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炒美味,藏在那些不做外卖的餐厅?

关注
只做堂食,需要底气。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刺猬公社编辑部,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夏天的一个工作日,我坐在北京清河的一家山东菜馆里,听后厨传来勺子和铁锅的翻炒声。刚过中午12点,店里已经坐满客人,大部分来自附近的科技园区,坐下点完菜后,开始讨论工作和育儿问题,声音和后厨传来的炒菜声交织在一起,让这家店成为附近最热闹的地方。

刚出锅的炒鸡,作者拍摄

说来也是巧合,我在附近不到1公里的小区住了三年,直到几个月前才发现这家只做堂食的餐馆,由头还是探访隔壁的小仓生活闪购仓。

在第五次光顾这家餐厅后,我终于忍不住问老板。“你们为什么没有开外卖?”

老板一边打包我没吃完的炒鸡,一边说:“嗨,你看我们中午这忙的,哪有时间接单啊。再说人家骑手一来就要取餐的,我们现点现炒,每个菜时间都不固定,哪好叫人家一直在店里等着啊。干脆就不做了。”想起上次厨师捞出来一条嘎鱼问我“你看这条大不大”,我确信老板所言非虚。

不做外卖的堂食店,在几年前还遍地都是。彼时,外卖渠道总是和高订单量和低客单价挂钩,但在居家浪潮之后,越来越多餐厅开始渴望线上流量,一方面渴望美团团购、抖音团购等渠道为线下堂食引流,另一方面则开通外卖渠道作为线下生意的补充。

于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过去只有堂食的线下餐厅,包括价格偏高的贵价餐厅,也开始做外卖了。到了今天,还有哪些餐厅仍然坚持只做堂食?不做外卖,到底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必然?

中高端餐饮,都开始做外卖了?

想回答上文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反过来问,那些过去只做堂食的餐厅,为什么开始做外卖了?

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案例是海底捞。

早前,海底捞的外卖服务主要针对火锅餐品的生食配送,方便不想出门的消费者在家里吃火锅。2023年6月,“下饭火锅菜”的正式上线,则标志着海底捞真正进军一人食外卖市场,瞄准更多消费者的高频需求。

“下饭火锅菜”的主力餐品是各类冒菜套餐,均价在30元到40元,叠加外卖平台的优惠券后,价格可以进一步降低到20元+,进入普通消费者工作日快餐的价格区间。海底捞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同比下滑3.66%,主要由餐厅业务营收下降导致。餐厅业务营收下降6.89%,而外卖业务则增长了59.7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餐厅业务下滑带来的营收压力。

将外卖渠道作为餐厅营收的补充,成为当前不少连锁餐饮品牌的共同选择。

刺猬公社统计了北京清河万象汇3层到6层全部餐饮商家的外卖情况,发现开通外卖的商家占比高达80.65%。即便剔除茶饮商家数据,把商家范围缩小到人均60元以上的正餐餐厅,外卖开通占比也高达73.33%。

想从外卖渠道找增量的,不光是商场里常见的、人均价格60-300的连锁餐饮品牌。刺猬公社统计了大众点评2025年评选出的254家(不含港澳台地区)黑珍珠餐厅相关数据,发现有7.87%的黑珍珠餐厅已上线外卖服务。

而一个反直觉的结论是,论开通外卖的渗透占比,黑珍珠三钻餐厅(40%)大于二钻餐厅(7.69%),二钻餐厅又大于一钻餐厅(7.17%)。可能是因为二、三钻餐厅整体数量较少,统计结果受单个餐厅影响较大;另一个原因是二三钻餐厅多分布在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高端餐饮开通外卖的比例又高于二三线城市,这一地域分布特征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讨论。

顺着这份统计名单,我们可以观察几个高端餐饮开通外卖的案例。

美·大董海参店是北京今年唯一入选黑珍珠三钻的餐厅,堂食人均价格为800元,外卖菜单里有为外卖渠道定制的大董海参饭单人餐(334元)、一人食董式烧茄子腊肉笋衣饭(78元)、一人食宫保鸡丁蚕豆饭(78元)等单人套餐。烤鸭、花雕芙蓉蒸帝王蟹、葵花鸡饭等招牌菜则未出现在外卖列表中。不过,该店外卖销售量最高的是16元一份的透亮素包子。

广州的黑珍珠二钻餐厅炳胜私厨,采用了和大董类似的外卖策略,即给外卖渠道定制单人餐,或是价格更低的小份菜。外卖渠道复购第一名的是定价98元的超值套餐A,包括三菜一汤一份米饭;销量第一名则是12.8元一只的招牌菠萝包。与近500元的堂食人均价格相比,外卖渠道的客单价大幅下调。

高端餐饮进入外卖市场,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拥有了更多高品质外卖的选项,客单价也高于普通外卖的平均水平。但和堂食渠道比,高端餐饮在外卖渠道的客单价一定是偏低的。

这些餐厅,要么只在外卖渠道上线主食和低价菜品,要么设计一些更符合外卖用户需求的单人餐、套餐等专供商品,目的就是在不降低固有用户堂食意愿的同时,多赚一点线上渠道的钱。

不做外卖的三类商家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当中,似乎价格越高的餐厅,做外卖的意愿越低。但在当前阶段,中高端餐饮竞相入驻外卖平台,而不做外卖的餐饮商家,则在价格带上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第一类商家,仍然是最贵的那一类餐厅。黑珍珠餐厅的外卖开通占比,就远低于普通餐厅,因为这类餐厅售卖的不止餐品,还有环境、服务、甚至包括品牌溢价。旗下多家门店入选黑珍珠和米其林榜单的连锁餐饮品牌新荣记,至今仍未开通外卖服务;而旗下平价版本的荣小馆,则早早上线了外卖服务。

有意思的是,在统计中,我们发现黑珍珠餐厅是否开通外卖,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开通外卖服务的黑珍珠餐厅占比远高于均值。而宁波、济南、温州、武汉、福州、长沙等地,均没有任何一家黑珍珠餐厅开通外卖服务,可能是非一线城市的头部餐厅资源相对稀缺,宴请等消费需求集中于此,整体尚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无需通过外卖寻求增长。

黑珍珠餐厅的数据样本量较小,我们锚定全国12个城市,对人均价格超过150元的19151家餐厅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其中已开通外卖的餐厅占比为14.77%。其中,人均300+餐厅开通外卖占比为8.91%,人均200-300餐厅开通外卖占比为12.07%,人均150-200餐厅开通外卖占比为19.09%。

按城市分布来看,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的贵价餐饮外卖开通比例显著高于统计范围内的其他城市。

第二类商家,则是人均几十块钱的小炒店,这类餐厅一般都主打现点现炒,定价亲民,回头客占比高。例如开头提到的那家位于清河的山东菜馆,店铺不在沿街位置,周边有四个小区和一个产业园,社区+工区客源极其稳定。老板告诉我,店里近七成生意都来自熟客,工作日和周末高峰期生意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上线外卖,也没有在大众点评、抖音、小红书等线上平台维护口碑。

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中,接近这一模式的是费大厨。在诞生初期,费大厨就以新鲜食材、大厨现炒作为卖点,称外卖将折损菜品的“锅气”,所以暂不考虑开通外卖服务。

第三类商家,则是人均几块钱到十几块钱的商务区快餐店(摊),它们和办公楼长在一起,是你中午下楼排队买的煎饼果子、炸里脊或者杭州小笼包。这一类餐饮商家主要做的是“场景化生意”,服务的是附近上班族快速购买早饭/午饭的需求,摊位小、均价低、利润薄,但出餐快速,同样能做到现点现做,热气腾腾。

这类商家不上线外卖的理由也很简单,一个煎饼果子售价不到10元,如果上线外卖,算上平台抽成、配送费用、分摊的红包补贴等支出,商家很难再获得利润。

要么是堂食不缺生意,要么是做外卖没有利润,要么两个原因兼具,当前仍坚持只做堂食的餐饮店,在价格带上呈现两极化的分布状态。

只做堂食,需要底气

做不做外卖,对餐饮商家来说是一道选择题,但答案不依赖店主的主观判断,而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只有少数餐饮商家,可以坚定地拒绝外卖渠道,理由只有朴素的三个字:没必要。

堂食生意忙不过来,没必要做外卖。

靠服务和环境吸引人,没必要做外卖。

主营菜品不适合外卖,没必要。

利润薄但单量高,做外卖赚不到钱,没必要。

这些以“没必要”结尾的理由,本质上是不同餐厅各自的长板,长板足够长,就能成为一家餐厅只做堂食的底气。

但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长板”是会流动的,因而底气也可能随之消散。

北京知名自助铁板烧连锁品牌水木锦堂,堂食分为298元、398元、498元三个档位,如今也在外卖平台卖起了定食料理,使用优惠券后,单人餐价格在20-35元不等。

水木锦堂外卖,图源美团外卖截图

火锅、自助铁板烧、牛排,从口感看,都更适合堂食,不适合做外卖。但近几年,这些品类的餐饮品牌也在不断加注外卖渠道,多赚一点算一点。火锅店可以做冒菜套餐,自助铁板烧店可以做定食盒饭,牛排店则大力推销轻食套餐,当线下的需求不饱和时,溢出的供给就要变着花样把自己捏成匹配线上需求的样子。

反过来,在市场竞争加剧时,那些长板依旧足够长的商家,则依然是稀缺资源,拥有不做外卖,只供应堂食的底气。顶尖的服务和环境、顶尖的口味、顶尖的场景,在当前市场中依然存在足量受众。

对本地生活市场来说,这也意味着新的空间。

到店业务中,谁能帮消费者找到真正好吃的餐厅?谁能让消费者挖掘真正的宝藏餐厅而不是网红打卡地?

外卖业务中,中高端餐饮和宝藏小馆子的外卖渗透率还不算太高,谁能突破商家们的种种“没必要”和“做不到”,优化外卖商家供给,打出砸钱发券之外的第二张牌?

接下来半年,本地生活的餐饮市场还将继续热闹下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