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产业格局重构之际,青年创业者将有机会成为撕裂巨头壁垒的破局者。
7月18日,2025新青年创投大会现场,在由金舵投资副总经理严俊宏主持的《投资青年,投资未来》焦点对话中,达晨财智董事总经理李端祯,火山石投资董事总经理王晨晖,金浦智能合伙人王锴喆,弘晖基金董事总经理肖立,和暄资本董事总经理朱俊杰基于他们的创业、投资经验分享了对于先锋青年、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他们建议青年创业者既要把“硬核”刻进基因,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透。也要在探索之路上保持“韧性”,在产业反馈中校准方向,把“狠劲”转化为持续迭代的动力。
以下为焦点对话现场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严俊宏(主持人):下午好,各位投资人有的关注半导体,有的关注医药、制造、消费等行业,首先请大家一句话介绍下自己,同时分享下,在您所关注的领域,最近有什么趋势和现象?
李端祯:我所在的机构是达晨财智,我个人投资的方向主要是泛行业的装备及零部件,当前重点关注半导体和机器人相关的零部件。
我简单分享下对相关行业的理解。我认为,现阶段半导体设备与零部件领域的早期创业窗口已基本关闭。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2018至2023年,尤其是2020到2023年之间,国产设备率先成熟,带动零部件企业通过供应链替代获得验证机会,行业现已形成稳定的龙头格局;其次,新兴企业突破现有供应链体系的难度极高,仅ESC等极少数高壁垒部件尚存机会;最后,新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机遇稀缺。
基于此,我们的投资策略已转向中后期阶段,聚焦各细分赛道头部企业——该决策同时响应了客户资源集中化、产业链整合加速、资本向龙头聚拢三大趋势。二级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走向:2023年底至今科创板申报的10家半导体企业中,超三分之一为探针台、射频电源、真空密封圈等核心部件供应商,这些企业均已跨越初创期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这种产业集中度提升既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也可能抑制创新活力,构成行业发展的辩证性特征。
王晨晖:火山石投资主要布局智能技术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我个人关注智能方向,包括智能电动车、商业航天等。
我的分享也围绕这几大方向展开。第一,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虽经历渗透率超50%后的增速放缓,但结构性机遇显著,其原因包括,欧洲市场关税政策变革为中国高端电动车开辟增量空间,本土20万级以上旗舰车型竞争力凸显;此外,高壁垒汽车芯片及零部件进入国产替代放量周期。
第二,商业航天领域,这也是当下的热门话题,现在真正进入大基建周期。国内有两家比较火的Starlink公司——星网和垣信,从他们的布局规划看出低轨卫星网络建设将呈现高度确定性发展轨迹。我们也投过做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的公司,也能看出其业绩增长曲线与基建进度呈强正相关。
第三,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逻辑已从底层模型转向应用落地,新生代创业者正以全球化视野重构商业模式,规避传统软件企业本地化陷阱,直接构建跨国价值链条。
王锴喆:金浦智能专注硬科技投资,主要方向包括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具身智能等。
首先我分享下对新能源行业的观察。众所周知,新能源行业这两年内卷严重,比如多晶硅价格从峰值30万元/吨跌至2.8-3万元/吨,碳酸锂由60万元/吨回落至5.1万元/吨,已击穿多数企业成本线,新能源企业承压显著。当然我们也看到也有一个向好的趋势就是当前“反内卷”行动力度超预期,多晶硅及碳酸锂期货价格近期强势反弹,行业周期拐点临近。
此外还有一个不错的趋势是,新能源领域融资方式的创新突破。结合上述要素,我们预判新能源产业将在未来几年走出低谷。
肖立:弘晖基金主要聚焦科技赛道,包括具身机器人、半导体、新型材料、新型制造等方向。
半导体国产替代已进入深水区,尤其在设备材料零部件领域。前端设备整合趋势显著,像今年新凯来横空出世,标志着该领域并购加速,现阶段仅存零星补缺机会。材料与零部件细分市场高度碎片化,光刻胶、CMP抛光垫等卡脖子环节单体规模有限,未来价值将集中于能整合多品类材料的平台型企业。
与此同时,受中美博弈驱动,国内晶圆厂加速自主供应链建设,8英寸产能扩张已结束,12英寸资源正向头部平台集中。未进入主流代工厂供应链的设备商,早期生存将极为艰难。
接下来分享下我对具身智能领域的观察。去年我们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了两家企业,一家是深圳的众擎机器人,另外一家是杭州的千寻智能,我们觉得随着大脑能力模型迭代,该行业的发展有点像五六年前自动驾驶,类比L1到L5的阶段,现在机器人泛化能力正是从L1向L2跃迁阶段。当然L2到L3是比较大跨度的跳跃,还是需要非常多的训练和有效优质的机器人训练数据积累。我相信也不会太远,AI终将成为技术革命的星辰大海。
朱俊杰:和暄资本是土生土长的香港PE基金,在香港和上海都有办公室。我们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例如在AI基础层我们投资了GPGPU公司沐曦芯片,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地平线,机器人芯片公司地瓜等等。在AI应用层我们投资了AI加医药的晶泰科技和AI加智能制造的思谋科技等等。我们的策略是“All in global AI”。
在AI领域,我观察到两个趋势。首先是全球的AI投资格局,发展人工智能已成全球共识,各国政府与资本都密集投入。国内投资人竞争白热化,优质项目准入门槛极高,需多轮博弈才能投进。我们看到国产替代仍具延续性机遇,比如我们成功投资了沐曦芯片与地瓜智能,他们都是国产替代方案的代表,在国内有很多优秀的AI人才和工程师,市场也足够大,这给了国产替代趋势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我分享下海外大模型行业的趋势。最近国外大模型迭代地非常快,每一次新模型的发布都让全世界感到震惊。例如,X.AI最新发布的Grok 4,比上一代聪明很多,实时对话功能做得非常丝滑,支持实时打断和多语言交互,其AI Companion 功能更能提供情绪价值,推出两天就实现几百万美元的收入。当前通用大模型巨头愈发强势,对垂直行业模型形成降维打击。国内大模型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厂同类产品,如豆包、通义千问也在持续迭代升级,进一步佐证通用模型主导行业的技术浪潮的确定性。
严俊宏(主持人):回归到本场对话主题“投资青年,投资未来”,我们看到,很多初创企业创始人都是年轻人。各位投资人如何理解“硬要走狠路”的创始人精神?你们投资的“创业狠人”,都有哪些特质?
王锴喆:“硬要走狠路”主要体现创业者两大核心特质:够硬、够狠。许多杰出的企业家、创始人,尤其是青年创始人,首先体现在他们的技术是过硬的,团队是过硬的,商业模式是过硬的。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狠路”,是因为其内心也是够硬的。而“够狠”则体现在: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最艰难的道路,在后续经历无数狂风暴雨般的挑战和无数次蹂躏之后,依然能够坚持走下去。
在我们投资过的青年创始人中,具备这种“够狠够硬”特质的人有很多。我分享一个具体例子:我们投资的一家新能源企业,其创始人刚结婚不久,妻子和孩子都在国内家中。因为他选择了创立这家企业这条道路,一年中有超过250天都在国外奔波,在国内陪伴家人的时间非常少。他深知,既然选择了这条创业之路,就只能坚持干下去。当然,这家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王晨晖:我也在思考“走狠路”这个概念。我们观察到的优秀创业者,尤其是那些成功的创业者,他们身上体现的这种特质,其实反映了创立并运营一家公司最核心的两个能力:产品力和判断力。
在产品力方面,我举一个具体例子:我们曾投资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半导体测试设备公司。众所周知,碳化硅这类功率半导体具有高电压、高频率的动态特性。该公司的创始人曾在GE工作,拥有深厚的科研背景,他创立这家公司后,其产品性能很快达到了与国际领先产品相当的水平。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坚持投入一年时间,最终将产品性能提升至领先国外产品一个数量级的水平。因此,他们现在不仅是头部公司的供应商,也成功进入国际大厂的供应链。这个案例清晰地说明,企业家未来应该对自己、对产品力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追求卓越。
此外,“走狠路”也体现在超强的判断力。我们深知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条过度拥挤的赛道上往往难以突围,这极其考验创始人的判断能力。就在前几天,我们投资的一家企业极智嘉,其创始人面临过关键抉择。当时,本土市场上一家优秀的杭州企业海康机器人发展迅猛,导致该领域很快陷入了中国制造业激烈竞争的局面。面对本土市场的竞争态势,他坚定地做出了扩大海外市场的决策。后续数据显示,极智嘉的海外收入增长极为迅速。如今,它已成为M2领域全球最大的公司,其超过70%的收入来源于海外市场。
“走狠路”其实体现的是创始人对产品极致的追求,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做出即使自己把握不大、或是反共识的决策。我认为这两点至关重要。
李端祯:对于“狠”和“硬”,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极致。我观察到这一代80后、90后的青年创业者与投资人,普遍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大家都热衷于追求产品的极致创新和客户端的极致优势。
这一点在消费硬件和消费电子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几年涌现的独角兽公司,如大疆、影石、拓竹,都是在创始人年轻时创立的。他们的管理方式也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包括我们之前投资的专注于3D技术领域的斯堪科技,他们的管理非常扁平化,创始人都倾向于亲力亲为,全面覆盖业务各环节,并对产品抱有极致的追求。无论需要付出多少辛劳,他们都展现出无限的精力,对自己足够狠。这样的企业家非常难得,也正是“狠”和“硬”的精神,造就了属于他们的独特机会。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follow,而是创新。过去的制造业留给我们这代人的机会相对有限,但在创新的硬件、消费电子等领域,依然存在着创造新能量的巨大空间。
严俊宏(主持人):刚才有嘉宾提出了“投资人内卷论”,我们想进一步倾听另外两位嘉宾的观点。在硬科技时代背景下,青年投资人的优势是什么?并分享一下你们这些年走过的“狠路”。
朱俊杰:我认为青年投资人的最大优势在于思维更加开阔。相比于在互联网时代或移动互联网时代取得巨大成功的前辈们,我们错过了那个时代,但是前辈们的思维可能会受到其过往成功经验的影响,而当下AI时代,我们作为伴随数字工具成长起来的群体,对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有更自然的理解,因此判断可能更准确。
此外,我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更强。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学习往往没有固定路径,年轻人可以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博客、YouTube或community等多元渠道获取知识。
至于我自己走过的“狠路”,其实谈不上多么特殊。早年刚进入投资行业时,我在外资银行工作,竞争非常激烈,团队成员都是优秀院校毕业生,并且工作强度极大,经常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持续了好几年。那应该算是我人生走过的“狠”路。
肖立:我也认为,青年投资人的认知迭代能力相对更强,相对不那么拘泥于过往经验或思维包袱。
弘晖基金原本主要投资医药领域,接触的多是创新药企业家。前几年我考察半导体、设备领域时,遇到许多回国创业的科学家,他们大多60多岁。与我父亲那一辈人交流时,明显感受到上一代人的特质。然而,最近一两年我关注AI和AI硬件领域,发现很多创始人是90后、95后甚至00后,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在创新药领域形成的创始人画像的认知,当然,也显示出这个领域创始人的特点。这一两年我反复研究AI项目,也是在不断适应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不同赛道最终能成功的企业,其创始人画像确实截然不同。
同时,我非常认同朱总观点:年轻人“能卷”“卷得动”,甚至“爱卷”“习惯于卷”。相比之下,可能有些资深的、已功成名就的投资人,继续投资的欲望或许没有那么强烈,而我们依然充满激情。
严俊宏(主持人):最后,如果给青年创业者一句建议,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王晨晖:第一,保持乐观至关重要。正如马化腾所言,腾讯在某些竞争中并非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团队相对年长。他们自己也承认,年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一种劣势,那么年轻自然就构成一种优势。第二,快速试错是创业的关键。创业者不应执着于在自我想象的需求中钻牛角尖,而应注重快速验证和调整。
王锴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你选择的是“硬”路还是“狠”路,投入更多时间去寻找那些能够与你同行的人,同样至关重要。
肖立:创始人一定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与心力,方能面对各种挫折与挑战。
朱俊杰:乐观是最重要的,创业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不要太悲观,保持勇敢乐观。
严俊宏:青年即未来。感谢五位嘉宾非常精彩的观点碰撞。本场对话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