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吕敬之,编辑:吾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五次拍卖无人举牌,当工厂沦为“烫手山芋”的瞬间,广汽菲克的故事被盖上了最后一枚破产印章。从年销22万辆的“合资黑马”到负债清算,这家承载着很多中国男人“吉普情怀”的车企,用十余年走完了一条典型的合资车企兴衰路。
当首辆国产Jeep自由光驶下生产线时,广汽菲克绝不会想到,巅峰与深渊仅一墙之隔,当年广汽菲克风光无两,创造年销22万辆的好成绩,那句slogan“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也一直被后续品牌模仿延用。但高光转瞬即逝:2018年起销量断崖式下跌甚至几乎腰斩,产品迭代迟缓、电动化布局缺位、本土化战略摇摆,叠加烧机油等顽疾引发的信任崩塌,让情怀最终败给了现实。
广汽菲克的身后,合资车企的寒冬早已蔓延。广汽三菱停产、法系韩系节节败退,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从五年前的50%骤降至27.5%。当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国产越野车以一半价格实现同等性能时,固守“全球车型本地化”旧模式的合资车企,正集体陷入“慢半拍”的泥潭...
广汽菲克的破产,也给合资车企再次敲响警钟,合资车企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到被本土品牌卷到市场份额下跌,想要继续在“红海里游泳”,合资车企的改变迫在眉睫。
宣告破产的“吉普情怀”
国产Jeep,破产了。
近日,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管理人发布消息称,因广汽菲克公司已无重整可能,根据部分债权人意见,经债权人委员会讨论,管理人已经申请长沙中院裁定宣告广汽菲克公司破产。长沙中院召开的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管理人拟订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已经获得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经管理人申请,2025年6月27日,长沙中院已经裁定认可。管理人将依法依规,抓紧推进本案各项收尾工作,维护广大债权人合法权益,争取早日按《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完成破产财产分配工作。
实际上,此前广汽菲克土地、建筑物、生产设备等核心资产,曾五次公开拍卖,但均因无人报名出价而流拍。广汽菲克管理人方面表示:“目前管理人正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招商部门对接意向企业,如有新的动态,管理人将及时通报。”
据了解,广汽菲克在国内相继投建长沙与广州两座生产基地。2021年9月,因产能闲置,Stelantis集团宣布关停广汽菲克广州工厂,此后该工厂被广汽埃安接手用于生产纯电动车型,长沙工厂则无人接盘多次流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从产品布局看,广汽菲克长沙工厂多为燃油车产线,而在新能源转型阶段,该工厂的现有产线基础,可能已不符合目前车企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制造需求,后期需进行大规模改造,意向接盘的企业会综合考虑购置和运营投入成本。
广汽菲克的故事,是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
2010年,广汽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合资成立广汽菲亚特,正式拉开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序幕。2015年,随着Jeep品牌首款国产车型自由光的上市,广汽菲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2017年,广汽菲克年销量突破22.2万辆,连续25个月实现同比增长,成为当时增长最快的合资车企之一,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巅峰之后,广汽菲克迅速跌入低谷。2018年起,因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策略失误等原因,销量开始断崖式下滑。2018年至2021年,销量分别为12.52万辆、7.39万辆、4.05万辆和2.01万辆,几乎每年腰斩。2022年,广汽菲克全年销量仅1861辆,生产几乎停滞。
广汽菲克的衰落和其背后合资企业的多次易主有关系,广汽菲克是由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合资而成,而Stellantis集团本身又经历过两次大型并购。
Stellantis集团的前身,也是广汽菲克从一开始的合作对象,为菲亚特集团,之后变成了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最后变成了Stellantis集团。
最早,菲亚特集团的决策者是马尔乔内,马尔乔内病逝后,麦明凯上任。马尔乔内和麦明凯非常看重中国市场对于菲亚特以及旗下Jeep品牌的销量贡献,也对中国的本土化营销策略较为熟悉。因此,在与他们合作的2010-2018年间,也是广汽菲克在中国大受好评的几年。
然而,2019年,现任负责人唐唯实上任后,大刀阔斧地带领PAS集团并购了当时的菲亚特集团,成立了现在的Stellantis集团。并购后,中国市场的地位变得截然不同。在并购后Stellantis集团全球销量规模达到了800万辆的时候,中国市场占比缩水到了2%左右,这也让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顶流”的衰落
从给每个男人心里种下“吉普情怀”到资产成为“烫手山芋”,广汽菲克的破产背后不仅有合资车企的典型问题,也有创新不当带来的落后。
在广汽菲克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车企的发展不如今天这样多元化,市面上并没有非常爆款的吉普车型。一位80后的吉普车主就对融中财经表示,“那个时候吉普车属于‘硬汉车’,是在《速度与激情》里才能看到的车,在国内很少有‘代餐’是独一份的定位。”
不过随着长城坦克等系列车型的发布,国产车也玩起了“硬派越野”的概念,而在价格上国产吉普比进口吉普也相对友好。
对于硬派越野掀起的竞争,车评人小李(化名)就对融中财经表示“现在国产的硬派越野在通过性、载货性能上都做得和进口品牌相差无几。本土车企产品力不断提升,而价格却是进口车的一半。加上现在的不可抗力因素,大部分人也很少有机会长途旅行,买吉普或者越野车更多还是用来近郊旅行,消费者对车型的外观、格调等也有一定的要求。而越来越多的国产车会根据这些新的消费需求做调整和设计,相较之下,广汽菲克的车型更新换代较慢,大家越来越不买账也情有可原。”
当然,广汽菲克的车型定位,也有自身的问题。据报道,最开始广汽菲克销售的多为进口吉普车,量少且价格较贵,彼时就有消费者反映车身问题,但因为维权手续复杂,最终不了了之。后来,广汽菲克开始主推国产车型后,将定价降低到10-20万人民币区间,攻占下沉市场。而这部分消费者更加注重车的性价比和性能,但是广汽菲克的产品能力却没有提升,加之售后管理较为欠缺,最终导致了消费者的流失。
而且,广汽菲克整个品牌退出历史舞台,与其电动化和智能化步伐落后也脱不开关系。中国汽车市场上,不论是新晋的造车新势力还是燃油车转型或者自主品牌,都在近几年发展得尤为迅速,而在智能互联上几乎没有动作的广汽菲克就显得更加落后。
Jeep品牌进入中国后,主要还是粉丝消费,这些人很喜欢Jeep的车型,也愿意为其买单。但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各品牌车型不断推陈出新,再加上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百花齐放,在车型上并没有看到有什么特别大动作的Jeep就很容易被替代了。另外,其在营销方面也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造成如今的局面也是意料之中。
面对急速下滑的销量,广汽菲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回局面。
在管理层面,广汽菲克进行了多次人事调整,还进行了组织架构的优化,试图提高决策效率,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在产品战略方面,广汽菲克提出了“One Jeep”战略,试图将此前进口渠道与国产渠道的Jeep产品进行整合,统一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此外,广汽菲克也曾尝试通过推出“30天无忧退换”等质量保障政策,来改善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的担忧;在生产制造方面,广汽菲克也进行了工厂调整,将生产线集中到长沙工厂,并试图通过提升工厂制造标准(如WCM世界级制造标准)来改善产品质量。
然而,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广汽菲克的销量并未出现明显好转。一方面,早期产品质量问题如发动机烧机油、变速箱故障等。造成的负面口碑影响深远,消费者信任难以迅速恢复。另一方面,广汽菲克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未能及时跟上中国汽车市场的转型趋势。
合资车企的“痛症”
合资车企们,这两年的日子都有点“不好过”。
除了广汽菲克,广汽三菱也在2023年宣布停产,进入临时停产阶段,并进行人员优化。此外,法系品牌如标致、雪铁龙,韩系品牌如现代、起亚,也都面临着市场份额下滑的局面。
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当其冲,新能源转型滞后是合资车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自主品牌凭借电动化、智能化优势迅速崛起,抢占市场份额。而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普遍滞后,产品导入缓慢,缺乏竞争力。
其次,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合资车企长期以来依赖外方母公司导入车型,缺乏本土化研发能力,导致产品更新缓慢,竞争力不足。合资车企也普遍存在定价偏高的问题,无法与自主品牌竞争。此外,股东之间的战略分歧也是合资车企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合资企业的中外股东在战略方向、资源投入、品牌定位等方面往往存在分歧,导致企业决策效率低下,战略执行受阻。
当然,越来越卷的汽车市场也给合资品牌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车企的快速崛起,进一步压缩了合资车企的生存空间。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主流合资车企的零售份额已下滑至27.5%,而五年前这一数字还保持在50%以上。
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合资车企普遍意识到,仅靠“全球车型本地化生产”已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要真正扭转颓势,提升本土化研发能力成为合资车企的共识和关键突破口。
过去,合资车企的产品定义权多掌握在外方总部,中国团队只能做适应性改进,导致产品响应慢、匹配度低。如今,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开始将研发决策权下放至中国本土团队。举例来说,丰田在中国推行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由中国工程师担任核心车型的开发总负责人,全面负责从企划、研发到销售的全流程。广汽丰田的铂智3X和铂智7等车型,正是由中方团队主导开发,快速响应中国用户对智能化、电动化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由此可见,合资车企正在从“全球车型导入”转向“中国平台自研”,打造真正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架构。此外,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合资车企纷纷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快速补齐技术短板,提升产品竞争力。传统合资车企的研发周期长、流程复杂,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为此,部分企业开始推动组织架构变革,采用敏捷开发模式。
除此之外,合资车企正在从单向的技术接受者,转变为与中国企业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合作伙伴。比如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实现技术互补;丰田与Momenta、宁德时代等合作开发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不再是“拿来主义”,而是“共创进化”。
广汽菲克退出历史舞台,合资车企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