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构全球产业格局。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一次性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横亘在全产业链面前的严峻挑战。
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物流包装技术发展大会上,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发表了题为《中国循环包装产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跃迁的机遇与路径》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他对行业变革的深刻思考与箱箱共用十二年来所探索的实践路径。
物流包装,这个曾经有些“不起眼”的行业,正一步步走向舞台中央。在中国——这座“世界工厂”的心脏,包装的绿色革命不仅牵动企业成本与效率,更与国家“双碳”战略紧密相连。
但早在十余年前,当大多数人还在讨论“如何造好一个箱子”时,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已悄然开启了一场长达十二年的创业“取经路”。他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包装制造与销售,而是构建一个让包装像水和电一样方便的循环智能生态。这听起来近乎理想主义:包装虽看似基础,却贯穿从原料、生产、物流到回收的制造全链条,节点众多、跨行业协作复杂,不同产业对包装的需求也千差万别。 但廖清新凭借对产业的深刻洞察与长期主义的坚韧实践,一步步将愿景照进现实。
截至2025年,箱箱共用已完成超亿元的F轮融资,其服务运营网络遍及全球,公司以“技术IP化、服务场景化、业务平台化”为支点,实现了从“循环包装服务商”向“生产性服务平台”的跃迁,在国内面向40个细分行业的客户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海外营收也稳步迈向50%大关,成为“新质出海”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十二年磨一剑:从“卖箱子”到“卖服务”的认知革命
每向循环包装投入1亿元,未来十年可撬动5亿元GDP增量、创造400个就业岗位、实现8万吨碳减排——这一被称为“三好模型”的效益测算,清晰呈现出循环包装作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经济、社会与环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组数据,更是箱箱共用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认知跃迁的有力验证,折射出廖清新十二年前所洞察到的破局远见。
十二年前,箱箱共用创业之初,廖清新发现传统包装行业深陷“成本定价”的恶性循环:材料、人工、制造成本加微薄利润构成产品价值,企业为生存不断压缩成本,牺牲品质,陷入“价格越低、品质越差”的怪圈。他意识到:这条路走不通。
真正的破局点,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使用方式。在服务模式下,单次销售的利润不再决定产品价值,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价值更显重要。一个可以反复循环使用的包装箱,其寿命越长,分摊到每一次使用的成本就越低,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就越大。
尤其是近五年循环包装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交易路径,或者说价值转化路径是“从制造到所有权到用户”,已经改变为现在的“从制造到所有权到资本,从制造到运营权到运营商,从运营商到使用权到用户”,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从过去的购买包装变为现在的使用包装服务,这意味着从事制造包装的企业的观念要从过去的买卖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
这一认知跃迁,彻底重塑了箱箱共用发展路径。团队不惜重金投入研发,引进新材料、精密模具与先进工艺,全力打造高寿命、高可靠性的产品。极致产品力,成为可持续服务的坚实载体。企业由此实现从“短期交易”到“长期共生”的转身——不仅重构生产逻辑,更重塑客户关系。
当然,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服务能力的构建,尤其在业务拓展与运营网络建设初期,亏损几乎不可避免。箱箱共用也曾经历“服务化阵痛”和亏损。但廖清新始终视其为必要的战略投资。他坚信,唯有极致服务体验,才能赢得客户信任与市场认可。
在上述目标的驱动之下,箱箱共用投入巨资,构建了庞大的包装资产池、专业的运营团队、标准化的场地设施、自动化的清洗设备以及先进的数字化系统。同时,他们对服务品质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故障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7x24小时响应服务。廖清新认为,服务的本质,是让客户“即时跨越风险”。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自己先踩过所有的“坑”,建立起一套安全可靠的运营体系,让客户从合作的第一天起,就能享受到稳定、无忧的服务。
取经路上的四道关隘:产品、资本、服务与数字
廖清新的创业之路,就像一场现实版的“西天取经”。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道路上,他带领着箱箱共用,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修成正果。其中,产品、资本、服务与数据,无疑是这场“取经”路上,最为关键的关隘。
第一道关隘,是“产品关”。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之中,廖清新彻底颠覆了原有的产品开发逻辑,不计成本地追求产品的极致性能。团队选用最新材料技术、精密模具与先进工艺,只为打造“更长寿命更可靠”的包装。廖清新将这种对产品与用户的深度洞察,总结为“100道算术题”。清洗、搬运、维修……每一个客户日常运营中的痛点,箱箱共用都通过技术和管理优化,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最优成本方案。这里既有用户的“小账”,也有产业链的“大账”。算清这两本账,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可持续的服务能力。
第二道关隘,是“资本关”。对于任何一家创业公司而言,资本都是其发展壮大的血液。然而,在廖清新看来,资本力表面上看这是持续融资的能力,但实质上是凭借完善的价值增值体系为资本垫付者打造随时可以退出的保障能力。他认为,作为创始人,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找到那些愿意为梦想“垫付”资本的伙伴,并承诺在未来,以超额的回报来偿还这份“垫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价值增值体系,确保投资者能够随时安全地退出。在箱箱共用的发展历程中,廖清新始终将构建健康的财务模型放在首位。他多次强调,企业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用净资产创造净现金流,并通过高效的资本循环,实现价值的持续增长。这种对资本的深刻理解,让箱箱共用赢得了众多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并为其在服务化转型中的大规模投入,提供了充足弹药。
第三道关隘,是“服务关”。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这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和文化重塑。廖清新坦言,服务力的构建,远比产品力的打造要困难得多。尤其是在业务拓展的初期,企业往往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亏损期。
他要求团队,必须将“客户是用来宠的”这一理念,贯彻到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他认为,服务的最高境界,是让客户“即时跨越风险”。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提前预想到,并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让客户从合作的第一天起,就能享受到稳定、可靠的服务。
对服务品质的极致追求,最终内化为了箱箱共用的核心竞争力。它超越了简单的管理范畴,上升到了企业文化的高度,成为驱动企业持续向前的内在动力。
第四道关隘,是“数字关”。常见误区是将数字力等同于堆砌技术,或局限于业务管理系统。事实上,企业构建数字力的核心,在于定义最小颗粒度、重构最小价值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收钱、算钱、分钱的操作系统,推动创新业务复制与裂变。
就像咖啡从按斤卖豆到按杯售卖,循环包装也从“按趟收费”转向以“箱天”(每箱每天)为最小单位,基于占用箱体数量与天数计费,并细化至每箱、每人、每天的收入与激励分析。所以数字力,表面解效率问题,实质是战略的颠覆式升级。
一个产业主义者的长期主义修行:钱买不到真经
“每个时代都有等待我们去取的真经,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我们修成正果的机会。”在廖清新看来,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云就可以将唐僧送达西天。然而,唐僧自始至终双脚着地,一步一个脚印,亲身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都取不到真经。
廖清新做这行久了,对创业本质已经有了足够切身的洞察。他表示,作为创始人不能有侥幸心理走捷径,一定要躬身入局。关键时刻,一号位必须先上刀山、下火海。要明白‘钱买不到真经’,仅仅依靠‘定战略、搭班子’就想取得真经也是一种幼稚病。现实的成长路径是先凭借肉身与磨难搏斗取到真经,再携真经带领企业修成正果。”
因此,他将创业定义为一场“产业主义者的长期主义修行”。他强调产业进化离不开资本、产品、服务、数字“四力”协同,构成向生产性服务业跃迁的核心引擎:资本力守护价值,产品力解决痛点,服务力体现文化,数字力驱动颠覆创新。
如今,廖清新带领箱箱共用向着“让包装循环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的愿景扎实迈进。他希望将循环包装打造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公共基础设施。这既是一个宏大的商业构想,也是一位产业主义者对时代的承诺。
回看廖清新的创业历程,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他的“取经”故事与长期主义坚守,为所有转型中的创业者提供启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它来自于对产业的深耕、对价值的信仰,以及一场持续不断的长期修行。
或许,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正蕴于这样的修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