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37岁印奇,要靠“AI+车”冲刺IPO

关注
重庆力帆瑞驰摩托车
重庆
最近融资:|2019-12-16
我要联系
力帆+吉利+奔驰+印奇合体,押注“AI+车”。

图片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旷视

日前,A股上市公司千里科技发布公告,宣布正筹划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单听“千里科技”这个名字,或许不少人会觉得陌生,但要是提起它的前身——“民营汽车第一股”力帆,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生疏,目前其A股市值近600亿元。

回溯过往,力帆在经历破产重整后,吉利成为其重要股东;而旗下的合资公司“千里智驾”,更被业内看作是“吉利专属的车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承载着吉利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重要布局。

以“摩托车+汽车”为核心业务的力帆科技(现千里科技),近一年来在市场上的动作格外密集。

时间拉回去年,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实际控制的江河顺遂公司,成为力帆科技的第二大股东。仅仅四个月后,印奇便当选为力帆科技董事长,定下了“AI+车”的战略。今年更是加速转型:力帆科技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还挖来了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担任联席总裁,几天后,合资公司千里智驾也宣告成立,随后即推出智驾解决方案。

就在9月25日,千里科技又发布公告称,梅赛德斯-奔驰(上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奔驰数字技术”)以总价13.38亿元的价格,拿下千里科技1.35亿股,将位居第五大股东。

如今,千里科技宣布筹划赴港上市,这一系列动作推进的节奏,堪称迅速。

此前,小米入局造车被不少人视为行业最后的窗口期,而当下,由力帆、吉利、奔驰与印奇组成的这一独特组合,又将给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无疑值得关注。

01印奇入主力帆,一次意外又合乎逻辑的抉择

去年年末,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新身份,这是此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的。

2024年11月11日,力帆科技(以下简称“力帆”)发布公告,宣布印奇当选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正式接手了这家1992年成立、曾被誉为“中国摩托车大王”的企业。

图片

时间拉回五年前,2020年力帆因经营陷入困境、债务问题突出进入破产重整阶段。2021年,在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的联合推动下,力帆完成重整,满江红基金以近30%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最大股东。而担任满江红基金GP(基金管理团队)的满江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力帆实际控制人,其背后由重庆两江基金持股51%、吉利持股49%。

作为重要股东的吉利,此后开始向力帆注入业务资源与管理经验,助力其恢复发展。

2024年7月,由印奇担任法人的重庆江河顺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河顺遂”)成立。通过天眼查的股权穿透可见,江河顺遂由海南江河安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江河安澜”)100%持股,而江河安澜的背后同样有印奇的身影,他直接持有该企业20%的股份。

这家刚成立没多久的江河顺遂,很快就有了大动作——接手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转让的重庆江河汇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河汇”)100%股权,此次转让总价款达24.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江河汇持有力帆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91%,这也意味着江河顺遂通过此次收购,间接成为力帆的第二大股东。

印奇一直以来都有着“天才少年”的称号,更是公认的理科学霸。

1988年,他出生于安徽芜湖,凭借中考裸分状元的成绩考入芜湖市一中理科实验班。2006年,还未高中毕业的印奇就被清华大学看中。最终,他不仅顺利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还以680多分的高分考入清华自动化专业,并成功进入了闻名遐迩的“姚班”。

在清华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英才聚清华,而清华一半英才在姚班”。能进入姚班的学生,要么是数学、物理、信息学竞赛的金牌得主,要么是各省高考前三名。也正是在姚班这个人才聚集地,印奇结识了后来旷视科技的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和杨沐。

图片

旷视三位联创人,唐文斌-印奇-杨沐

对于印奇和他的团队,旷视科技早期投资人李开复曾给出高度评价:“他们是我多年来见过最强的团队,很多团队只有一两个技术精英,而旷视整个团队都是。这样强大的团队,让我想到了早期的苹果和Google。”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力帆科技发布印奇任职公告一个月后,证监会公告显示,旷视科技主动撤回了科创板IPO申请,终结了从港股到科创板4年半漫长的上市路。

值得注意的是,也在2024年,旷视科技的智能驾驶业务已经独立拆分,成立了名为迈驰智行的新公司,并寻求外部投资。

事实上,旷视科技早在2021年初就已布局智能汽车业务。依托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技术优势,旷视选择了类似特斯拉的以视觉为主的技术路线,着手研发可量产的L2+辅助驾驶方案。该项目由旷视前首席科学家孙剑和如今担任迈驰智行CEO的刘伟共同负责。

图片

与此同时,旷视科技还在传感器、摄像头、面板机、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硬件产品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量产经验。

旷视科技方面也曾向媒体表示:“旷视进入智能汽车行业,是公司软硬件一体化战略的延伸。”

2023年,旷视科技发布了智能驾驶方案,并且在同年拿到了吉利的定点合作,如今该方案已在吉利的多款车型上实现量产。旷视科技与吉利合作的不断加深,也为日后双方因力帆科技进一步携手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旷视科技或许早有计划切入智能汽车赛道,印奇入主力帆科技并非毫无征兆的决策,更像是一次 “曲线救国” 的全新创业。

02奔驰13亿突击入股,力帆+吉利+奔驰+印奇合体

回顾力帆的发展历程,它曾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发动机制造商,也是中国摩托车出口量最高的企业。2003年,力帆与比亚迪一同踏入造车领域,开启了转型之路。

自吉利成为力帆科技股东后,便在其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22年,力帆科技正式进入换电赛道,其在2022年年报中提到,公司拥有换电新能源汽车品牌“枫叶”和“睿蓝”,其中睿蓝品牌是吉利与力帆科技联合打造的成果。

具体来看,睿蓝汽车一方面面向国内外市场销售私家车,另一方面在国内为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提供定制化网约车型,同时双方还协同开展换电业务的运营。

就在千里科技宣布赴港上市不久,又迎来一名国际重磅股东突击入股。

9月25日,千里科技发布公告,公司股东力帆控股与奔驰数字技术签署《股份购买协议》。此次交易完成后,奔驰数字技术将以总价13.38亿元拿下千里科技 1.35 亿股股份,正式跻身公司第五大股东。

作为奔驰在全球海外市场规模最大的数字化研发中心,奔驰数字技术承担着奔驰自主研发的核心任务,业务范围深度覆盖高级设计、智能互联、电动出行、自动驾驶、本土化适配及整车测试等关键领域。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数字技术此次选择入股千里科技,吉利汽车很可能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回溯双方合作历程,2018年底,吉利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2022年更名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并承诺长期持有该股权,为双方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此后,吉利与奔驰的合作持续深化:双方联合成立移动出行公司蔚星科技,同时对奔驰旗下smart车型展开合资运营。目前中国市场在售的smart电动车型,均采用吉利SEA浩瀚架构,工程开发技术也全部源自吉利,这一合作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战略协同关系。

奔驰数字技术此次入股,被视为对吉利旗下 “千里浩瀚” 智驾系统的战略押注,意在通过这一布局进一步加码自身智能化业务。

在2022年,力帆科技的业绩曾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4年,力帆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77亿元、86.54亿元、67.68亿元、70.35亿元,同比增长率依次为9.35%、117.59%、-21.79%、3.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564.21万元、1.55亿元、2421.22万元、4001.72万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4%、178.04%、-84.35%、65.28%。

另外,根据产销快报数据,今年前8个月,公司汽车整车销量约为6万辆,同比增长85.80%;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21万辆,同比增长61.27%,其他车型销量3.80万辆,同比增长103.82%。

尽管销量增长速度较快,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整车市场中,这样的数据还不足以让力帆科技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

不过,力帆并非毫无亮点,它手握稀缺的造车资质,同时还拥有一套已经搭建完善的供应链与生产体系,这些都是其重要的资源。

而汽车智能化领域,恰好与印奇的能力特长和发展愿景高度契合。如今,力帆、吉利、奔驰与印奇组成了这样一个颇具看点的组合,它们未来能给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无疑值得外界期待。

03改名、挖来华为大将、押注AI、加速出海

印奇加盟后,力帆科技明确了“AI+车”的发展战略,为企业转型划定了核心方向。

在2024年年报里,力帆科技提到,随着AI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2025年将成为行业从“车+AI”转向“AI+车”的关键节点,这一转变会让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面对这一机遇,公司将重心聚焦“AI+车”核心战略,推行“双轮驱动,双化牵引”的实施路径,推动业务转型升级,打造新时代下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的“双轮”指的是终端业务与科技业务两大板块,其中终端业务包含摩托车、汽车等产品领域,科技业务则专注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前沿方向;“双化”则代表AI化与国际化,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两大重要抓手。

步入2025年,公司的转型速度明显加快。

首先在2月,力帆科技完成更名,正式以“千里科技”的新身份开展业务。

人员布局上,千里科技也挖来了一员大将。6月20日,千里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正式加入,担任公司联席总裁,全面负责科技业务板块的运营与发展。

图片

仅仅几天后,6月27日,“千里智驾”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由千里科技、吉利控股、迈驰三方各持股30%,路特斯持股5%。

紧接着在8月4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了一项重大调整:将旗下极氪智驾团队、吉利研究院智驾团队,以及旷视科技旗下的“迈驰智行”这三大核心力量,整体并入新成立的子公司重庆千里智驾。

整合之后,这支规模近3000人的团队成为吉利体系内规模最大的智能驾驶研发平台,因此也被外界看作是“吉利自己的车BU”。

目前,千里科技已经推出了面向L2+级别的“千里智驾1.0”解决方案,该方案具备多场景自主决策、复杂交互、车位到车位等核心功能,并且分为基础版、专业版、旗舰版三个类别,覆盖高、中、低端不同硬件配置,其中最低配置也标配了100TOPS以上的算力。

根据6月24日公布的技术路线规划,千里科技计划在6个月内,也就是2025年年底前,发布L3级别智能驾驶方案“千里智驾2.0”;到2026年下半年,将推出面向Robotaxi场景的L4级智能驾驶方案“千里智驾3.0”。

与此同时,千里智驾还与吉利汽车联合打造了“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吉利汽车表示,吉利银河全新及改款产品,都将搭载千里浩瀚不同层级的智驾方案。在吉利汽车7月的宣传中,包括领克10 EM-P车型、极氪9X车型,都已经搭载了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图片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举办期间,千里科技进一步联合阶跃星辰、吉利汽车集团,共同发布了专为AI Agent原生打造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预览版),这套系统能为用户带来更自然、更具拟人感、更富情感化的座舱交互体验。

千里科技在“AI+车”领域的投入,也直观体现在财报数据的变化上。

过去的财报中,千里科技(当时仍称力帆科技)表示核心业务是新能源汽车、摩托车的生产与销售;而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里,公司将业务明确划分为终端业务(即汽车与摩托车业务)和科技业务两大板块,清晰体现战略重心的调整。

不过,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显然属于高投入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研发与发展。

今年上半年,千里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1.84亿元,同比增长40%,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汽车、摩托车业务销量的提升;归母净利润0.31亿元,同比增长19%;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对于扣非归母净利润的下滑,公司解释称,主要是因为当前处于“AI+车”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新增了智能汽车座舱系统等研发投入,同时资产计提减值损失增加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上升,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

研发费用方面,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9.67%,达到2.88亿元。千里科技表示,费用增长主要原因是新增了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项目,相关研发投入有所增加。

进入2025年,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将智能驾驶列为核心战略,行业内的“军备竞赛”愈发激烈。

长安汽车提出,未来5年将累计投入超2500亿元推进数智化计划;上汽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并计划在智己、飞凡等旗下品牌车型上应用;理想汽车则坚持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系统,大幅增加相关研发人员与资金投入,计划在新车型上逐步落地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赴港上市成为千里科技获取重要融资渠道的选择之一。

目前,国内整车品牌纷纷加速出海布局,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各企业竞争的重要阵地。而赴港上市不仅能带来资金支持,还能为公司提升国际化知名度,增强海外市场的认可度。因此,千里科技也将出海列为重点方向。

图片

根据公告内容,千里科技赴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划用于多个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推进AI化战略实施、提升研发能力、加强AI技术与产品功能的开发升级及技术储备、战略性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进一步完善境内外销售与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以及补充营运资金和满足一般公司运营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政府对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十分之大。

2023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渝车出海”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市整车年出口量占全国整车年出口量的比重需达到10%,同时打造1-2家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出口企业和品牌,并从六大方面制定了17项具体任务提供支持。

尽管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面对当前技术迭代迅速的智能驾驶市场,千里科技面临的竞争压力依然不小——竞争对手既包括智驾创业公司,也涵盖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自研团队,未来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突围,仍是公司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