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杨婧雪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润芯微
2020年,为了兑现对团队的承诺,刘青放弃上市公司副总裁职位,带领核心团队独立创业,成立了润芯微。
在手机行业深耕近二十年,她积累了操作系统的开发经验和人脉资源,也深知原来行业的天花板——单纯做手机操作系统,价值空间有限,吃老本可能难以让刚成立的公司持续发展。
刘青定下的目标是:公司要从单一的软件服务团队,逐步转变为横跨汽车、机器人等多个智能终端领域的软硬一体提供商。2020年,“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刚刚兴起,她看到的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智能座舱成为新的战场。
因此,润芯微的产品,除了原有的手机系统之外,还有智能汽车系统和智能座舱。
三年后,刘青和润芯微推出启航操作系统(SailingCore),以轻量化、强连接、跨场景的能力打通“人车家”生态,并把操作系统的能力搭载在车机硬件上,推出了智能座舱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百万台。如今,润芯微已与上汽、广汽、东风、北汽等主机厂建立合作。润芯微先后入围相城区、苏州市、江苏省潜在独角兽榜单,每年营收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
高管离职创业,把手机系统复用到汽车
刘青是江苏徐州沛县人。沛县是刘邦故里,豪杰之地,刘青也有着敢闯敢拼的性格底色。
在创立润芯微之前,刘青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副总裁,带着上千人的团队,负责操作系统的开发。
这支业务团队,是刘青从做安卓手机的操作系统起家,历经20年一手组建的。她在职场上一路晋升,先后在富士康、英特尔、润和软件等多家科技企业工作。扎根于智能手机领域,积累了千人级软件团队的管理经验。
“我觉得团队跟着我,是想和我一起实现各自的人生梦想。因此,我想成立一个自己可以当家做主的公司。”刘青说,2020年7月,因为一个契机,她离开了上市公司,成立润芯微。
那段时间,刘青一直在思考:除了手机操作系统之外,润芯微还能开拓哪些新领域?
“软件定义汽车”的口号提醒了她,车机系统就是下一个机会。“单一设备的智能化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真正的机会在于设备之间的智能协同。”基于这个判断,刘青决定从手机跨入车机。
对刘青来说,这是一次顺势而为的转向。她和团队一直在做操作系统,已积累了两大技术优势。一是高代码开发的核心能力,二是软件基线的稳定性。这些技术优势,可以从手机系统快速复用到车机系统上。
“用户在上车后,智能座舱要代替原先手机的功能,智能座舱就相当于汽车上的‘大手机’。”刘青说,她认为,切入车机的第一步要从智能座舱开始,润芯微先后推出智能座舱产品C100和C200。
但在智能座舱行业,不乏估值上百亿甚至更高的上市公司,作为初创公司,刘青清醒地意识到,润芯微不能与传统Tier 1硬碰硬,要走差异化路线。
一是产品线定位。高端市场的前期投入太大,且海外高端芯片的授权费用高昂。润芯微优先聚焦中低端车型市场,这一市场空间广阔,也更容易让主机厂直观看到润芯微的技术能力和价值。
以C100产品为例,低至5万左右价位的车型上就有应用,团队效仿小米第一款“千元机”的思路,开发了支持BT、WiFi、有线、无线等多种连接方式,可适配市面上几乎所有型号的智能手机,让中低端车型用户也能享受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汽车体验,在车机上轻松实现娱乐等功能。
另一大差异化定位,则是润芯微的多端协同能力,也是拿下上汽、北汽、广汽等整车厂的合作的关键。
与传统车机关注汽车内部不同,润芯微的智能座舱实现了车与外界环境的智能连接。座舱既可以连接手机,还可以像扫地机器人、香薰机等家庭端或工作端的智能设备,实现“人车家”跨场景、跨设备的智能化体验。
搭建生态,提供软硬一体化服务
实现多端协同这一关键能力,源自于润芯微三年磨一剑的“启航操作系统”。
创业前三年,润芯微在研发端的投入达到数亿级别,研发人员占比超过90%,拿到160多项专利软著。启航操作系统,正是刘青和润芯微真金白银投入产出的成果。
与传统车机操作系统关注座舱内部不同,搭配启航操作系统的智能座舱可以实现了车与外界环境的智能连接,既可以连接手机,还可以像扫地机器人、香薰机等家庭端或工作端的智能设备,实现“人车家”跨场景、跨设备的智能化体验。
“现在的启航系统,可以让手机、汽车、机器人等设备实现毫秒级的数据同步,真正打破了设备间的信息孤岛。”刘青介绍,为此她和润芯微用了两年时间,攻克了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壁垒。
搭配启航操作系统的设备,可以通过相互连接记住用户的生活习惯。比如用户每周三开车去打球,若球拍忘在家里,被家中的智能设备识别到,搭载系统的座舱就会主动提醒。
要实现这样跨硬件、跨场景的功能,技术架构作为“地基”,必须具备灵活性、强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因此润芯微搭建了三个关键层。
最底层,是“芯片底板”技术。润芯微通过与主流芯片厂商深度合作,实现了硬件资源的高效调度。这项技术,使得同一套算法在不同算力的设备上都能发挥最佳性能,为多端协同奠定了基础。
中间层,是启航操作系统,相当于整个架构的“神经中枢”,实现真正的跨端协同。
最上层,是丰富的AI应用生态。润芯微联合头部企业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开发者平台,提供标准化接口和开发工具,让第三方开发者能够快速构建跨端应用。目前,该平台已经聚集了超过5000名开发者,发布了近万个智能应用,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这个架构,既能支持手机行业头部品牌的不同产品线,又兼顾传统车企的稳健需求和造车新势力的快速迭代节奏,是润芯微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在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润芯微的技术优势同样得到了体现。
目前,润芯微已经与多家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其高精度控制器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场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拓展了业务边界,更验证了其技术平台在不同智能设备上的适配能力。
面向客户,润芯微提供软件服务和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产品创新和业务增长,从而获取服务收入和项目合作收益。润芯微目前主要分为四大业务板块,一是智能汽车板块,是近两年的战略转型,如今已经拿下累计超过百万台的量产订单;二是手机与平板、智能手表等智能终端,持续与头部品牌深度合作,每年都有20%-30%的持续增长;三是机器人板块;四是智能家居板块。
快速试错、耐心培育,把每一年做好
对于刘青来说,创办润芯微,有两个跨越。
首先是从软件到软硬一体的跨越。
“从一个纯软件公司,转型成拥有制造工厂的软硬件一体公司,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创业这几年和我过去十几年的从业经验,心路历程和压力完全不一样。”刘青说,有了过去的经历和积累,她也对公司管理有着更明确的方向。
另外,就是公司文化的转变。
目前润芯微共有超过2000位员工。对于整个公司的管理,刘青提前做很多工作,让员工规范化和职业化,要摒弃软件行业常有的“铁打的将军流水的兵”文化。
“在我们公司,没有传统的层级观念,而是建立了以技术专家为核心的‘星型架构’。”刘青介绍,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让创意能够快速流动,决策得以高效执行。为了保持创新活力,润芯微还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激励机制,技术团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感兴趣的项目,优秀项目还能获得内部孵化机会。
对企业发展节奏,刘青认为:“在技术迭代上,我们要保持互联网公司的敏捷性;但在平台建设上,我们要有做基础研究的耐心。”
“快慢结合”的理念体现在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在产品开发上,润芯微采用快速迭代的模式,保证每两周就有可演示的进展;在技术积累上,公司持续投入基础研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市场拓展方面,润芯微将继续深化与现有头部客户的合作,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润芯微已经在欧洲、北美、中东、南美等地设立办事处。
刘青经常用“种树”来比喻她的创业理念:“我们既要快速试错,找到适合的土壤;又要耐心培育,等待树木成林。”这也像她爱好的马拉松,需要爆发力也需要耐力,今年以来她已经累计长跑1000公里,对她来说,马拉松不仅是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也是公司的常态。
刘青说,她也并不执着制定3-5年的中期目标,而是坚持把每一年做好,保持业务增长和团队状态的稳定。“先把今年过好、明年过好,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这是当务之急。”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