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李天天:杭州是中国最适合创业的城市

关注
对于创业者来说,杭州究竟做对了什么?

在中国创业版图上,杭州凭借优越的营商环境,成为无数创业者心中的“圣地”。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一位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走出的医学生,用25年的坚守,将一个医学论坛发展成覆盖全国90%医生的专业平台。这25年,其中有近20年与杭州有关。

在创业邦2025新青年创投大会上,他分享了丁香园逐渐壮大的创业故事,深刻剖析了杭州为何被他称为“中国最佳创业城市”。

从40年前小商品经济的灵活基因,到政府与企业如“鞋匠与孩子”般的精准适配,李天天用鲜活的案例和实操经验,勾勒出杭州创业生态的独特魅力。结合医疗行业的现状,他提出借助AI实现新药研发“弯道超车”的前瞻建议,为杭州的创新未来擘画蓝图。这不仅是一场创业者的经验分享,更用实际案例展现了杭州这座城市如何以开放包容与高效协同,点燃一个个创业梦想。

以下是李天天在创业邦2025新青年创投大会上的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丁香园25年的创业路

我是李天天,哈尔滨人,丁香园的名字来源于哈尔滨的市花——丁香花,也是我本科和硕士就读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花。

2000年7月23日,我在哈尔滨创立了丁香园BBS。丁香园最初是一个为医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那时候,互联网远没有今天发达,我们的第一台服务器是通过全国几百名医生网友的捐款凑钱买来的。当时没有微信、支付宝,大家通过邮局汇款,给我凑了大约3万元,买下了这台服务器。丁香园从诞生之初就是立足于服务专业医生,助力中国医生成长的定位。

2006年5月,我和丁香园的两位版主网友在杭州开始创业,我们三个创始人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同事,更不是亲属,只是因为对医学和互联网的共同热爱。这种组合在如今的创业公司中非常少见,我们是“网友创业”的典型代表。

刚到杭州时,我们的办公地点非常简陋,设在采荷街道洁莲社区的一间民居里。一个多月后,我向杭州市科技局的一位副局长汇报了丁香园的情况。他听说中国最大的医生网站竟然在民居里办公,主动提出科技局五楼有一间70平米的办公室,问我们愿不愿意搬过去。

当时我就震惊了,因为在那个年代,产业园区、孵化基地等概念还不普遍,政府能主动提供这样的支持,对一个创业者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于是,我们很快搬进了科技局503室,正式开启了在杭州的创业征程。

25年来,丁香园从一个小论坛成长为中国最大的专业医生平台,覆盖了全国超过90%的医生。我们不仅为医生提供学术交流和临床支持,还通过微信、抖音、视频号等大众平台,探索如何将专业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公众。

我们的愿景是“健康更多,生活更好”。但在2018年之前,我们的愿景是“健康更多,疾病更少”,但后来我们意识到,预防胜于治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远比等到疾病发生再干预更有意义。因此,我们调整了愿景,强调“生活更好”,希望通过健康科普、健康产品、线上咨询等方式,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们的使命是“聚专业力量,做靠谱产品”。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医生群体的专业能力是丁香园的核心资源。我们通过撰写科普文章、制作视频、提供线上问诊等形式,将基于循证医学的专业知识以安全、可靠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解决他们身边的健康问题。

我们选择在杭州扎根,离不开这座城市对创业者的支持。2010年,我们搬到滨江,业务进一步发展。在滨江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就在上个月,丁香园的新总部大楼竣工了,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未来,我们希望这栋大楼不仅是丁香园的总部,还能成为医疗互联网数字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为行业注入更多活力。

为什么选择杭州?

在创业的25年中,我走过很多城市,见过很多创业企业,但始终认为杭州的营商环境独一无二。很多人分析杭州的成功,提到政策优惠、资金充沛、教育资源丰富,甚至追溯到宋朝的商业文明。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并不是最关键的。

北上广的资本力量比杭州雄厚,武汉等城市的毕业生数量也远超杭州,政策更是容易被复制。比如,杭州推出外地大学生来杭求职可享受7天免费住宿的政策,深圳马上跟进提供14天,卷得很厉害。

但我认为,杭州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服务型政府和灵活的政商关系,这种特质源于40多年前浙江小商品经济的传统。

在浙江,无论是义乌的拉链、永康的阀门,还是金华的玩具,小商品经济从小处做起,注重细节和灵活应变。当地企业和政府就像两只手、或者两个齿轮,彼此紧密配合,共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企业家专注市场需求,政府则快速响应企业的实际困难,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这种默契从最初的小作坊,逐步发展为集团化企业,甚至走向国际市场,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深度互动。

在杭州,这种传统在新经济时代得到了升华,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支持者”。

我曾听一位老领导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杭州的政府:“政府就像一个小鞋匠,专为企业做鞋。企业是成长中的孩子,脚会变大,鞋小了会挤脚,鞋大了容易摔跤。政府要根据企业的阶段性需求,量身定制一双合适的鞋,让企业跑得更快、更轻松。”这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杭州的政府正是通过动态适配和灵活调整,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创业者,我在杭州的创业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实操经验,总结为《杭州创业指南22条》,发表在创业邦的微信公众号上。这些经验是从基层视角出发,回答了创业者在杭州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和政府部门打交道需要喝酒拉关系吗?完全不需要。杭州政府一直强调“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虽然偶尔也会遇到推诿或缺乏担当的情况,但这样的案例极少,我自己毛估大约只占3%。

再比如,很多政府部门的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像“经信”“发改”,创业者可能不知道它们具体负责什么。我在文章中用比喻解释:经信就像企业的“保姆”,负责日常支持;发改则是“带头大哥”,规划大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些实操问题,比如招商局承诺的条件没有完全兑现怎么办?税务局稽查时如何应对?政府突然邀请参加座谈会如何准备?这些问题很少有人系统总结,我自己也是浙江大学强鹰学院的创业导师,自己带了3家企业,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为创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总结来说,杭州的营商环境得益于服务型政府和专注创新的企业的协同。政府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为企业提供成长的“土壤”;企业则专注于产品和市场,快速响应变化。两者形成了一种动态适配的生态,让杭州成为数字经济的高地。因此我始终认为,杭州是中国最适合创业的城市。

医疗行业的挑战与建议

作为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我想谈谈医疗互联网和创新药研发在杭州乃至浙江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根据丁香园的Insight数据库统计,浙江省在国产一类创新药研发中的地位正在下滑,目前仅占全国不到10%的份额,落后于江苏、上海和北京。如果不采取行动,未来5-10年,浙江在一类创新药研发领域极有可能被广东超越,跌至全国第五。

尽管杭州在AI技术领域人才济济,但在医疗AI领域的专业人才仍显不足。全国超过70%的医疗AI人才集中在北上深,杭州占比很低。这对医疗创新,尤其是AI驱动的药物研发,形成了制约。

各地政策竞争日益激烈,北京、上海、深圳都在加大对生物医药和AI的支持力度。香港甚至开放了医院和诊所的数据给医疗AI企业,这在内地尚无先例。杭州需要在政策创新上进一步突破,才能保持竞争力。

基于以上,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是借助AI实现新药研发的弯道超车。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新药研发中。比如今天下午有一家叫天鹜科技的企业,将分享AI辅助的蛋白质设计技术,这正是生物创新药研发的前沿方向。这家企业去年获得了行业重要奖项,我作为评委之一,对他们的技术非常看好。如果能将这样的企业吸引到杭州,甚至落户拱墅,将为本地医疗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人才引进等方式,助力AI在医疗领域的探索,推动一类新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

第二是吸引耐心资本,深耕医药行业。浙江的资本实力雄厚,但更倾向于回报快、周期短、风险低的项目。而医药研发恰恰相反,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因此,我建议政府和民间资本对医药行业给予更多耐心,深入研究行业的特点,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同时,在投资偏好上适当倾斜,为医药创新提供长期支持。或许5-10年后,在AI的助力下,浙江的医药产业能迎头赶上,甚至与行业领头羊并驾齐驱。

谢谢大家!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