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作者:魏浩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日,娃哈哈集团二代接班人宗馥莉,在香港遭到三名自称其 “同父异母弟妹的人士起诉。这场诉讼围绕着复杂的股权与家族信托资产展开,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它不仅仅是家族企业的一场财产争夺战,更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众多家族企业在传承进程中普遍面临的棘手难题。
01风暴之眼:一场遗产诉讼撕开的家族暗网
2025年7月,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诉状,像一把解剖刀,划开了娃哈哈这艘商业巨轮的甲板。
三名持有美国国籍的年轻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突然以 “宗庆后非婚生子女” 身份起诉宗馥莉。他们手里攥着两张王牌:一张是1989年杭州出生证明(父亲栏赫然写着“宗庆后”),另一张是“21 亿美元离岸信托口头承诺” 的主张。这场诉讼像投入湖面的巨石,不仅掀起了家族隐秘关系的涟漪,更让娃哈哈的财富密码暴露在阳光之下。
争议的核心像一团乱麻:三人说宗庆后2003年答应给他们设立信托,如今账户只剩 18亿,且2024年5月还存在110万美元异常转出记录;宗馥莉则甩出《信托法》第 8条——“信托设立需书面形式”,直言“口头承诺不算数”。更复杂的是股权暗网:他们的生母杜建英,这位曾任娃哈哈党委书记的女人,通过12家关联公司藏着5.5%股权,还得到了宗庆后胞妹宗蕊的支持。
这哪里是遗产纠纷?这分明是一场用法律当武器的企业控制权争夺战。
02博弈内核:法律条文背后的商业逻辑
看懂这场战争,得先拆三个“齿轮”—— 信托效力、股权继承、控制权博弈,它们咬合在一起,决定着娃哈哈的未来。
第一个齿轮:口头信托算不算数?
原告说“宗庆后亲口答应”,但法律这台机器认的是“书面契约”。《信托法》第8条像个严格的门卫,没带“书面通行证”的一律不让进。宗馥莉团队甩出的越南工厂采购合同,证明110万美元是设备款,更让“侵占资产”的指控站不住脚。但舆论不管这些,网友只记住了“豪门争产”四个字,这对品牌的伤害,比法律判决更直接。
第二个齿轮:非婚生子女能不能分股权?
宗馥莉手里有份2020年的遗嘱,写着“境外资产由独女宗馥莉继承”,程序合法,但见证人都是娃哈哈高管——就像让自家员工当裁判,公信力自然打折扣。更关键的是 DNA鉴定:如果血缘关系被证实,《民法典》第 1071 条就会启动,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拥有同等继承权。到那时,29.4%的股权(市值200亿)可能就得重新切割,这可不是分蛋糕,是拆公司的骨架。
第三个齿轮:“去娃哈哈化” 背后的权力游戏
掌舵后的宗馥莉关停18家杜建英持股的工厂,把产能外包给今麦郎,把渠道转签给宏胜集团——这些被外界解读为“去娃哈哈化”的战略转移。杜建英也没闲着,她谋求接手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所持娃哈哈集团46%国有股份,并曝光宗庆后1996-2006年曾将29.4%股权质押于其离岸公司,暗示其潜在控股权。双方的每一步动作,都像在钢丝上跳舞,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03危机传导:从品牌信任到生存根基的崩塌
这场内斗最可怕的地方,是它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了品牌、渠道、治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消费者用脚投票
“娃哈哈纯净水竟是今麦郎代工”上热搜那天,上海某超市的货架就变了天。一位大妈拿起两瓶水对比:“以前觉得娃哈哈自己产的放心,现在换别人做,我还是买农夫山泉吧。” 消费者的信任就像玻璃杯,碎了就拼不回去。
数据不会说谎:代工模式曝光后,多省代理商暂停进货,直接导致部分区域销售额下滑15%。渠道这根血管堵了,企业离休克就不远了。
第二道防线:治理结构从“三角稳定”变“多方混战”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原本是个稳固的三角:国资股46%、职工股24.6%、宗馥莉29.4%。三角最稳定,但一旦被砸开个口子,就会变成 “多方拔河”。更要命的是 “资产空心化”—— 如果核心商标和产能都转到宏胜集团,娃哈哈就成了空壳公司,就像把灵魂卖给了别人。
第三道防线:竞争对手不会等你喘息
农夫山泉等竞品乘势抢占市场。2024年娃哈哈营收728亿元,但2025年Q1净利润率仅0.39%——什么概念?卖 100 块钱水,净利润才 3 毛 9,连银行利息都不够付。市场份额像沙漏里的沙,越漏越少,再不想办法,就真的被榨干了。
04病根所在:中国家族企业的 “基因缺陷”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不是宗馥莉不够努力,也不是对手太强大,而是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带的 “创始人依赖症”。
宗庆后时代,娃哈哈像辆性能极好的自行车,全靠创始人这双腿蹬着跑。他既是方向盘(“治理与经营”),又是发动机(“管理”),甚至还是刹车(“监督”)。这种 “一人全包” 的模式,在创业期效率极高,但也埋下了隐患:“五权”(所有权、治理权、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拧成一团,就像电线短路,平时没事,一旦遇到 “企业传承” 这个开关,立刻着火。
离岸信托本是道防火墙,却被用成了 “藏钱罐”。隐秘性成了双刃剑,既防不住外人,也挡不住家里人争产。宗馥莉的 “去娃哈哈化” 改革,想把电线分开,但所有权这根主线没理清楚,越改越乱。
这不是娃哈哈一家的问题。多少中国民企都把 “传承” 当成 “换个人当老板”,却忘了搭制度的架子,就像盖房子只打地基不建梁柱,看着结实,一阵风就塌了。
企业传承不只是“接班”,而是所有权(股权归属)、治理权(董事会职能)、经营权(日常决策)、管理权(执行体系)、监督权(合规制衡)等“五权”系统化设计与运作的平稳过渡。宗庆后移交了经营权与管理权,但所有权模糊与治理权缺位埋下今日隐患。
05破局思路:在危机中重构组织治理体系
解决问题的办法,藏在 “紧急-中期-长期”三个抽屉里,打开它们,才能找到钥匙。
1. 紧急行动:引入第三方中立机制
事情要继续朝前走,先让机器别停。找国际信托及遗产专业法律团队当“临时裁判”,对离岸账户开展溯源审计并公示结果,把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晒在阳光下,谣言自然不攻自破。再设个 “临时监督委员会”,国有股东、家族成员、外部专家各占一席,谁也不能独断专行。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调动群体智慧。
2. 中期改革:补齐“五权”治理短板
所有权归谁?用“家族宪章”写明白,谁能分红,谁能投票,怎么参与,怎么退出,包括争议解决机制等。治理权交给董事会,增设外部独立董事席位,设立家族办公室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双轨监督,别让方向盘跑偏;经营权给职业经理人,管理层只对业绩负责,推动“三会一层”机制的全面落地。就像工厂的流水线,每个环节各司其职,效率才最高。
3.长期转型:让企业比家族活得久
把“家族高于企业”改成“企业高于家族”。宗馥莉可以当董事长,但得按制度说话;高管团队要学现代企业治理,别总想着“老板说的都对”。品牌修复也得靠制度——定期发透明报告,跟渠道商签长期协议,让消费者知道 “娃哈哈还是那个靠谱的品牌”。用组织升级和创新成果,逐步稀释家族纠纷影响。
借危机立新局,真正的传承,不是把权杖交出去,是把 “人治” 的经验,变成 “制度治” 的程序。以此次“风暴”为契机,推动公司从“人治”向“法治”与“文化治”转型。只有将“家族企业”变成“企业家族”,才有可能基业长青!
06终极启示:传承的本质是 “杀死创始人依赖”
娃哈哈风暴的本质,是中国民营企业 “创始人权威依赖症” 的集中爆发,它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通病——将“交接班”简化为权力移交,而忽视制度体系基建。宗庆后时代的个人传奇,恰恰成为组织能力进化的枷锁。
真正的传承,需完成三重跃迁:
1.从人治到法治:从隐秘架构到透明契约,用公司章程、家族宪章、信托契约构建确定性;
2.从家族控制到职业治理:以独立董事、专业委员会制衡家族意志,从个人意志到“五权”制衡;
3.从财富继承到文明延续:让企业文化与制度成为比创始人更长寿的生命体,从家长决策到专业自治。
娃哈哈风暴给所有中国民企上了一课:创始人再厉害,也终有离开的一天。把企业的未来赌在某个人身上,就像把船拴在树上,风浪来了,树倒船翻。
好的传承,是让企业从 “依赖创始人” 变成 “依赖制度”。宗庆后时代的传奇,不该成为宗馥莉时代的枷锁。当 “个人权威” 被 “制度权威” 取代,当 “家族资产” 变成 “企业资本”,娃哈哈才能真正穿越风暴。
最后记住一句话:能传承百年的不是家族,是能让家族跟着进步的制度。企业要想活过三代,就得把 “人治” 的小船,改造成 “制度治” 的巨轮,这样才能在商业的海洋里,行得稳,走得远。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