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Midjourney
每一次技术变革驱动的“掘金时代”开启时,率先实现价值的,往往是那些铺路修桥的人。
这句话正是当下AI产业格局的生动诠释——大模型这座金矿刚刚开始挖掘,挖金子的AI企业大多尚未盈利,而英伟达这样的底层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已率先实现规模化收益。
7月21日,作为国内极少拥有数个万卡集群落地经验的AI基础设施厂商,基流科技完成了近亿元A+轮融资,由上海国投孚腾资本和国方创新联合领投,克拉玛依城发基金、张江燧芯基金跟投,老股东卓源亚洲连续四轮追加投资。此次融资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投入、市场拓展和团队建设。
这已经是基流科技成立两年多以来的第7轮融资,融资速度不可谓不快,投资方不乏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国资,以及智谱AI、招商局创投、华泰创新等产业投资方。
基流科技背后是清北学霸联手创业的故事。创始人/CEO胡效赫来自清华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联合创始人/CFO谢文奇则出身PE机构,“技术+金融”互补背景的初创组合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基流科技是全栈自主的AI算力“建筑商”,基于自研的高性能开源智算系统Galaxy HPAC(High-Performance AI Computing),为客户提供智算集群设计、选型、建设、调优、管控、运维的一站式服务,支撑大模型训练、推理、强化学习等多任务场景。
成立至今,公司累计组网调优交付的算力规模已达23个集群,超6万6千张GPU,超4000台交换机,超32万个光模块,服务客户覆盖智谱AI、商汤科技、运营商、数据中心及地方国企等。
据透露,基流科技2024年营收已达数亿元,2025年预计将保持50%的营收增速。
清北学霸联手创业
笃定千亿AI Infra赛道
2022年底,GPT-3和3.5的相继发布让AI行业迎来颠覆性时刻。当大多数人还在惊叹AI的“拟人化”能力时,胡效赫和谢文奇已经敏锐地嗅到了背后的创业机会——AI Infra。
按照业内通俗定义,AI Infra是指在大模型生态系统中,链接算力和应用的中间层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软件、工具链和优化方法等,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谢文奇回忆,他和胡效赫是高中同学,经常聚会讨论技术趋势。2022年底的一次聚会上,两人聊到ChatGPT的突破性进展,意识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可能真的要来了。
彼时,胡效赫正在清华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即将出站。在清华大学就读本科与博士期间,他的研究方向是云计算、分布式系统和高性能网络处理,并曾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期间,他曾主导落地国内首个非公有云场景Tbps商用可编程网络产品。
而ChatGPT的爆火让他看到,AI Infra将是下一个关键战场。
胡效赫在创业公司和大公司都实习过。在他看来,AI正处于实验科学驱动的快速演进期,创业公司在节奏与机制上更具灵活性,迭代更快,有机会更快抓住技术变革窗口。
此外,他所在的清华网络安全实验室有着浓厚的创业基因,已经跑出了五六家创业公司。身边有大量前辈的经验和资源支持,选择创业于他而言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决定。
谢文奇则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硕士在清华大学深造,毕业后在PE机构从事投资工作,累计投资数亿人民币。
此前,他在医疗AI项目晶泰科技的投资中,已感受到AI与产业结合的潜力——借助AI可以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如今晶泰科技已是港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10亿港元。
“ChatGPT发布后,我意识到AI的爆发不仅仅是算法层面的进步,底层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会爆发式增长。”谢文奇说。
胡效赫和谢文奇一拍即合,决定创业。
2023年2月,基流科技正式注册,3-4月开始组建团队、正式运营。胡效赫作为创始人/CEO,负责整体业务与技术;谢文奇则为联合创始人/CFO,负责公司运营与财务。
“我们把自己定义为‘全栈自主的算力建筑商’,从网络硬件、集合通信、并行框架到管控调度,全部自主研发。”
谢文奇表示,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各方还需在模型结构、训推框架等方面持续投入,同时,随着AI模型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算力需求将持续增长,优质的算力基建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基流科技的目标则是成为全球顶尖的AI基础设施厂商,基于自研的高性能开源智算系统Galaxy HPAC,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底层基础设施支持。
IDC最新报告显示,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正迎来空前的增长,预计到2028年,支出将超过1000亿美元。
2024年上半年,全球组织在AI计算和硬件上的投资同比增长37%,总额达318亿美元。基流科技的发展方向正与这一趋势同频共振。
融资永远是锦上添花
业务才是公司核心动力
睿兽分析显示,成立仅两年多的基流科技已完成7轮融资,融资节奏颇为迅速。
但谢文奇回忆,公司成立之初融资并不顺利。当时投资机构将重心放在智谱AI、百川智能等模型侧公司,对大模型基础设施层企业关注较少,最初仅有奇绩创坛、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卓源亚洲、启迪之星创投等机构参与了种子轮投资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
随着国产大模型开始发力,基流科技抓住机遇,搭建了国内私有化千卡算力集群,此后融资进程明显加快。
谢文奇感慨,创业公司的发展既需自身努力,更要顺应时代趋势——团队在RDMA通信优化和高性能AI网络管控平台等方面持续投入研发,为后续产品化与规模落地打下了基础。
创业初期,基流科技参加了奇绩创坛的创业营。两位高中校友选择深耕AI Infra赛道,得益于奇绩创坛在创业方向上的指导。至今,基流科技仍与奇绩创坛保持高频互动。
胡效赫(右一)、谢文奇(右二)在奇绩创坛2023年春季创业营路演日现场合影
2023年初成为奇绩创坛被投企业时,基流科技就明确了战略方向:未来算力的核心是“GPU+通信”。英伟达和国产算力厂商正快速迭代芯片性能,基流科技要成为“超级连接者”——将GPU完美串联,构建高性能通信网络和高性能智算集群体系。
这一判断也成为公司持续深耕的方向。
“实际上,基流科技仍是奇绩创坛在AI基础设施领域为数不多投资的企业。”
谢文奇指出,AI Infra赛道企业存在明显分层:基流科技定位为“建筑商”,专注于搭建智算系统的软硬件全栈基础设施,类似“盖房子”;其他企业则像“装修商”做系统优化、“水电工”做底层服务,或是“房产开放商”做平台运营。
当前,市场上的头部厂商如英伟达、华为也能提供全套集成方案。但相比之下,基流科技在保障集群性能和稳定性的同时,具备高开放性和性价比,支持客户根据自身需求灵活组合算力网络组件,无需受制于单一供应商。
同时,谢文奇表示,“无论是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还是国央企客户,只要存在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我们都可以根据其业务场景,提供对应的高性价比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基流科技的投资方中不乏国资身影,如Pre-A轮的中关村科学城、张江高科、上海漕河泾临方投资,和A轮的国方创新。
当前,北京、上海等地政府大力投入AI建设,这些地区能为基流科技带来更多商业化机会,与业务发展高度契合。
同时,投资方中还有智谱AI、招商局创投、华泰创新等产业投资方。借助产业资本,基流科技不仅获得了来自应用场景的验证,也在技术协同与市场拓展方面打开了更多合作空间。
谢文奇透露,智谱AI投资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在算力基础设施与大模型训练场景中的业务协同;对公司长期发展潜力的认可。
在选择投资方时,无论是国资还是产投,基流科技都希望通过融资牵动业务发展。
正如谢文奇所言:“融资永远是锦上添花,公司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一定是自身业务。”
在估值逻辑上,谢文奇强调团队不会漫天要价,而是结合营收预期与投资机构具体洽谈。“当下已告别‘讲故事’时期,必须用数据说话,基于数据计算估值。”
2024年入数亿
今年仍将保持50%增长
成立至今,基流科技已实现从百卡、千卡到万卡集群的跨越式发展,并完成跨50公里、100公里、1500公里远距离训推项目的落地实施。
在产品技术层面,基流科技以硬件自主可控、软件生态开放为理念,构建了高性能开源智算系统Galaxy HPAC,由一个硬件系统和两个软件平台构成:
首先是高性能融合AI 网络Mercury-X。
该系统涵盖通信库、网卡、光缆、交换机,通过软硬融合、端网融合的方式,优化算法、工艺与供应链,实现50%集合通信吞吐量提升、3%端到端算力提升、全量全域毫秒级监控、40%网络成本优化。
其推出的MS6426全国芯25.6T高速开源AI交换机,通过智算集群任务72小时长稳测试,已实现规模部署。
基流科技交换机产品
其次是人工智能平台Venus-AICloud。
该平台具备三个特征——更懂业务的算力调度,支持混合任务、跨域任务、碎片聚合、拓扑感知;更智能的容错,支持软硬件监控与多层次加固;更广泛的场景支持多款GPU、操作系统和分布式组件,应用于大模型、电信、金融等场景。
人工智能平台Venus-AICloud界面
第三是算力建维平台Venus-AIDOC。
为用户提供智算集群设计、选型、建设、调优、管控、运维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具备30天内稳定交付数千卡集群、60天内稳定交付数万卡集群、月硬件层SLA(服务等级协议)超99.95%的建维能力与案例。
算力建维平台Venus-AIDOC界面
这样的发展轨迹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谢文奇回忆:"每次交付时团队常常连轴转,甚至直接睡在机房,只为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在推进千卡集群调优项目时,5人团队在客户现场驻扎一个多月,这段经历成为验证产品市场匹配度的关键时期。后续的首次千卡集群搭建,基流科技与用户共同完成项目试点,攻克了高效组网、GPU软硬件栈稳定性等难题。
这些真实集群环境中的迭代经验,使团队在应对万卡集群建设挑战时更加从容——某项目要求从硬件准备到软件调优交付的周期不足四周,基流科技最终用三周半完成交付。
"每一次成功交付都关乎公司存亡,无法按时交付可能导致生存危机。"谢文奇强调。
国产化是基流科技的核心战略方向。
谢文奇指出,当前国产化最大难点在于各厂商各自为战,网卡、交换机等部件间的通信协议、拥塞控制算法缺乏互通,难以形成完整生态。这也是基流科技在构建高性能智算系统时,将开源自主、融合优化作为核心特征的原因。
今年DeepSeek的爆火为AI行业注入新动能。谢文奇认为这不仅加速了AI技术落地(原本需20年落地的应用可能缩短至10-15年),更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激增,上半年找上门的客户数量明显增多了。
当前,国内AI Infra赛道尚未出现龙头企业。
谢文奇分析,市场仍处于教育期,各地算力中心建设标准参差不齐——有的建设标准高,有的仍属"危楼"级别。随着建设、运维及性能标准持续提升(今年要求已显著严于去年),缺乏技术实力的传统集成商和类似于施工队的公司将逐步被淘汰,未来有望涌现真正的AI Infra头部企业。
业绩方面,据透露,基流科技2024年营收已达约数亿元。
“进入2025年,我们不再将自己完全定义为概念阶段的初创公司,毕竟业务已经步入正轨,预计今年整体营收仍将保持约50%的增长”
产品规划上,基流科技将于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自研AI通信软硬件新品。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继续面向开源社区贡献技术力量。
AI Infra赛道创业窗口期已过
不再是蓝海
"人生可能只会遇到少有的几次大机会,而AI就是其中之一。"谢文奇回顾创业历程时,这样总结自己这两年最大的感悟。
站在AI革命的风口浪尖,他深切体会到"顺势而为"四个字的分量——既有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有良师益友的相助,但最终决定能否抓住机会的,永远是创业者自身的努力。
从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到7×24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谢文奇坦言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工作强度的几何级增长,更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
"现在一天完成的工作量抵得上过去一周,"他说,"但收获远不止于行业认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个人习惯的重塑和心智的成熟。"这段创业经历赋予他的能力与认知,将持续影响未来的人生成长。
在管理哲学上,谢文奇奉行"权责利对等"的铁律,"事情直接落实到人,无论大小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团队执行力的秘诀在于清晰的权责划分——每个决策都有对应的负责人,每项任务都要求按期汇报进度。这种扁平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让基流科技在快速迭代的AI赛道中保持着敏捷的战斗力。
谈到公司决策机制,他透露了一套分层议事规则:重大项目需经过立项委员会集体审议;财务决策则由核心团队共同拍板。
"决策权与责任必须匹配,"谢文奇强调,"谁负责执行,谁就拥有决策权,但同时也要承担全部后果。"这种机制既保证了决策的专业性,又避免了权责模糊带来的内耗。
当ChatGPT掀起全球AI浪潮时,无数创业者涌入算力基础设施赛道淘金。
但两年后的今天,谢文奇给后来者泼了一盆冷水:"AI Infra的蛋糕已经分完,现在进场已经错过了最佳创业时机。"
首先,创业必须紧跟行业大势、顺势而为。以AI Infra赛道为例,当前创业窗口期已过,只是在存量洗牌的过程中,早已不是蓝海。
其次,与大厂竞争需极度谨慎。当业务方向同时被阿里、小米等巨头布局时,必须明确差异化优势:相比巨头的资源储备和生态能力,作为创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一旦大厂下决心投入某个赛道,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会被快速压缩,这是必须提前预判的风险。
最后,现金流管理至关重要。当前的投资环境下,纯靠烧钱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历史数据表明,通过业务持续正向增长存活下来的企业,其成功率远高于依赖资本输血的公司。创业者必须构建健康的现金流模型,确保企业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现在还迷信'融资-扩张-再融资'的创业者会死得很惨。"如今,机构的投资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他们更青睐能实现业务正向循环的公司。
在这位年轻创业者眼中,AI创业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自我革命的历程。
当被问及创业带来的改变时,他思考片刻后回答:“最大的收获不是商业上的成功,而是找到了持续进化的方法论——在时代的浪潮中,既要敢于乘风破浪,也要懂得如何与风浪共处。”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