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大科技股IPO:Figma 的逆袭与不成熟的AI故事

关注
AI改变了Figma的命运一次,现在会如何第二次改变这家公司的命运呢?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硅谷101(ID:TheValley101),作者:鲁漪文,编辑:陈茜,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5年最受关注的科技股IPO,是曾被Adobe“抛弃”的Figma。也许你没听说过Figma,但你每天用的App、打开的网页界面,很可能就诞生于这一全球最流行的设计工具。

图片

三年前,Adobe曾出价200亿美元收购Figma,然而,这笔收购案戛然而止。如今,Figma带着一份亮眼的招股书,以及其中150次提及的“AI”关键词,站在了IPO聚光灯下。但与此同时,外界也在质疑其AI功能尚不成熟、定位不清晰。

本周101 Weekly的第二期,我们就来聊聊:Figma凭什么在Adobe转身离去后还能独立闯关IPO?它讲的AI故事是真创新,还是被迫自救?Lovable等AI原生设计工具正在崛起,Figma还能稳住设计工具王者宝座吗?AI又将如何再次改写Figma的命运?

01 Figma上市,2025年最大的科技股IPO

2022年9月,创意软件巨头Adobe宣布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当时,全球设计软件行业最受关注的三大公司是Adobe、Figma和Canva。

图片

Adobe已经是行业巨头,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旗下Photoshop, Illustrator, InDesign, Lightroom, Premiere等近百个软件产品让它坐稳创意软件行业的宝座。

Figma是一款用于界面设计的协作Web应用,侧重于用户界面与用户体验设计,关键词是“实时协作”。通过Figma,设计团队可以便捷开展合作,而不依赖于类似Adobe的本地软件。所以在疫情期间,当人们开始远程办公,Figma也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Canva则是一个在线的图形设计平台,用于创建社交媒体图形和演示文稿。Figma与Canva相比,Canva更侧重于消费级市场,而Figma则更侧重于企业级市场

图片

2022年,Adobe面临数字设计领域产品的口碑降低、专业用户流失等问题,尤其是UI(用户界面)设计领域被Figma全面超越,所以Adobe就想直接把Figma给收了,来重建产品能力。

然而,不出所料,这起收购案遭遇了当时对科技巨头并购日趋严格的反垄断审查,尤其受到欧洲和英国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

而有意思的是,虽然“反垄断”监管是表面上的理由,但有分析认为,Adobe也并没有做出太多努力去争取收购获批。不像2004年Adobe收购竞争对手Macromedia时使出的浑身解数,也不像同期试图收购动视暴雪的微软与监管部门进行各种周旋。

图片

Adobe看上去很快就接受了“收购案失败”的事实。这是为什么呢?有分析就认为,AI的出现,改变了Figma的命运。

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来让Figma实现快速增长,也让Adobe判断“在线协作”将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所以,他们在2021年决定收购Figma,并且在2022年公布。

然而,2022年年底,ChatGPT发布。2023年,生成式AI的爆发和技术快速进步让Adobe完全改变了对未来的预判,整个公司将中心放在了AI上,所以收购Figma这件事情对Adobe来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而因为AI被放弃的Figma,开始寻求自行上市之路。

02 Figma的IPO故事与耀眼的财报数据

2023年年底,收购交易失败后,Figma的创始人Dylan Field仍然乐观地写道,Figma最好的日子仍在前方。

而这样的好日子,我们能在Figma最近的财务报告中看出来。数据上看,Figma的财务成绩十分耀眼。在过去12个月里,Figma的营收增长了48%,达到8.21亿美元,增速超过所有上市软件公司。尽管这家公司还十分年轻,但将营收转化为实际现金的能力已经跻身行业顶尖:扣除并购终止的相关成本后,Figma的自由现金流利润率高达28%,显著高于上市软件公司18%的行业中位数。

图片

Figma年度经常性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付费客户

2023年来,Figma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现在Figma有超过1300万用户,其中付费用户,尤其是高净值客户,也在不断增长,并且有80%的Figma用户位于美国以外地区。

图片

Rob

纽约对冲基金Amont Partners管理合伙人:

其中大概2/3还是非专业的设计师,说明整个用户基数还是比较分散,就是它有利的一个事情。第二个是世界500强,现在它自己宣称有95%公司已经在用了,说明它在大企业客户这边的渗透率还是非常好的。在市场占有率上,Figma近五年来的受欢迎程度远超对手。

图片

Rob

纽约对冲基金Amont Partners管理合伙人:

其实以前Adobe自己做了一个同类型的产品XD跟它(Figma)竞争,但后来确实打不赢,基本上Adobe已经放弃了。所以现在Adobe反而是更希望Figma通过前端做一些设计,带来更多的业务,然后可以让Adobe后续的比如Photoshop做清晰的任务能够做的更好。

所以,如果上市计划顺利,Figma可能拿回之前Adobe收购协议中给出的200亿估值。

03 Figma不成熟的AI故事与崛起的竞争对手

大家更津津乐道的,还是Figma在招股书中提了150次AI这件事。

图片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Figma提到:“我们的初心,是帮助任何人把想象变为现实;而在实现这一愿景的过程中,AI至关重要。”

Rob

纽约对冲基金Amont Partners管理合伙人:

另外AI这个故事我觉得市场会相信的。因为说实话AI最好的应用,在目前看来就是跟creative work(创意工作)或者marketing(市场营销)相关的,那其实都是Figma的use case(应用场景)。

但Figma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不确定性:AI不仅可能降低竞争对手开发同类产品的门槛和成本,更可能削弱设计师和开发者对Figma平台的依赖性

在招股书中,Figma也承认了投入AI短期内对盈利的影响,它写到:“短期内,AI投资将会压缩我们的毛利率和运营利润率……其最终对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目前仍无法确定。”

图片

目前,Figma确实在AI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Figma Make,只需要用户输入一句话,就可以由AI自动拉动组件并生成交互,一键发布网页应用。不过,该功能的首个版本曾在去年六月推出后被指责抄袭苹果的天气应用,并被暂时下架。

但这更像是被挑战的结果,而非抢占了AI的先机。Framer、Penpot等竞品早就推出了AI智能排版、自动生成UI组件等实用功能。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设计师绕过Figma,改用Claude、Cursor等AI编码工具,并将公司的内部设计系统训练进这些模型。一名Block的设计师告诉The Information,他会先在Figma里截图自己的设计,把截图上传到Cursor,由它生成原型。

AI设计Agent Lovart的设计师Zoe告诉我们,设计师对人类体验的精准把握,目前的AI工具还不太能做到

图片

Zoe Zheng

Lovart.ai设计师/艺术家:

像产品设计的话,因为你最后需要对用户的心理有很细致的了解——对每个按钮背后是怎么交互,然后每个界面设计。最后你要很理解人是怎么感受这个过程的,然后它精准性也要很高。就比如,每个像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然后AI目前没办法有这么高的控制。

最近一次Y Combinator专访中,Garry Tan问Figma创始人Dylan Field,AI有没有让设计师能够做更多的事情?而Dylan的回答是,AI作为工具能降低设计的门槛、提高上限,但深度还是需要设计师们自己来探索。

图片

Dylan Field

Figma创始人: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AI本质上仍是一种工具。无论设计师、开发者还是其他角色,人们借助AI都是为了做得更多、探索得更多。因此我的观点是,正如我们常常讨论”降低门槛、提升上限“这个话题——既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设计,也提升了能实现的高度。

我脑海中始终存在一个意象,就好比“创意迷宫”。你会在其中穿梭于无数分岔路。如今(有了AI),你能拓展尝试的广度,但依然需要大量深入的自主探索。

图片

但对设计师们来说,这个回答显然不够坦诚和有前瞻性。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Figma的竞品之外,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vibe coding(氛围编程,指将网页设计简化为向AI描述想法的过程)的设计软件受到了设计爱好者们的欢迎。

比如最近出现了一大批如何只用AI做一个手机app或者网站的教程,而他们的秘密工具就是这个叫做Lovable的软件;又如2023年推出的,将网页设计简化为向AI描述想法的过程。我们之前提过,Figma有超过60%的用户都是非专业的爱好者,如果AI能让他们的设计流程变得更简单,Figma的市场占有率一定会出现下滑。

所以才会有用户评论,Figma看起来只是在不断尝试,但似乎并没有一个面对AI挑战的完整计划。

Zoe Zheng

Lovart.ai设计师/艺术家:

Figma目前做的更像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实习生,就比较实验性的阶段。它可以帮你做些基础的事情,但还不能做到Copilot这个程度。然后Adobe的话,目前在这一方面的进展会比Figma要浅一些。但他们没有收购这件事情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样子设计师的选择不会那么垄断。

所以Figma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一度它想寻求被巨头收购,但对方因为AI的到来,而转移了战略重点;如今,Figma又想用AI的故事,重新拿回当年的估值。

图片

AI改变了Figma的命运一次,现在会如何第二次改变这家公司的命运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