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长期深耕早期投资领域,聚焦 AI、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赛道,是国内创投圈的重要人物。
7月18日杭州拱墅,在“创业邦2025新青年创投大会”现场,谈到了他对中国 AI 发展现状的观察、梅花创投的投资布局、AI 迈向 Agent 时代的趋势,以及梅花创投投资理念等核心内容。
对于AI、Agent、具身智能,吴世春是怎么看的?他的十条忠告,有哪些铁律值得参考?
以下是吴世春在“创业邦2025新青年创投大会”上的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01 AI还处在互联网的2002年,小公司只能卷应用
大家好!当前大家都对中国AI的发展非常关心,我的观点是大家不必太担心。因为我们的大厂一直说All in AI,而且现在All in 了2倍的AI,都在All in外卖,外卖里有两个AI。大厂兑现了他们的诺言。
梅花创投是布局最全的早期投资机构。在商业航天领域,我们投了火箭、卫星、遥感、北斗,以及太空计算、星链。投了理想汽车、字节跳动,投了20多家机器人企业,包括10年前的诺斯机器人,以及现在的很多具身智能企业。AI的话,也是从五六年前开始投,包括蚂蚁加注的Meta GPT是我们6年前投的,那时候ChatGPT还没有兴起。
AI已经从原来的技术能力转向商业落地,硅谷新的共识,是AI不再是卖工具,而是卖收益。从2024年开始,中国市场的应用层融资已经超越模型层融资了。DeepSeek虽然现在月活下降很厉害,但它的出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Big Time”。年初到3月份,我主要在用DeepSeek,现在又回归到以用豆包为主。背后的原因,一个是英伟达的芯片禁用,另外或许中文数据污染了它的引擎。DeepSeek一直想推出新的版本,但一直在延期。即使如此,我还是认为它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造成了全球对中国科技市场的重估,对中国追赶美国AI也起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现在很多行业都缺乏差异化的竞争,非常卷,我觉得现在还是要建立起AI的信仰。当下,不管是产业+AI,还是AI+产业,不管什么端,先把AI加上。PPT也先把AI加上,肯定更好融资。AI的产业发展进度,如果对比的话,相当于互联网时代的2002年,移动互联网的2011年。是一个基础设施开始完善,应用爆发刚刚开始的阶段。
生态位的话,基础设施的东西,创业企业不要去碰。特别大的入口级产品,一般都是大厂的菜。小厂一定要卷垂直、卷应用,个体卷效率。对于不同的角色,你要理解自己能干什么事情干到最好。
硅谷流传一个笑话,每次ChatGPT的升级都会让YC的一批创业团队鬼哭狼嚎。你做的东西如果在大厂炮火覆盖范围之内,那就很容易被大厂给碾压。所以,要有独特数据、独特场景,提前想好终局。
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很多生意终局就是大厂的菜。甚至你打一个时间差,比大厂提前做个半年一年,都没有用。就像我去年7月份预测中国的大模型创业企业跑出来很难,因为最终比拼的是钱、算力、数据,这几个东西大厂都更有优势。
02 2025年是AI Agent元年,只投垂直应用类项目
2025年是AI Agent的元年,线性增长的智能带来指数级价值。成本下降,Token价格不断下降,价值就会不断上升。OpenAI提出的AI发展L3级别,就是Agent。
什么叫Agent?Agent是基于大模型,具有记忆能力、能够自主推理、规划工具使用,从而解决问题的智能程序。这里关键是要完整的解决问题,而中间不需要过多东西介入。比如它能替代一个岗位,不需要人借助工具提升效率。所以,大模型+记忆+使用工具+自主规划工具=Agent。
AI会带来几个方面的结果:重塑智能体经济,形成AI的基础设施化,变成未来的水煤电。以后,没有哪家公司不是AI公司。还有人机协作,就像现在的具身智能,进入物理世界,还有各种垂直应用。
通用的Agent,像Manus、Genspark,也会成为大厂主战场,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重点关注在特定行业垂直化Agent,比如说深度赋智,还有cameraAI,都是聚焦在垂直领域里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度赋智打造了一系列爆款,霸榜了Product Hunt,打造了MiniMAX、MetaGPT、OpenManus。还有华清未央,它能读懂汇编代码,是全球第一个MLM机器语言通用大模型,可以一次性读64K汇编语言。要知道,让机器写代码很容易,但读懂机器语言很难。
未来Agent还会有很重要的应用,有四大物理落地场景:具身智能、自动驾驶、无人机、AI玩具。今年也是AI进入物理世界的元年,根据OpenAI的Timeline,2025年AI代理开始工作,2026年AI将发现新知识,2027年AI将进入物理世界,创造价值。
03具身智能是中国引领世界的历史性机遇
在具身智能领域,中国的供应链很有优势,所以具身智能是中国引领世界的历史性机遇。中国的机器人本体比国外要便宜很多。中国机器人都是内消化,各个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政府在买。国外研究机器人,一个研究院买2-3台机,中国一买几十台、上百台,就是因为供应链优势,国内的本体机器人更便宜。现在机器人的实际进展还是很快的。核心包括运动控制能力、大脑和小脑的能力,还有核心器件的性能。我们的产业链成本在不断下降,三年前还在百万级别,现在已经降到10万级别了。
从上游硬件、软件,到中游的本体,下游的应用,都有投资机会,我们都在投资。像我们投的鹿明机器人,是追觅的副总裁辞职创业的项目,软件、硬件、供应链能力比较强,是一家发展非常快的机器人公司。还有钛虎机器人,是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的公司,在关节领域做得非常好。顶配机器人,是一家打螺丝的AI机器人公司。以前讲笑话说,如果上学不努力的话,进厂打螺丝,可能以后连这个岗位也没有了。一个“好消息”是现在外卖变成了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了,现在700多万外卖员,已经有百万左右的本科生、10万左右的研究生了。
赣州的好朋友科技,是我们投的,做的是AI+矿石分选。珞石机器人,是我十年前做的天使投资项目。地瓜机器人,是一家从地平线拆出来做机器人大脑的公司,目前非常多投资机构在追捧,我们和高瓴投了它的天使轮。
04三条逻辑、两个观点和10条忠告
关于投资,我有三条逻辑:
第一,投资独角虎。不是以估值为目标的,而是追求解决客户问题、创造价值的;第二,投资小镇青年;第三,投资“人-事-时-值”“四合一”的项目。
“独角虎”理论避免了很多大坑,很多看起来估值高、长得快的公司,到最后都变成了泡沫。目前,中国1/3以上所谓独角兽已经“密不发丧”了,特别过于早慧的独角兽,大厂一进来,很快进入价格战。小镇青年,就是那种PSD(皮实的)创业者。
关于投资的市场,我有两个观点:
第一,是从以退定投,转向投低估值、投国运、投独角虎。第二,资本寒冬是诞生未来伟大企业的季节,越是寒冬季节,项目越没有泡沫。
关于投资,我有10个忠告:
1.投资未来的稀缺性,要敢于在非共识无人区独立判断。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在无人区投得很多。AI没有起来的时候,我们投AI。机器人没有起来的时候,我们投机器人。航天没有起来的时候,我们投了航天动力。车没有起来的时候,我们投了理想。
2.如果对一个项目结论是可投可不投,答案是“不投”。
3.不要短债长投,负债投资。
4.投资是反人性、逆周期的事情,人多扎堆的地方,一般赚不到大钱。
5.投资也是个性化的能力,需要交很多学费才能掌握。失败的方式千篇一律,成功的秘诀因人而异,所以每家投资机构风格都很难抄袭。
6.一个新行业投资窗口期很短,一般用直觉+经验+策略做投资,不去做行研。甚至投的时候没有研究这个行业到底怎么样,我觉得它的逻辑自洽,讲的通就投。
7.不预设立场,及时纠错,及时止损。
8.早期投资交的最多的学费,是创业者从-1到0的阶段,这个阶段钱越少越好,因为创业者没有做好准备,各种商业化能力比较弱。这个阶段投的钱越多,亏的越多。
9.我们希望找到有匪气、杀气的创始人,现在年轻人大多文弱,有匪气的不多。
10.希望投到不怕创伤、不怕失败、不怕白眼,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勇往直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