境的变化,水果损耗一直是行业的大难题。所以想要把水果生意做大做强,并不是一件易事。
更为关键的是,从近几年大家的消费“姿态”来看,消费者对水果的需求正在受到抑制,并非等同必需品,特别是高端水果的购买力明显下降,当大家都倾向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走高端路线的水果零售品牌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
而随着生鲜零售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水果专业店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从行业来看,一些全品类商超都在发力水果赛道,水果专业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在弱化。而这些全品类平台通过供应链深耕、履约效率提升,正在将水果这个高频刚需的品类做得越来越专业化。
相比之下,水果专业店在价格、便利性等方面也在逐渐失去优势,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锐感知。例如,京东的七鲜超市、盒马、叮咚买菜等全品类平台,凭借规模化采购优势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持续压低水果零售价格。同时,各大平台不时通过打折促销等活动吸引消费者,且不断推出特价商品,而及时的到家服务模式,也满足了不少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更是对一些水果专业店产生了较大冲击。
一位水果店主对《灵兽》称,现在大家的购买渠道越来越多,人流太过于分散,相比于30年前,可能100万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做生意的,相比于20年前,可能50万当中就有一个人是做生意的,而5年前可能1万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做生意了。现在,人人都在做生意,上下渠道到处都能买到水果,今天在产地,明天就到了消费者手里了,所以消费者被无限地摊薄了。
这样看来,实体店又怎么能不难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